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清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4字
- 2020-08-07 18:09:59
封建巔峰
后金崛起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
滿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世代居住在南起長白山地、北抵外興安嶺、西自黑龍江上游和嫩江兩岸、東達海濱及庫頁島這片遼闊富饒的“白山黑水”地區。三千多年前的肅慎人便是滿族人的祖先,當時肅慎是西周東北邊境上的一個部族,以后肅慎人相繼改稱挹婁、勿吉、靺鞨。唐開元元年(713年),朝廷在粟末地區設置忽汗州,授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并冊拜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即史稱的“渤海國”。
五代起,靺鞨改稱女真。947年,契丹建元大遼,遼對東北地區的女真管理十分重視,把女真分為兩部分,開原以南稱“熟女真”,開原以北稱“生女真”。12世紀初黑水靺鞨的后裔,生女真完顏部的杰出領袖阿骨打于遼天慶四年(1114年)興兵伐遼,第二年建國大金,定都上京。1141年,金迫使南宋訂立“紹興和議”,以淮河為宋金的分界線,直至1234年,金被蒙古滅掉。
建州三衛和海西四部
明初,女真分為三大部: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龍江和庫頁島等地。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之間及其內部,不斷發生互相兼并和掠奪戰爭。建州、海西女真為了躲避“野人”女真的侵擾,于明初逐漸向南遷移。
洪武五年(1372年)前后,建州女真胡里改阿哈出部率眾沿牡丹江南進,遷徙到圖們江以北,琿春河以西居住。永樂元年(1403年),明廷在胡里改部住地設建州衛,命阿哈出為指揮使。“衛所”是明朝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除了行使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明政府先后在黑龍江流域及附近沿海地區的女真分部設置了100多個所。永樂十年(1412年),增設建州左衛,命斡朵里部首領猛哥帖木兒領其衛,任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死后,其子董山與異父同母弟凡察彼此爭奪領導權,明政府于正統七年(1442年)分建州左衛為二,增設建州右衛,以董山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凡察為建州右衛都指揮使,與阿哈出孫子李滿住的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皆臣屬明朝。

滿族起源傳說版畫
海西女真的忽剌溫的一部分遷移到松花江上游和開原東北邊外,有的還同東來的蒙古族人相融合,明中葉以后,逐漸形成烏拉、哈達、葉赫、輝發四部,史稱“扈倫四部”,也即海西四部。
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南遷,大體到嘉靖時期基本上穩定下來,它們沿著遼東北邊分散聚居,建州三衛分布在撫順關以東,海西四部散居在開原以北。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的一個滿族奴隸主家庭。萬歷三年(1575年),其外祖父王杲起兵反對明王朝在女真地區推行民族壓迫政策,結果兵敗遇害,建州右衛遭到明軍殘酷掠殺,努爾哈赤也被俘,不久獲釋逃回家鄉。這種血與火的現實,無疑給以后努爾哈赤要勃興女真點燃了火花。他弓馬嫻熟,武藝超群,同時勤奮好學,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努爾哈赤慈母早逝、繼母寡恩的身世和閱歷,培養和鍛煉了他堅韌的意志和開闊的胸懷,成了一名“多智習兵”的出色人才,從政治和軍事才能而論,都遠遠超出與他同時的女真各部首領之上。

努爾哈赤像
