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漢德運考
  • 李培健
  • 3825字
  • 2020-10-21 16:52:55

二、承襲興盛期(曹魏至五代)

延康元年(220),漢獻帝禪位于曹丕,曹丕更年號為黃初,“承土行”陳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注引《獻帝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75頁。。東漢為火德,火生土,故繼之者為土德。土尚黃,故曹丕的年號用“黃”字。東吳孫權的頭兩個年號“黃武”“黃龍”,亦用“黃”字,這就說明,孫吳的德運同曹魏一樣,亦為土德。但蜀漢的情形則不同。后主劉禪一年號曰“炎興”,意為振興炎(火)運,可見蜀漢以漢室正統自居。

咸熙二年(265),曹魏元帝禪位于晉王司馬炎,漢魏故事再次重演。晉武帝泰始元年(265),有司奏曰:“晉于五行之次應尚金。”沈約:《宋書·律歷志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59頁。曹魏屬土,土生金,故晉為金德。280年,晉滅吳,這樣三國歸晉,九州混一。西晉后期,五胡亂華,生靈涂炭。316年,劉曜擄晉愍帝司馬鄴,西晉滅亡。次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史稱東晉,德運仍為金。《歌元帝》即褒揚司馬睿的功績道:“淪光更曜,金輝復煥。”房玄齡等:《晉書·樂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99頁。是時,南北朝并立,雖政權更迭頻繁,然多以德運來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先看南朝。元熙二年(420),東晉恭帝禪位于劉裕,劉宋得立。禪位詔書曰:“昔土德告沴,傳祚于我有晉;今歷運改卜,永終于茲,亦以金德而傳于宋。”沈約:《宋書·武帝本紀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8頁。可知,劉宋為水德(金生水)。后宋順帝禪位于蕭道成,“以水德而傳于齊”蕭子顯:《南齊書·高帝本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2頁。,故蕭齊為木德(水生木);齊和帝禪位于蕭衍,“以木德而傳于梁”姚思廉:《梁書·武帝本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29頁。,故蕭梁為火德(木生火);梁敬帝禪位于陳霸先,“敬以火德,傳于爾陳”姚思廉:《陳書·高祖本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5頁。,故陳朝為土德(火生土)。

再看北朝。北朝絕大部分政權雖為五胡建立,然多認同華夏傳統。最早采用五德終始說的是匈奴人劉曜的前趙:“以水承晉金行,國號曰趙。牲牡尚黑,旗幟尚玄,冒頓配天,元海配上帝。”房玄齡等:《晉書·劉曜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685頁。后羯族人石勒滅前趙,建后趙,“以趙承金為水德”房玄齡等:《晉書·石勒載記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46頁。。可見,前趙、后趙都以西晉繼承人的政治身份自居,以金生水故采用水德。鮮卑人慕容儁滅冉魏后,稱帝建前燕,亦“承晉為水德”房玄齡等:《晉書·慕容儁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843頁。,但韓恒認為應繼后趙水德而為木德,然未被采納。至慕容儁之子慕容暐時,改立木德。《晉書·慕容暐載記》曰:“(慕容)暐鐘律郎郭欽奏議以暐承石季龍水為木德,暐從之。”房玄齡等:《晉書·慕容暐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851頁。關于氐族人苻健建立的前秦之德運,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考察他人的間接引述,可知有兩種提法:一為木德說。《晉書·姚萇載記》曰:“(姚萇)自謂以火德承苻氏木行,服色如漢氏承周故事。”房玄齡等:《晉書·姚萇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967頁。一為火德說。《魏書·禮志一》曰:“(前)秦承(前)燕,木生火,故(前)秦為火德。”魏收:《魏書·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45頁。其差異在于前秦是承后趙還是前燕。若承后趙,則為木德(水生木);若承前燕,則為火德(木生火)。相較而言,前說為是。姚萇本為前秦部將,對前秦德運應是相當熟悉的。后秦承前秦而立德運,沒有必要偽造前秦的德運,僅是順承罷了。而后則史料的發生時間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詳見下文),此時距前秦滅亡已近百年。是時,北魏重定本朝德運,朝臣各執一詞,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變更前代德運亦有可能。再者,從承繼次序上,前秦承前燕也不合情理。雖前秦滅前燕,但苻健與慕容儁同年稱帝,兩政權并非順承關系。苻洪、苻健皆任職于后趙,后趙亡后,苻健稱帝,故前秦接續后趙更為合理。后趙屬水,水生木,則前秦為木德。后起的北魏對德運也頗為關注。天興元年(398),道武帝即皇帝位,告祭天地后,“詔有司定行次,正服色。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之后,宜為土德,故神獸如牛,牛土畜,又黃星顯曜,其符也。于是始從土德,數用五,服尚黃,犧牲用白。”魏收:《魏書·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34頁。以拓跋氏乃黃帝后而定土德,不合五德終始說。德運講的是政權隨五德轉移而前后相承的關系,所以判定某政權德運的依據有二:五行生克原則和所繼政權之德運。因此,北魏初年,以祖先定德運并不合理。孝文帝時,朝廷重議本朝德運。據載,當時有兩派意見:一是以中書監高閭為代表的土德說,其理由是:“魏承漢,火生土,故魏為土德。晉承魏,土生金,故晉為金德。趙承晉,金生水,故趙為水德。燕承趙,水生木,故燕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為火德。……以魏承秦,魏為土德。”魏收:《魏書·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45頁。一是以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為代表的水德說,他們認為“紹晉定德,孰曰不可,而欲次茲偽僭,豈非惑乎?”魏收:《魏書·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46頁。兩派的癥結在于北朝胡姓政權有無正統地位。土德派主張后趙、前燕、前秦皆為正統,北魏當續之論次;而水德派直斥胡姓政權為偽僭,當棄之而紹晉。最后,孝文帝采納李彪、崔光之議,遠承晉金德為水德。北魏之后,東西魏分立,皆以正統自居。后北周代西魏,北齊代東魏。《周書·孝閔帝紀》載,北周孝閔帝時,百官奏議云:“帝王之興,罔弗更正朔,明受之于天,革民視聽也。逮于尼父,稽諸陰陽,云行夏之時,后王所不易。今魏歷告終,周室受命,以木承水,實當行錄,正用夏時,式遵圣道。”令狐德棻等:《周書·孝閔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46頁。又《隋書·五行志下》曰:“(北)齊稱木德。”魏征、令狐德棻:《隋書·五行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668頁。可知,北周、北齊皆承魏水德為木德。

