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社會動員的理論概述

第一節 社會動員的理論溯源

一、社會動員的詞源演變

理解“社會動員”首先要理解“動員”的概念。從“動員”一詞的產生來看,“‘動員’最早出現于軍事領域,初始含義基本上等同于‘發動’。戰爭動員最早是由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出的,取得戰爭勝利并消滅敵人的關鍵在于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自此‘動員’這個概念才逐步開始被廣泛關注并在普法戰爭中達成共識。”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第三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1037.“動員”一詞在英文中的表述為“Mobilization”,在德文中的表述為“Mobilmachung”,《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動員”解釋為:“在國家發生戰爭或其他緊急情況的狀態下,組織部隊采取軍事行動,通俗來講就是指傾一國之力支援軍事活動?!?img alt="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11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27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AB36/17613884207577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5707-6uNSpIkOHbI0y4C76Yk1X5roZsOCPnDE-0-461daa07205e5cc55fca077c75d1b955">日本大將兒玉源太郎最先將以上詞語翻譯為“動員”,進而被中國直接借用,在我國的《辭?!分校瑢ⅰ皠訂T”置于軍事環境中理解,主要是指將某國范圍內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用來支持和服務戰爭的需要,這里面包括國家的所有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動員”的概念不僅局限在軍事領域使用,逐步開始延伸到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出現了社會動員、政治動員等全新的研究領域?,F代社會中,動員通常被視為一種工作思維和方法,主要指國家、政黨、社會組織等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所進行的發動、宣傳和組織工作,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動員。

美國學者卡爾·多伊奇最初提出了“社會動員”的概念。多伊奇以社會動員為視角,研究了社會現代化問題,指出“社會動員實質是與國家現代化相互發生作用的過程,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成員思想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認同等方面轉變的過程。Karl W Deutsch.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1(55).美國學者亨廷頓基于多伊奇的研究,從政治現代化的理論視角分析了社會動員與政治參與、政治發展的內在關聯性,其在著作《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將社會動員定義為:“社會動員是一連串舊的社會、經濟和心理信條全部受到侵蝕或被放棄,人民轉而選擇新的社交格局和行為方式的過程,是政治發展的產物和必要手段?!倍嘁疗婧秃嗤㈩D都闡明了社會動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價值先導。麥卡錫和扎爾德等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社會動員,明確指出社會動員是對全社會資源的有效調動和集中,并重新配置,也就是通常講社會學意義上的“資源動員”,以上觀點在我國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社會動員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谝陨戏治?,我們發現,西方學者通常是基于廣義視角研究社會動員,將社會動員看作是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即從一種社會狀態過渡到另外一種社會狀態的過程中,社會成員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實質就是社會動員持續推進的過程。

反觀國內學者關于社會動員的研究,主要是從狹義視角進行探討的,更加側重于政治學意義上對社會動員進行研究。在我國,“社會動員”這一概念最早是被吳忠民教授在《社會動員與發展》一文中所闡述的,他認為:“社會動員是指有目的地引導社會成員積極參與重大社會活動的過程,呈現出廣泛參與性、一定程度的興奮性、目的性、秩序性等特征?!备嗜婉樣敉⒄J為:“社會動員是指國家、政黨或社會團體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目標,采取多種方式影響或改變社會成員價值取向、態度和期望,使社會成員達成一定的價值認同與思想共識,引導和組織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编嵱姥觿t指出:“從廣義上講,社會動員表現為一種影響力,是指人們在某種較為穩定和持久的因素影響下,主體在態度、期望與價值等方面持續產生變化的過程,這其中就包含了傳媒動員、競爭動員與參與動員等?!眳情_松指出:“社會動員是相對于政治動員而言,我國正在由‘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過渡?!睆哪壳皣鴥汝P于社會動員的研究來看,學者們著重分析了政治學意義上的社會動員,即社會動員指的是引導社會成員實現國家、政黨或某一組織特定政治目標的活動,也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政治動員。部分學者則認為政治動員與社會動員是相互對立的,二者的動員主體存在差異,但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相較于政治動員,社會動員的范疇更加寬泛,社會動員包含了政治動員。從實踐狀況來看,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動員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目前的社會動員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力量在社會動員中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社會動員依然屬于“強國家—弱社會”的模式。

