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美哉散文
  • 杜景樂
  • 3241字
  • 2020-10-23 14:54:02

龍門游

龍門有靈秀,

鐘毓人中龍。

學殖空前富,

文章曠代雄。

憐才膺斧鉞,

吐氣比霓虹。

功業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

這是1958年春,我國當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欣聞司馬遷祠修整竣工,激情滿懷,揮毫潑墨,寫就的一首贊頌司馬遷的詩。

每當我讀到郭沫若這首詩時,雖然明明知道這位大文豪所說的龍門是對韓城而言,但卻不免要常常聯想到遠在秦晉交界的龍門,或者,每當別人提到要去龍門,郭沫若的上述詩句,總是要不請自來地敲擊我的心扉。

啊,龍門!傳說中美麗而神奇的龍門,誕生和養育過一代才人司馬遷的龍門,雖然我從懂事起就不斷地游覽過你,但是,今天我才真正領略到你的魂魄。

汽車在龍門大橋南戛然而止,我懷著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從車中跳出來,徘徊于橫跨黃河的公路大橋之上,讓饑餓的眼睛饕餮龍門——這幅大自然和歷史的杰作,當作一席豐盛而又從來沒有品嘗過的早餐。蔚然深秀的山巒中,群山蒼郁,高聳挺拔,兩邊的群山像被檢閱的戰士一樣威武莊嚴,黃河母親從龍門山中間大聲呼嘯著,穿峽谷,越深澗,直流到龍門山下。龍門山高插云霄,陡壁千仞,把黃河緊緊夾在中間,最窄處,也就是山口,形如閥門,這里洪流撲岸,浪花飛濺,聲如雷呼。渾濁的黃河水,打著一個接一個的漩渦,流出河口,像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隨心所欲地向東流去。龍門勝狀,實在是天下一大奇觀,故而韓城在書上被稱為“龍門”。

這里不但山川美麗,而且流傳著許許多多的龍門神話故事。像大禹既能駕著巨雕翱翔于萬里高空,鳥瞰茫茫山川大地,又能戰勝千妖萬怪,保衛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既能與普通百姓同甘共苦,又能和神仙交往對話;既能力劈群山,英武無比,又能足智多謀,善于運籌。大禹的形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他代表了我們先祖艱苦創新的英雄氣概。他造福于百姓,人們不忘他,他的豐功偉績一直在中華大地乃至海外傳頌著。我懷著敬仰和濃厚的興趣步行到橋頭大禹廟前,望著這個破舊的大禹廟,凝視著大禹塑像,我肅然起敬。在旁的老大爺不知是因為我的癡迷,還是有意弘揚他自己對黃河文化的淵博知識,他轉過身子,手指著滔滔不絕的黃河,悠然自得地說:你看,從天上飄來的黃河,沿途匯聚無數的涓涓溪流,到達黃土高原的邊緣秦晉峽谷,那波瀾壯闊,浩浩蕩蕩,猶如奔騰的駿馬群一樣,勢不可擋,飛流直下。然而,從壺口側狠狠地跌落下來,像跌折了腰,一齊嘶叫起來,卷起萬丈煙霧,像是打抱不平那樣,要吞沒天地!天地是不能吞沒的,野馬是要來的,黃河湍流在秦晉的大山間,狠狠地撞了兩扇門,這就是人們所講的龍門!沒有此門,黃河的水就四處橫溢,四溯盤旋,肆虐天下,而有了此門,黃河便老老實實地叩門而過,從此再不敢為非作歹了,整衣整帽,禮賢下士,柔順了許多。門有出口和入口,黃河過了龍門,流經潼關東折,便進了中原大地,且看龍門的兇險,傾崖森然,巨石臨危,若墜復倚,檣下千帆,關口狹窄,實乃黃河之巨扼。現在說起來,不知道這是大自然的造化,還果真是大禹爺爺的杰作。

還是很早以前,傳說禹是一個很高很高的人,身體魁偉,像一座高高的大山。他不但腳大、腿長,一步就能跨二里半,而且力量驚人,雙手能舉千斤石,因而人們稱他為大禹。

大禹帶領數萬民工排走了積石山的亂石,又劈山填谷,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龍門山。遠遠望去龍門山像屋脊一樣橫亙綿延,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頂,看到他父親開的河道遺跡,又看到無邊無際的洪水淹沒了這片農田,廣大百姓遭受了很大的災難,看到這一切,他便下定決心,開鑿龍門,讓滔滔滾滾的河水從龍門奔流而過。他在離龍門不遠的地方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議了一番,大家都贊成大禹的主張。

大禹一聲令下,千萬個民工一齊動手,大家揮舞石斧石刀,齊心協力,開山鑿石,大禹身先士卒,奮力大干。他足所踩之處,立即下陷。手到之處,堅石變軟。他們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不容易挖了個大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第二天又平了,大家并不氣餒,信心百倍,繼續狠挖。不管挖的缺口多寬多深,但第二天總是往平的長。一連幾天都是這樣,大禹只好暫時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況。

有一天,大禹剛剛回到相公坪,迎面走來了一個身穿黃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禮,問道:“請問長老,這龍門山怎么挖了又能平呢?”老人神秘地用手一指,說:“此乃龍門山也”。