大定元年(581),北周靜帝禪位于楊堅。楊氏隋朝,以木生火故定火德。《隋書·崔仲方傳》載:“仲方曰:‘晉為金行,后魏為水,周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統。又圣躬載誕之初,有赤光之瑞,車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勸上除六官,請依漢、魏之舊。上皆從之。”魏征、令狐德棻:《隋書·崔仲方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448頁。李唐代隋后,“推五運為土德,色尚黃”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一》,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791頁。。高宗死后,武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旗幟改從金色”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17頁。,金色白,故“旗幟尚白”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3頁。,則武后改行金德(土生金)。《新唐書·五行二》曰:“蓋武氏革命,自以為金德王,其‘佛菩薩’者,慈氏金輪之號也。”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五行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13頁。武則天稱帝后,多次加尊號,但始終有“金輪皇帝”四字。武則天加尊號計有四次:(1)長壽二年(693)秋九月,加尊號“金輪圣神皇帝”;(2)延載元年(694)五月,加尊號“越古金輪圣神皇帝”;(3)證圣元年(695)一月,加尊號“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二月,去“慈氏越古”尊號,保留“金輪圣神皇帝”號;(4)證圣元年(695)九月,加尊號“天冊金輪大圣皇帝”。不過“金輪”實與五行無關,金輪為佛教四大轉輪王之一(另三個為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在佛教的王權觀中,世間的統治者就是輪轉王,而以金輪王最有力。玄奘就將太宗、高宗視為輪轉王。武則天為論證自己的神圣性,采用了這一稱號。參見孫英剛:《輪轉王與皇帝:佛教對中古君主概念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11期。不過,雖然金輪為佛教觀念,但金還是五行之一,兩者并不排斥。而金德又恰好順承唐土德,則武則天政權行用金德就極為合適。不過,若從情分上講,則大為不妥。武則天所奪的乃其夫家李氏的江山,而直取于其子中宗、睿宗之手。土生金,土為母,金為子。但實情卻是母奪子之權,豈有子禪位于母的道理?因此,武則天斷然否定受禪于唐,而是強調武周“革唐命”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1頁。,這樣金德就不適宜作為武周的德運。既然以相生理論推導出的金德不適合,則還剩相勝一說。木克土,則滅唐者為木德,那么武周亦可選擇木德。然而,武則天本為李家之媳、妻、母,乃至親,采用相勝說解釋自己的合法性亦不合倫理。概言之,武則天的身份使其采用五德終始說頗顯尷尬。于是,她摒棄此說,而采世所罕用的三統說。載初元年(689),武則天聲稱“今推三統之次,國家得天統,當以建子月為正”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9頁。。三統說為西漢董仲舒所倡,指黑統(人統)、白統(地統)和赤統(天統)。詔令稱“國家得天統”,即赤統,董子曰:“正赤統者,歷正日月朔于牽牛,斗建子,天統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94頁。建子月為十一月,即周正。載初元年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大赦天下。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改舊正月為一月”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0頁。; “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旗幟尚赤”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1頁。。顯然,武則天在以赤統建制。那么,為何武則天要采用赤統呢?因周朝為赤統,武則天自認為是周文王后裔。《新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即載:“(載初元年九月)丙戌,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為顯示這一身份,連國號都襲用,可謂與姬周同宗族、同國號、同統運。綜上可知,武則天初采用了金德,后廢止,另擇取了三統說中的赤統。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等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傳位,二月,恢復唐國號。李唐復國后,廢除了周制而恢復唐制,“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臺閣、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劉昫等:《舊唐書·中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6頁。。這樣,一度被棄除的土德重興。玄宗開元時,出現了唐金德說,然未被接受。《舊唐書·裴光庭傳》載,“時有上書請以皇室為金德者,中書令蕭嵩奏請集百僚詳議。光庭以國家符命久著史策,若有改易,恐貽后學之誚,密奏請依舊為定,乃下詔停百僚集議之事”劉昫等:《舊唐書·裴光庭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807頁。。天寶年間,曾一度廢棄唐初承自北朝的正統,改為遠接劉漢。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四《運次》曰:“高宗時,王勃著《大唐千年歷》:‘國家土運,當承漢氏火德。上自曹魏,下至隋室,南北兩朝,咸非一統,不得承五運之次。’勃言迂闊,未為當時所許。天寶中,升平既久,上書言事者多為詭異以希進用。有崔昌襲勃舊說,遂以上聞,玄宗納焉。下詔以唐承漢,自隋以前歷代帝王皆屏黜之,更以周、漢為二王。后是歲,禮部試天下造秀,作《土德惟新賦》,則“則”。及楊國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貶崔昌并當時議者,而復酅、介二公焉。”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7—28頁。又《舊唐書·禮儀志四》載:“(天寶)九載九月,處士崔昌上《大唐五行應運歷》,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請國家承周、漢,以周、隋為閏。十一月,敕:‘唐承漢后,其周武王、漢高祖同置一廟并官吏。’十二載九月,以魏、周、隋依舊為二王后,封韓公、介、酅公等,依舊五廟。”劉昫等:《舊唐書·禮儀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16頁。可知,王勃雖然仍主張李唐為土運,但此運承劉漢火德,而非楊隋火德,因為他認為自曹魏到楊隋近四百年的所有政權全非正統,然其議未被采納;直到天寶九年,崔昌上書重言此論,才被接受,但楊國忠執政后,又恢復了唐初承自北朝的正統。