二、社會動員的理論基礎

1.社會運動理論

所謂社會運動,就是有許多個體參加的高度組織化的尋求或反對某些特定社會變遷的體制外政治行為。社會運動作為一種有意識地改造社會的集體力量,不斷地指出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性別、環境、族群、權力等。目前中西方關于社會運動相關理論的研究形成的主要流派有:新社會運動理論、崩潰理論、資源動員理論、政治過程理論和社會建構論。

新社會運動理論。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和歐洲,各種社會運動方興未艾,風起云涌,社會運動理論也因此在西方流行起來。60年代以后,對馬克思主義模型的失望促使歐洲社會科學界積極尋找新的理論解釋,形成了新社會運動的理論視角。新社會運動的理論家們將社會運動的出現解釋為沖突的社會基礎轉型的結果,這種轉型產生了新的沖突并且改變了集體認同的建構進程。圖海納(Alain Touraine)是建構新社會運動論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認為,社會運動不是一種來自邊緣的對既有秩序的反抗,而是相互對抗以掌控社會生產的主要勢力,也是為了形塑歷史性格的階級運動Dhavan V Shavan, Jack M.Mcleod, Hyang Yoon.An Exploration of Print, Broadcast, and Internet Influences[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1(28).。哈貝馬斯運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演變。他將社會分為系統和生活世界,認為系統整合主要由國家和大眾媒介等駕馭機制產生;社會整合是從社會化和生活世界的意義創造中獲得的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152.。梅盧西(Alberto Melucci)在哈貝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基礎上,把當代社會描繪為一種高度分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行動主體的創造力受到鼓勵,但與此同時又要求更緊密的社會整合,并擴大對人類行動動機的控制王瑾.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理論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6(2):47.。奧菲(Claus Offe)也在合法性危機的情境中解釋新社會運動的出現。他認為,這種合法性危機是由晚期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的新型關系所致。

崩潰理論。集中在這一標簽下的理論復雜多樣,但它們或多或少都同意社會運動是社會變遷的附帶現象,是由與社會變遷相伴的社會安排和連接的崩潰導致的??硕骱廊╓illiam Komhauser)提出了大眾社會理論,并用這一理論解釋社會運動的產生。他認為,現代工業化社會讓個人失去歸屬感,產生焦慮和疏離,以至于每個人都陷入社會孤立狀態,易于投入社會運動。格爾(TedRobert Gurr)提出了“相對剝奪論”,并用其解釋社會運動的產生。他認為,導致個人參與社會運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對“相對剝奪感”的回應,因為相對剝奪感為政治暴亂等集體行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資源動員理論。20世紀70年代,理性選擇范式的興起突破了崩潰理論的認識。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學家奧爾森(Mancur Olson)的集體行動理論。奧爾森提出:“只有一種獨立的和選擇性的激勵會驅使潛在集團中的理性個體采取有利于集體的行動?!薄按蠹瘓F……有采取行動的潛在力量或能力,但這一潛在力量只有通過‘選擇性的激勵’才能實現或‘被動員起來’?!?img alt="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AB36/17613884207577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5707-6uNSpIkOHbI0y4C76Yk1X5roZsOCPnDE-0-461daa07205e5cc55fca077c75d1b955">資源動員學派的理論家繼承了奧爾森的基本假設,同樣把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定義為“理性經濟人”。奧伯肖爾認為,由奧爾森提出的“選擇性激勵”這一觀點在解釋理性行動者卷入集體斗爭上是足夠的。對于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引發了資源交換和動員的過程。他將資源定義為“從工作、工資、財產、對物質商品和服務的權利等物質性資源到權威、道德承諾、信任、友誼、技巧、勤奮的習慣等非物質性資源”。同時他指出:“資源永遠處于被創造、被消費、被轉移、被聚集、被重新分配、被交換,甚至損耗殆盡?!蓖瑫r,奧伯肖爾指出了外部資源對某個集體行動的重要性。麥卡錫(John D.Mc-Carthy)和扎爾德(Mayer N.Zald)則提出了社會運動專業化理論。他們認為,美國自60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經歷了專業化轉向,社會運動由專業改革者所領導,而不是由草根民眾所發起與主導,這些社會運動組織最終會演變為具有科層化結構的利益群體,通過游說公共官員、準備提交報告和形塑公共輿論來發揮其影響力McCarthy, John D&Maver N Zald.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 in America: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s Mobilization[M].Morristown.n.j: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1973.。