老人把“龍”字咬得特別重。大禹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阻擋黃河的大山是一條巨龍。大禹剛要拜謝,那老人便不見蹤影了,大禹這才知道見到了山神爺。

第二天,大禹又召集了萬千民工,把昨天見到的經過,說明真情,發動大家不分晝夜,不避風雨,連續不停地開鑿,不讓巨龍有一丁點兒的喘息機會,終于鑿了一條大道,黃河水像久困的猛獸一樣,沖出龍門,浩浩蕩蕩,一瀉千里。從此,黃河流域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龍門大山被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像兩扇石門,大禹給它取名“龍門”。后人為了永遠紀念大禹開鑿龍門的功績,也叫它“禹門”。禹門河心巨石上的坑“凹”,據說就是當年大禹鑿龍門的遺跡。憑著我有限的知識推斷,龍門的形成,是黃河億萬年沖刷,終于穿透了崇山峻嶺,給自己找到了一條奔向大海的路途。望著滾滾的黃河水,我無言地陷入沉思。凝眸龍門,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人們所吟的“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的詩句來。而這龍門,已到牽牛織女家的大門么?大禹鑿開的龍門,是黃河之門,也是銀河之門啊!

仲春的龍門山之晨是美麗的!

山間飄起的云霧縈繞著山巒,峻峭的山峰像是穿著綠色紗裙,駕著彩云的美麗姑娘,羞羞答答地隱藏在霧中;朝陽升起,露出了她那粉嫩粉嫩的臉。呵,紅的太陽,綠的衣裳,相映生輝。

我陶醉了。這黃河,這龍門,這大橋,這彩云,這藍天,這大禹廟,一起融進了我的心田。

突然,我被一句清脆的問話深深地吸引住了。盡管這個故事老了,舊了,可聽起來仍是那么新鮮,好似山泉“叮叮”流淌一樣悅耳……

“老大爺,看來你是個‘黃河通’,那‘鯉魚跳龍門’是怎么回事?”站在身旁的一位戴眼鏡的年輕姑娘用普通話好奇地問。

老大爺把胡須用手捋了一下,望著眼前這位天真可愛的姑娘,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黃河通’不敢當!我只是聽老輩是那樣說的,究竟如何?在我有限的記憶中是這樣記的,大禹爺爺受命于舜帝,用天工巨斧將這山從上而下一劈為二,讓黃河水從劈縫中穿過。當這山被劈開時,突然,一條巨龍盤旋上空,于是這里被喚作龍門,這山被命名為龍門山,從此,如野馬般放蕩不羈的黃河從而歸順了。打這以后,每年暮春,都有數千條鯉魚匯集在龍門山下,翻滾騰躍,希望像黃河那樣飛越龍門,假如成功,天火將燒去它們的魚尾,云雨就會簇擁它們騰空化作神龍。但是非常難!在這數不清的競爭中,每年只有72條鯉魚能躍過龍門。禹王一見,驚嘆不已,隨即在它們頭上點了點紅,而成為獲得創造自由的神龍;登不上去的,就點額曝鰓,碰壁而返。”

據老人傳說:過去在黃河上撈魚的人,如果撈到頭頂上有紅的鯉魚,敬若神明,就立即放回黃河。韓城自古讀書人多,凡童生進士,都說是“鯉魚跳龍門”。2000年初,國家正式以“鯉魚跳龍門”為郵票,召開了氣勢雄偉的郵票發行大會。可想而知,它的影響如影隨形,就像黃河之水一樣流傳大地的各個角落。這里位處秦、晉之交,通往華北的108要道,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全國一樣,也發揮著它的優勢,已成為旅游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外游人來觀瞻。看得出現代文明也在敲打著這古老的門環,但它卻像還沒有完全從古代的夢中醒來,有如《桃花源記》中的一幀玲瓏精美的插圖。

隨著大禹遺風的影響,這處陽光充足、景色壯美、哺育精英的豐饒綠洲,歷來被贊頌為人杰地靈。歷史上被冠以“史圣”“史壇巨人”“文史巨斧”的司馬遷,“兩朝宰相”薛國觀和那審判和珅的王杰,“南北尚書”張仕佩與張廷樞,還有貴州巡撫劉蔭樞,“法王”房寅,清官趙廉等歷史名人均出自此地。他們的道德文章、豐功偉績為龍門人民念念不忘,他們成為弘揚和挖掘黃河文化的主人公。

在海內外,在龍門,在韓城,郭沫若的詩不止一次地激起我心中的懷念與寄托:

龍門有靈秀,

鐘毓人中龍。

……

發表于《龍門》《旅游》雜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缙云县| 太仓市| 怀来县| 徐汇区| 虎林市| 新营市| 百色市| 兰西县| 梅州市| 连平县| 梁山县| 嵊州市| 凤山市| 阿拉善左旗| 莱西市| 伊通| 常德市| 高雄县| 合肥市| 建宁县| 奉节县| 本溪| 略阳县| 永丰县| 剑川县| 甘德县| 乌审旗| 富锦市| 铅山县| 沅江市| 云和县| 垣曲县| 论坛| 巩义市| 武鸣县| 洞口县| 庄浪县| 巢湖市| 方正县|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