從萬歷十一年(1583年)至十六年(1588年)的五年時間,他先后打敗了眾多敵手,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于是“環滿洲而居者,皆為削平,國勢日盛”。接著,努爾哈赤又于萬歷十九年(1591年)正月,兼并長白山的鴨綠江部。至此,努爾哈赤統轄區域,西起撫順,東至鴨綠江,北接開原,南連清河,建州女真的大部分被統一了。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海西四部合兵進攻努爾哈赤,結果大敗而逃,九月,葉赫部貝勒布寨、納林布祿,又糾合哈達貝勒孟格布祿、烏拉貝勒滿太之弟布占泰,輝發貝勒拜音達里,科爾沁貝勒甕珂代,錫伯、瓜爾佳、朱舍里、納殷,組成九部聯軍,共3萬人馬,分三路進犯建州。努爾哈赤精心準備應戰,于古勒山之戰中俘獲葉赫首領布占泰,繳獲戰馬之千余匹,并滅了納殷、朱舍里二部。古勒山之戰,是統一女真諸部的轉折點,不僅保衛了建州,而且從此建州“軍威大震,遠邇懾服矣”。
努爾哈赤打敗九部聯軍之后,便把統一女真各部的進攻矛頭指向海西女真。他深知現有的軍事力量不可能一舉消滅海西四部,因此,努爾哈赤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一方面與海西四部中較強的葉赫、烏拉二部聯姻結盟,特別是拉攏烏拉部首領布占泰,不僅是為了離析四部,而且也是為了取得貂參之利;另一方面,利用四部間的矛盾逐個滅亡。
努爾哈赤由“遺甲十三副”起兵,發展到“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同一語音俱征服”,使“諸部始合為一”。他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統一了建洲女真和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的大部,基本上結束了女真社會的長期分裂、割據、動亂的局面,從而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過程中為了提高、穩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權建設措施。首先是創制滿文,以蒙古文字母與女真語音拼成滿文,作為滿族統一的文字。滿文的創制和頒行,使滿族從此有了本民族的文字,可以用來交流思想、記載政事、翻譯漢籍等,對政權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將其居所由費阿拉城移至赫圖阿拉城并加以擴建,規模遠遠超過了費阿拉城,從此赫圖阿拉成為努爾哈赤的第一座都城,亦是他管轄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再次是創建八旗制度,他在牛錄制的基礎上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又是“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具有行政管理、軍事征伐、組織生產三項職能,努爾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統帥。
同時,努爾哈赤設立理政聽訟大臣5人、扎爾固齊10人佐理國事,另設判官40名,薦舉辦事大臣8員,管理城防和鄉間事務等。
在統一女真過程中,努爾哈赤集團內部發生了權力沖突和意見分歧,產生了一股分裂的勢力。到了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以上政權建設的基礎上又清除了內部的分裂勢力,認為“帝業已成”,遂稱汗登位,建立“大金”,史稱后金,改元天命,建都赫圖阿拉城,從此成為與明王朝中央政府相對抗的地方割據政權。
皇太極的政治改革和清朝的建立
皇太極出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是努爾哈赤與葉赫納喇氏孟氏所生,在努爾哈赤諸子中排行第八,自幼受到努爾哈赤的鐘愛,經常跟隨父兄出兵東征西殺,鍛煉了軍事才能,豐富了閱歷,后因戰功顯赫而升為貝勒,成為八旗中鑲白旗之主和重要的軍事將領。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患毒疽不治而死,四大貝勒中皇太極無論政治眼光、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都在眾貝勒之上,被擁舉為汗。

皇太極像
九月一日,皇太極在沈陽故宮大政殿舉行了莊嚴的即位典禮,接受群臣九叩之禮,改明年為天聰元年。在接受禮拜之后,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向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行三拜之禮,不以君臣之禮相待,這一舉動使得離心的親兄弟攏到了一起,也表明皇太極能屈能伸,很有魄力。
皇太極即位以后,在后金內部實行全面的社會改革措施。
首先是政治方面的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
1.重用漢官