政治過程理論。政治過程理論也接受理性選擇范式的基本假設,但同時認為政治權力關系是不對稱的。這種理論范式指出,社會運動中的主要挑戰者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受排斥的群體或被邊緣化的群體。這樣,社會運動就與政治體制聯系在了一起。艾辛格(Peter Eisinger)提出了政治過程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政治機遇結構(structure of political opportunities)。他認為不同城市會形成不同的政治機遇。通過研究不同城市的種族抗議,他發現,種族抗議最容易在一個開放性與封閉性混合的政治系統中出現,而抗議在極端開放與極端封閉的條件下發生的頻率則比較低。蒂利(Charles Tilly)將社會運動的政治環境由地方政府擴大到了國家,強調社會集體抗議與國家息息相關。他認為,國家的指令和要求也會影響到從稅收到如何界定自由和法律等在內的所有事情,以及判定人們斗爭手段的合法性。對于挑戰者來說,各種政治條件有可能分別形成有利于或阻礙實現其訴求的機遇或限制。麥克亞當分析了美國民權運動的政治過程。他認為,決定社會運動能否崛起的因素包括三類:擴大的社會政治機遇、草根組織的力量和認知解放。

社會建構論。社會建構論是一個正在形成的社會運動理論范式,也被稱為社會運動的心理學派。可以說,它是在對資源動員理論和政治過程理論的反思、批判、修正、補充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的。費里(Myra Marx Ferre)指出了資源動員理論關于理性人的假設在人類本性、集體利益和理性本身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弗里穗曼和麥克亞當也指出了“理性選擇模型所隱含的原子式的個體觀”存在的問題,他們提供了把結構——網絡取向和理性選擇取向整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視角,溝通這兩者的是集體認同感這一概念;克蘭德爾曼斯(Bert Klandermans)強調集體信仰及其形成和轉化的方式是社會建構的核心內容。他分別從“公共話語”“勸說性溝通”“意識提升”三個層面上分析了意義的建構及其轉化進程;斯諾(David A.Snow)和本福特(Robert D.Benford)將集體行動框架視為一組形成中的、行動導向的信仰和意義,認為它激發了社會運動的種種活動,并使之合法化。

2.集群行為理論

集群行為是由英文Collective Behavior翻譯而來的,又譯作“積聚行為”或“聚合行為”,也被譯作“集體行為”。集群行為表現為各種從表面上看來不但毫不相關甚至大相徑庭的現象:從暴亂、騷動、恐慌、狂熱、謠言直至各種社會運動。

集群行為由是美國社會學家帕克(R.E.Park)最早提出的。帕克認為:集群行為是一種共同的、集體沖動影響下的個人行為,沖動是社會相互交往的結果。法國學者古斯塔夫·勒龐把集群行為的最基本形式之一——群眾作為研究視角,他所謂的群眾其實就是一群人的集合,而這個集合有區別個體的新的不同的特征。聚合而成的群眾具備了個體所沒有的新特征,不論他們之前是什么人,生活方式、職業、性格、職業等如何相似或接近,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基本形成了群眾所具備的集體心理特征,使得他們以另外一種方式去行動、感受、思考。

