-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學者文集(2018年)
- 蔡釗利主編
- 1927字
- 2020-10-23 14:54:18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向要正確,政治保證要堅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絕不是要虛化、弱化甚至動搖、否定黨的領導,而是為了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堅持”,把“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納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由此,全面依法治國構成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基本方略和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也要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依法治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第二,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將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將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基本實現。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準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
具體來說,我們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于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要增強依法執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我們能不能做好依法治國,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特別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
第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今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就法治與德治作了深刻闡述,強調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這一重要論述,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深化,為新時代我們黨更好治理國家提供了遵循。
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礎的法律才能為更多人所自覺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這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政德,這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領導干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并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于人民。
(原載于《陜西日報》2018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