皇太極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重用漢官。他對努爾哈赤曾大規模屠殺漢人衿紳和儒生的行為非常后悔。他從實踐中認識到,要統治一個國家,單純依靠武力的征服是不夠的,還需要文化和教育。天聰三年(1629年),他決定考選儒生。考取者分為三等,一等賞緞二匹,二等三等賞布二匹,各免二丁差舶,并候錄用。此次考中者稱為秀才或生員。此后又在天聰八年(1634年)三月、四月,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舉行考選。通過這幾次考試,散處于遼東地區略通文義的知識分子大多數被吸收到后金政權中去,成為后來入關文職官員中的骨干。
2.設立文館與內三院
文館也稱書房,是后金國汗召集部分儒臣起草文書詔令的處所。皇太極于天聰三年四月正式將文館的工作分作兩值(班),巴克什達海與筆帖式剛林、蘇開、顧爾馬渾、托布戚四人翻譯漢文書籍,巴克什庫爾纏同筆帖或吳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四人記注后金國朝事。從此文館成為一個正式的辦事機構。其授官為參將、游擊者稱巴克什,次之稱筆帖式,其以儒生入館工作尚未授官者稱秀才,或稱相公,無定員。文館最初主要負責人是滿人,后來逐漸增加漢人,最著名者有高鴻中、范文程、寧完我、鮑承先等。文館的設立,使文人參與后金政治并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文館作用的重要與皇太極稱帝的需要,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編纂書史、纂修實錄、撰擬郊天告廟表文、功臣誥命。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書狀及敕諭祭文,并錄各衙門章奏。內弘文院掌注釋歷代政事得失、御前進講,并頒行制度。三院各設大學士、學士來主持。
3.六部與都察院、理藩院
皇太極根據寧完我的建議,依照明制改革后金官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統一管理全國的軍事、民政、刑獄事宜,每部由一貝勒主管,下設承政四人,滿承政二員,蒙古承政一員,漢承政一員,啟心郎一員,承政之下各設參政八員,唯有工部參政滿洲八員,蒙古二員,漢官二員。余為辦事人員,稱筆帖式。貝勒多爾袞管吏部,德格類管戶部,薩哈廉管禮部,岳托管兵部,濟爾哈朗管刑部,阿巴泰管工部。全國重大事情仍由皇太極主持的諸貝勒和八旗大臣議政會議解決,但六部要直接向皇太極負責。六部的設立使后金有了全國統一的行政機構,提高了辦事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給予蒙古和漢官相當高的地位。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稱帝以后,根據漢官建議設都察院,以大凌河降將張存仁、祖可法為承政,都察院的職責是勸諫皇上、彈劾糾察六部以及諸王貝勒的不法行為。與三院六部不相屬。皇太極授該院以很大的權力。

旗人過年(清)
天聰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投降,漠南蒙古全被后金統一,為了妥善地管理蒙古事宜,在崇德元年(1636年)設蒙古衙門,以尼堪為滿承政,塔布囊達雅齊為蒙古承政。三年(1638年)六月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七月以貝子博洛為承政,塞冷(蒙古)為左參政,尼堪為右參政,副理事官八員,啟心郎一員。因為理藩院是專管外藩及蒙古事務的,故無漢人參政。
六部與都察院、理藩院合稱八衙門,是當時清王朝中央一級的最高行政機構,基本上是按照明王朝的模式建立的,但也保留了一些清王朝的民族特點。
第二是建立專制皇權。
皇太極名義上是后金國汗,實際上與幾個大貝勒的權勢區別不大。在處理政務上是執行努爾哈赤天命六年(1621年)的規定,四大貝勒每人輪流執政一個月,在朝會、宴會接見群臣時,皇太極與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并排而坐,儼然如四汗。這種局面既不利于后金政權的鞏固,也不利于對明斗爭的形勢需要。