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后梁。唐為土,土生金,故“(朱溫)自謂以金德王,又以福建上獻鸚鵡,諸州相繼上白烏、白兔洎白蓮之合蒂者,以為金行應運之兆,故名殿曰金祥”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三》,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50頁。。但后梁的統治并未得到其他割據勢力的普遍認可,有的仍尊李唐正朔,有的則干脆也稱帝為王。923年,李存勖滅后梁,“中興唐祚,重新土運,以梁室比羿、浞、王莽,不為正統。自后數姓相傳,晉以金,漢以水,周以木”脫脫等:《宋史·律歷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597頁。。朱溫篡弒自立,建國不正,故后梁不入正統。后唐復興李唐,仍行土運,其后的后晉、后漢、后周依次遞嬗,按五行相生說,德運分別為金、水、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性| 安溪县| 桂林市| 南皮县| 太仓市| 巴彦淖尔市| 玉溪市| 石阡县| 青州市| 满城县| 昭觉县| 沅江市| 明光市| 荣成市| 交口县| 大厂| 宁津县| 乌审旗| 琼海市| 大丰市| 昭苏县| 乐至县| 右玉县| 岑溪市| 大石桥市| 醴陵市| 永寿县| 五河县| 榆社县| 淮南市| 古田县| 新乡市| 富顺县| 哈巴河县| 苏尼特右旗| 封丘县| 邵东县| 赤壁市| 巨野县| 石渠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