部分學者對集群行為發生的原因與條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波普認為,環境因素、沖突的價值觀和規范、相對剝奪、社會控制機制的崩潰是導致集群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學者特納以緊急規范的作用為研究視角,闡明了聚合而成的群眾中由于相互間存在社會影響,個別個體的行為可能孕育出群體新的規范,這些規范會成為群眾的行為標準,特別是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但個體意識到有可以指導自己行動的規范出現,這個規范就會成為整個群體的規范。學者斯米爾塞的“價值累加理論”中指出了集群行為的實質是人們由于受到威脅、緊張等壓力的情況下,為改變自身的處境而進行的努力。斯米爾塞還闡述了集群行為發生的六個條件,前五個條件分別是“有利的結構、結構性緊張、普通信念的產生、誘發因素、參加者的行動動員和社會控制機制”,必須確保五個條件依次出現。前五個條件是導致集群行為的前提條件,但其最終能否發生取決于社會控制手段能否成功。布魯默、K·蘭和G·蘭的“循環反應”理論中闡述了集群行為產生原因是社會互動。正因為社會互動的存在,美國學者奧爾森提出了集群行為的邏輯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意義,就是我們所說的“選擇性激勵理論”。該理論指出了集群行為的困境在于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沖突。搭便車是導致集群行為困境出現的主要原因,克服困境須采用強制手段或實施選擇性激勵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 [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國內學者對集群行為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陸學藝系統地闡述了集群行為的理論,并非常規集群行為是社會張力的基本表現形式。周曉紅重點研究集群行為的“理性思辨”問題。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爭辯是一個持久的命題,不一定非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集群行為是理性或非理性取決于集群行為的具體形態及其所處何種發展階段。學者于建嶸的“壓迫性反應”理論修正和補充曼瑟爾·奧爾森的“選擇性激勵理論”。于建嶸指出:當“集團”并沒有明確的邊界即還沒有形成較明確組織形態時,群體中部分成員為了改變某一社會政策或社會現實所進行集體行動真正原動力來自“集團”外部的壓力。壓迫性反應闡述了集團行動參與者的原動力問題。馬廣海闡述了集群行為的兩種類型,分為情境性集群行為和功能性集群行為。學者對網絡集群行為的概念進行了不同的闡述。學者鄧希全把網絡集權行為定義為,基于互聯網產生的相對自發、不可預料、無組織的以及不穩定的情況下對某一共同影響或刺激產生的網絡互動行為??傊W絡集群行為是當前集群行為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

3.新媒體傳播理論

新媒體傳播的研究是新媒體研究的主流。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新媒體傳播理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我國在新媒體傳播的研究上領先于亞洲其他國家。

國內傳播學者對新媒體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危機傳播與輿論監督、媒體形態與數字技術、社會媒體與媒介融合、傳媒產業及其轉型、媒介使用及受眾分析。學者陳先紅提出了“新媒介即關系”的關系,他認為,新媒介傳播應該屬于典型的關系傳播,其傳播學意義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從傳播技術層面提升到傳播關系層面;把新媒介傳播研究從以技術性的信息傳播,引導向以對話性的關系傳播為主;把以網站為中心的信息傳播學導向以人為中心的關系傳播學。在傳播層面上,部分學者關注到新媒體與話語權的問題,新媒體對傳播話語權的變革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傳播秩序的重建;二是個人話語權的獲得。

關于新媒體傳播者的研究方面。很多學者都是圍繞拉斯韋爾5W模式展開,并對其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傳統媒體中把有關人員的地位逐漸削弱,改變著傳播者的角色扮演。李梵、胡正娥認為:網絡的出現減少了傳播的中間環節,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者、傳播渠道、受眾的分層傳播關系,削弱了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地位。張玲在休梅克和里茨的著名的五層面“把關”模式上,提出了新的五層面“把關”模式,包括網民、媒體組織、媒體工作者、媒體外部組織及環境、社會體制。他指出,Web2.0時代并沒有顛覆把關理論,把關人沒有消失,只是傳播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彭蘭教授把把關人理論運用于互聯網分析中,他認為基于社會網絡的信息傳播史是以一個個節點為基礎的,信息傳播是沿著人際網絡的路徑來擴散的,每一個節點都在起著“把關”作用,傳與不傳,每一個節點做出的每一次選擇,都直接影響了信息傳播的廣度與效果。