皇太極為了加強以汗為首的中央集權,削弱八旗貝勒的權勢,逐步廢除反映氏族社會軍事民主落后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他采取各種辦法,狠狠打擊足以與自己爭權的三大貝勒的勢力。當時,后金的決策機構議政會議被八旗貝勒所控制,而三大貝勒又是其中能左右的力量,因此極大地束縛著汗權。早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極即汗位后,沿襲舊制,仍在每旗設總旗務大臣一名(即固山額真),但是擴大了他們的權限,規定“凡議國政,與諸貝勒偕坐共議之,出獵行師,各領本旗兵行,凡事務皆聽稽查”。同時又在每旗設佐管旗務大臣二員,調遣大臣二員,前者“佐理國政,審斷狀訟”,后者“出兵駐防,以時調遣,所屬詞訟,仍令審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諸貝勒掌管旗務的權力,而且使他們處在眾多人員的監督和制約之中。天聰三年(1629年)正月,皇太極以關心三大貝勒身體健康為由,他說:“向因值月之故,一切機務,輒煩諸兄經理,多有未便。嗣后,可令以下諸貝勒代之,倘有疏失,罪坐諸貝勒”,于是“以諸貝勒代理值月之事”。這不僅削去三大貝勒每月輪流執政的大權,而且拉攏和團結其他貝勒為己所用,從而提高了后金汗的地位。
天聰四年(1630年)六月,皇太極利用二大貝勒阿敏“棄灤州、水平、遷安、遵化四城”敗歸為口實,召集諸貝勒大臣會議,定阿敏罪狀十六條,以“儼若國君”“心懷不軌”“喪失城池”“擾害漢人”等罪名,將阿敏“革去爵號,抄沒家私,送高墻禁錮,永不敘用”,以后阿敏“病卒于獄”。天聰五年(1631年)八月,在大凌河戰役中,皇太極和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發生口角,莽古爾泰拔劍相向,皇太極以此把莽古爾泰治罪,革去大貝勒名號,降為一般的貝勒,奪其五牛錄的屬員,罰銀萬兩及馬匹若干。翌年,莽古爾泰因氣憤“以暴疾卒”。

清代八旗盔甲
至此,三大貝勒只剩下大貝勒代善一人,是年十二月,當諸貝勒提出莽古爾泰“不當與上并坐”時,代善立即說:“我等奉上居大位,又與上并列而坐,甚非此心所安。自今以后,上南面居中坐,我與莽古爾泰侍坐于側。”他主動請求退出并坐,得到皇太極允準。天聰六年(1632年)正月,皇太極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坐受”,改為自己“南面獨坐”,這標志著汗權的確立。到了天聰九年(1635年)九月,皇太極召開諸貝勒大臣會議,指責代善對己不恭,眾議代善“與皇上相左”,列了四條罪狀,擬革去大貝勒名號,消除和碩貝勒職,剝奪十牛錄所屬人口,罰雕鞍馬十匹,甲胄十副,銀萬兩。但是皇太極心中有數,這不過是借題發揮,提高汗權而已,所以只罰銀馬甲胄。從此,威脅汗權的三大貝勒勢力已除,皇太極實力大增,其余貝勒無力和他抗衡,使汗權得以加強和鞏固。
第三是建立蒙古、漢軍八旗。
皇太極一則是為了團結和拉攏漢族地主與蒙古貴族,加強統治基礎;二則是為了增強軍事力量,以適應對明作戰的需要;三則是為了削弱滿洲八旗旗主貝勒和旗內貝勒的勢力,借以加強汗權,所以又分別建立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在滿洲八旗中就有16個漢人牛錄(即佐領)。皇太極即位后,到了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把漢人牛錄撥出約二千多人,正式成為一漢軍旗,命漢官佟養性統轄,諭曰:“凡漢人軍民一切事務付爾總理,各官悉聽爾節制。”天聰七年(1633年)七月,皇太極命滿洲各戶下漢人十丁抽一,約一千多人,由馬光遠統領,天聰八年(1634年)五月,正式定名為漢軍,以黑旗為標志。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漢軍由一旗增為二旗,稱為“左右兩翼”,以石廷柱為左翼固山額真,馬光遠為右翼固山額真。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又分漢軍兩旗為四旗,以馬光遠、石廷柱、王世選、巴延四人為固山額真,各領一旗。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再增設四旗,共為八旗,稱之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相同,每旗設固山額真1人,梅勒額真2人,甲喇額真5人。共約有161個牛錄(即佐領)33000多人。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占遼沈后,歸降的蒙古軍民,有的已被單獨編為牛錄,稱蒙古軍,由武納格、布彥代統領,隸滿洲八旗。皇太極即位后,蒙古歸附軍民不斷增多,大約到了天聰三年(1629年),將原先的蒙古軍擴編成“蒙古二旗”。天聰七年(1633年),把“蒙古二旗”分為“右營”和“左營”,以武納格和鄂本兌同為固山額真,分別統領。天聰八年(1634年)五月,改“右營”為“右翼兵”,鄂本兌領之;“左營”為“左翼兵”,武納格領之。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將蒙古二旗,擴充為蒙古八旗,旗色和建制同滿洲八旗一樣,入關之前蒙古八旗,約有129個牛錄,25000多人。
