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清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1860字
- 2020-08-07 18:10:01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在明末農民起義軍中,最強大的兩支力量是張獻忠軍和李自成軍。張獻忠自天啟末年起義,號八大王。崇禎年間,張獻忠率所部轉戰于黃河以及江淮流域。崇禎十一年(1638年)春,張獻忠降于明,幾個月以后再度起事。此后,張獻忠部曾破武昌、長沙等重鎮,并占領了湘、贛的廣大地區。張獻忠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在武昌稱西王,設置官職,建立政權。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已經擁有數十萬百戰之師,力量十分強大。
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部沿長江兩岸夾江上行,先后攻克今奉節、萬縣等他。六月,張獻忠率師接連攻占今涪陵、江津、重慶,緊接著又親統水陸兩師長驅成都。八月初九日,張獻忠攻陷成都,成都附近的各州縣也相繼被占領。九月,張獻忠部同此前進入川北地區的李自成大順軍展開激戰,大順軍失敗退回漢中。至此,張獻忠的農民軍基本控制了整個四川。
張獻忠在掃平四川后,于十一月十六日在成都正式稱帝,國號大西,改當年為大順元年,改成都府為西京,詔民間稱其為老萬歲。大西政權以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并設置六部尚書;頒布新歷,鑄造“大順通寶”錢;在各地方也設置府、縣官員,并派兵鎮守。張獻忠還任命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分掌大部分部隊,孫可望等人都是張獻忠的義子。
大西政權建立后的最初階段,采取了一些安撫民眾的措施。為了網羅人才,又于次年兩度開科取士。同時還把各處生員及家屬集中在城里,以防止他們在鄉間造謠生事。在這段時間里,大西政權是較穩定鞏固的。
張獻忠在稱帝之后仍把大順軍作為主要敵手,曾派李定國領兵進攻大順軍占據的漢中,還親自率軍接應。但這時四川各地的官紳武裝和南明的軍事力量卻由東、南、西三面向大西政權發動進攻,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明副將曾英等部在重慶、今四川宜賓等地擊敗大西軍;南明督師王應熊、總督樊一蘅在遵義誓師,命令各路明軍會師攻擊大西政權。各地對大西政權不滿的縉紳和民眾趁機起事,刺殺大西政權的地方官吏,甚至有一縣之內在三四個月內連殺十幾個縣官的。還有的地方用馬糞涂抹大順年號,改成南明的弘光年號。到這年年底,南明軍隊已在重慶、內江、嘉定(今樂山)、大渡河所(今漢源境內)一線集結了數十萬兵力,在成都以北的茂州也有軍隊屯駐、形成夾擊成都之勢。

張獻忠破通遠門
張獻忠性情暴躁,稱帝后更發展為殘忍嗜殺,常因小事屠戮身邊近侍和朝廷官員。對于四川到處出現反叛,張獻忠異常憤怒,認為四川“百姓等已暗通敵人”,不但殺死了許多歸順的官員和縉紳,還屠殺了許多居民。順治二年七月,張獻忠在成都殘殺了大批居民。領兵在外的孫可望聽到消息后憤懣不已。由于執行這種錯誤的屠殺政策,大西政權迅速衰落。
順治二年(1645年)底,清廷在初步平定江南之后,也開始騰出手來對付大西政權。這年十一月,順治帝發布勸降詔書,要求張獻忠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這次招降遭到拒絕。于是清廷于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任命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統大軍入川征剿張獻忠部。此時張獻忠仍在全力對南明軍作戰。三月,南明楊展部在成都以南大敗大西軍,占領川南各縣。大西軍十余萬人向東欲開辟入楚道路,再次戰敗,只得退還成都。五月,南明總兵曾英等部開始向成都方向進攻,而清軍豪格部也已達漢中,大西政權受到南北兩方面的巨大威脅。
這年七月,張獻忠決計放棄成都,向北插入陜西,再同清軍周旋。于是放火焚燒了蜀王宮殿和城中民房,把各種金銀珍寶投入江中,并且乘醉將自己唯一的幼子斬殺,而后棄城都北走。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率重兵從行。
十一月末,張獻忠的大西軍主力行至川北西充縣境內,而清軍主力也到達了今四川儀隴的南部縣,兩軍相隔不過百里。大西軍并不了解清軍情況,而清軍則因有大西軍保寧守將劉進忠投降,對張獻忠的實力和營地了如指掌。二十七日凌晨,清軍以劉進忠為向導,兼程奔襲至西充大西軍營寨。其時大霧迷漫,大西軍哨兵報告近處有盔甲聲,張獻忠以為是煽惑軍心,立斬哨兵數人。但不久后又有探兵入營急報,大清騎兵已在對面山上。張獻忠聞訊帶親兵和太監數人到營外鳳凰坡探察虛實,被清軍的弓箭射中,當即死亡,時年41歲。
張獻忠突然去世造成大西軍各營驚慌失措,十分混亂,無法組織抵抗。清軍乘勝攻破了大西軍所有營盤,斬首數萬人。大西軍奔潰四散,只有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收集了數千殘部和萬余名家口,經順慶府(今南充)南逃,始終組織嚴緊,并且一直堅持大西國號。這支大西軍幾經轉戰,于第二年春進入貴州,而后進攻云南,以云南為根據地,成為抗清斗爭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