關于新媒體傳播方式的研究。方興東、胡泳認為,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最重要特征是傳播方式的根本性改變:由單向變為雙向,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因而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動性。新媒體傳播方式主要表現為三種方式: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陳力丹、汪露運用人際傳播的“小世界傳播模型”對新媒體條件下四川廣元“柑蛆”事件的快速傳播進行了分析,說明新媒體條件下一種新型人際傳播具備了更強的傳播效果。熊向群指出SNS的傳播模式是網絡人際關系向傳統人際傳播的回歸。組織傳播方面,學者唐樂認為,Web2.0階段的各種社會化媒體和以社會計算機技術為標志的數字化技術,改變了組織外部傳播復雜網絡上的信息生產和交換本質,使得信息呈現出極為活躍的生產和擴散狀態??偟膩碚f,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對于組織傳播的研究方法、視野有所拓展,但組織傳播的模式或信息流程圖仍然是一片空白。群體傳播的傳播方式是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領域,群體傳播研究與社會發展、社會危機和社會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新媒體時代青年參與社會建設與動員研究的重要理論視角。國內許多學者從群體傳播的視角研究網絡集群行為、虛擬社區等問題。新媒體傳播中使用的方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傳播方式并存的。

新媒體傳播內容及傳播形態是新媒體傳播理論研究的熱點話題。彭蘭教授認為,網絡新聞媒體傳播有兩種類型內容在傳播:一是信息流,二是意見流。對于信息流的研究,主要從內容碎片化、微內容、內容控制等方面出發;意見流主要是針對網絡輿情分析。喻國明指出,微內容實際上是整個傳播內容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者趙子倩認為,內容控制起著把關作用與迎合受眾心理,采用系統自動排行或人工優化內容等兩重作用。網絡輿情引導是新媒體傳播內容中的關鍵部分,彭蘭教授認為,網絡意見的自由傳播包含三個層面:意見形成結構、沖突結構、流動結構。孫志剛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等網絡輿情問題引起了我們對引導網絡輿情的重視,特別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迅速普及。涂光譜、吳惠凡認為,新媒體時代,博客、微博等提供了完全開放的言論表達空間和公共話語平臺,傳統的“精英——草根”的單向傳播模式被“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所取代。2008年汶川大地震,表明個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主體,民間可以通過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入了輿論格局的博弈中。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新媒體在傳播方式上的變革體現在非群體參與和對距離的消解上。傳媒技術革命的目的其實就是不斷地縮短人際傳播的距離,延展人際傳播的空間和時間。

新媒體的新傳播模式是當前研究新媒體問題的熱點。新媒體新傳播模式主要包括:個人門戶模式、傳播裂變模式、網眾傳播模式、微博傳播模式。彭蘭教授認為,從“大眾門戶”到“個人門戶”是網絡傳播模式的關鍵變革。傳播的裂變是從單向一級變為組合多級傳播的鏈式反應,實現傳播裂變的關鍵是“爭議”,正因為爭議的存在才能導致傳播的激烈裂變,例如百家講壇。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要實現傳播裂變必須滿足兩個臨界條件:從知識傳播轉為觀點傳播,從觀眾談資轉為社會議題,兩者缺一不可。互聯網的出現,推動了傳播的裂變,是傳播裂變的倍增器。學者何威提出網眾傳播的新概念。他指出,人們通過積極的媒介使用行為,以跨越各種媒介形態的信息傳播技術為中介相互聯結,構成了融合信息網絡與社會網絡的新型網絡,成為網絡化用戶。隨著微博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微博傳播模式成為學者研究熱點話題。微博傳播模式形成了一級傳播、二級傳播甚至更多級傳播,最終實現傳播效果的多元化和最大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济阳县| 湛江市| 富阳市| 神农架林区| 金昌市| 比如县| 广安市| 韶关市| 五华县| 公安县| 湖州市| 肃南| 社会| 阳春市| 平原县| 嫩江县| 大兴区| 比如县| 崇明县| 靖边县| 诏安县| 大港区| 江口县| 武义县| 札达县| 伊宁市| 连城县| 梁河县| 台安县| 江北区| 中卫市| 东光县| 鱼台县| 九寨沟县| 汤原县| 固镇县| 梓潼县| 青海省| 吉林省|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