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的組成雖然與滿洲八旗相同,但是漢軍八旗、蒙古八旗的固山額真是由皇太極任命,而且可以撤換,他直接指揮這兩支八旗軍,因此軍事實力大增,其他貝勒無法抗衡。

清代八旗盔甲
第四是發展經濟。
努爾哈赤晚年,由于政策失誤,致使后金的經濟形勢很糟,人民缺衣少糧,漢人的處境更是困難。皇太極認為要擺脫和克服經濟困境,根本的出路就是千方百計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發展生產,活躍經濟,實行改革。
(1)分屯別居。努爾哈赤時,實行編莊,“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莊,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于是同處一屯,漢人每被侵擾,多致逃亡”。皇太極針對這種情況,他即位不久,就采取滿、漢“分屯別居”的辦法,以緩和民族矛盾,使漢民安心生產。規定:“乃按品級,每備御(即牛錄)止給壯丁八、牛二,以備使令。其余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擇漢官之清正者轄之。”這樣就有百分之四十的漢民從滿官的奴役下解放出來,成為由漢官管理的自由“民戶”。另外,還派孟阿圖等人“丈量地畝”,將“各處余地”歸公,分給民戶耕種,不許再立“莊田”。天聰四年(1630年)十月,皇太極下令編審壯丁,要“牛錄額真各察其牛錄壯丁,其已成丁無疑者,即于各屯完結”,“此次編審時,或有隱匿壯丁者,將壯丁入官”。同時又令,“凡貝勒家,每牛錄止許四人供役,有溢額者……將所隱壯丁入官”,通過以上措施,大量土地改為國家控制的屯地,許多漢民壯丁變為國家管理的民戶編民,而且實行“分屯別居”,協調了滿漢關系,促進了農業生產。

耕織圖冊頁(清)
(2)離主條例。皇太極為了調整生產關系,解放束縛在八旗貴族莊園里的生產者,使其變成自由民,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頒布《離主條例》。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皇太極下令直接解放部分奴仆。這些措施,不僅打擊了奴隸主,削弱了奴隸制,而且使許多奴仆成了自由民,有了自己的經濟支配權,從而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

八旗軍旗圖案
(3)重農政策。皇太極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本”“國之大經”,因此頒行一系列保護和鼓勵農業生產的法令。
首先是不許擾農,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他即位不久就下令停止大規模的建筑工程,天聰元年(1627年)九月,皇太極明令禁止屠殺大牲畜。
其次是保護漢民耕種,鼓勵滿族務農,確保農業生產有充足的勞動力。皇太極很清楚,后金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漢人,他們有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技術,所以滿漢分屯別居后,禁止滿人到漢人居住地“擅取莊民牛、羊、雞、豕”等財物。皇太極為了改變滿族壯丁只戰不耕的現象,天聰年間開始實行“三丁抽一”,就是說三丁中一人披甲出征,二人留家生產,稱為余丁。披甲人和余丁的關系是:余丁專事農業生產,保證披甲人的生計,而披甲人所得戰利品也分給余丁,耕戰相輔。
再次是重視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益。
由于以上農業措施得法,收到很好效果,天聰年間后金的農業生產有了明顯的發展,隨之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從而使后金的經濟逐步擺脫了困境。
皇太極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統一了漠南蒙古和黑龍江流域,改革了官制,后金的經濟也因無戰火迅速發展,而且意外地得到了傳國玉璽,于是順天應人,稱帝上尊號便順理成章地擺上了日程。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正式即皇帝位,受“寬溫仁圣皇帝”的尊號,改元崇德,定國號“大清”。皇太極開辟了清朝歷史的新紀元。他是名副其實的清朝第一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