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蜀國的政治

劉備東征

劉備稱帝后,他首先要做的事是奪回荊州。荊州的失守,對劉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一方面,荊州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區,它的失守,使諸葛亮當初為他制訂的分兵兩路北取中原的計劃破產;另一方面,關羽被害,二人情同手足,怎能不為他報仇。所以劉備發誓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在稱帝后不久,劉備不顧眾人的反對,親率數萬大軍,東征孫權。

016-01

▲諸葛亮像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親率8萬軍征吳,孫權求和,劉備不許。公元222年閏六月,吳將陸遜大破劉備于夷陵,蜀軍只有千余人逃回。蜀漢連遭大敗,元氣大傷。劉備無顏回成都見蜀中父老,駐蹕白帝城。劉備憂忿成疾,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宮,終年63歲。諸葛亮受遺命輔后主,改元建興。

016-01

▲陸遜畫像

諸葛亮治蜀

蜀漢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與曹魏相抗衡,其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較少,當為重要原因之一。諸葛亮執政后,對益州土著地主更注意籠絡和擢用。諸葛亮用人,以蜀漢政權為中心,而不容許部下有結黨成派之事。土著地主在本地總是容易養成黨派勢力,因此,諸葛亮對土著地主雖注意擢用,但對他本人的繼承者始終只從外來地主中培養。不僅籍隸荊楚的蔣琬、費祎因他的授意而相繼輔政,就是降將涼州人姜維,也因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為蜀漢政權的最后支撐者。這雖因他們有相當的才干,同時也因他們是外來人,在益州沒有什么親黨關系的緣故。不過,諸葛亮對益州土著地主的團結和重用,還是超過了以前的統治者。從兩漢以來,在政治上一直受著歧視的益州人,對于諸葛亮之向他們開放政權,是樂于擁護的。諸葛亮連年北伐,向益州征兵要糧,未見有土著地主的反對,在軍事前線,還得到他們的積極參加,這是與諸葛亮籠絡土著地主、緩和客主矛盾政策的成功分不開的。

劉璋時代,對益州地方豪強無法控制,只得縱容。諸葛亮對待豪強的政策,主要是賞罰分明,用罰以限制他們的為惡,用賞來給他們開辟政治上的出路。只要他們肯忠實地為蜀漢政權服務,便可以獲得官爵祿位。因此諸葛亮的法治政策,不但收到了限制豪強的效果,也取得了利用豪強的成績。同時也使蜀漢在政治上呈現了某種程度的清明。

另外,諸葛亮所施行的裁減官職、簡化機構的措施,對于減輕人民的負擔來說,也有些好處。

諸葛亮治蜀是刑法和德化并用,且能夠以身作則。第一,諸葛亮工作勤謹,“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諸葛亮處理政務這樣勤謹細致,一則可以使部屬不易作弊和玩忽職守,二則可以了解下情,及時而較好地處理政務。第二,持身廉潔,“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第三,作風公正,《三國志》卷43《張裔傳》:“裔常稱曰:‘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第四,不受諂庾,《三國志》卷40《李嚴傳》注引《亮集》: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晉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秦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第五,虛心納諫,如《三國志》卷39《董和傳》載:諸葛亮后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復,曠闕損矣。違復而得中,猶棄弊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咨誨。前參事于幼宰,每言則盡,后從事于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諸葛亮諸如以上的品質作風,無疑在政治上產生了極其良好的作用和影響。

016-01

▲七擒孟獲(清)

蜀漢的政治,在諸葛亮的統治下,不但較劉璋時代大有起色,就是與同時的魏、吳兩國相比較,也要好一些。

蜀的南征北伐

諸葛亮在治理內政的同時,對外也采取積極措施。諸葛亮掌政后,根據蜀國內外情況,斷然決定派使臣去東吳講和,恢復吳蜀聯盟。于是,諸葛亮派鄧芝帶著名馬、蜀錦前往東吳,去完成這項重要使命。

蜀章武三年(223年)十月,鄧芝到達東吳,與東吳達成和解。孫權決定與魏國斷交,吳蜀聯盟恢復,從而使三國鼎立的局面更加鞏固。

諸葛亮在恢復吳蜀聯盟,解除東顧之憂后,便決定親自率兵南征,平定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云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的叛亂。“七擒孟獲”使孟獲徹底心悅誠服地投降了,并說:“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反叛了!”

諸葛亮乘勝追擊,徹底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叛亂。為了加強對南中的統治,將南中原來4個郡改為6個郡,并實行用當地人而不留外地人、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任命少數民族中的領袖人物擔任中央或地方官吏,治理南中,這使南中成為蜀漢相對穩定的地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南涧| 南通市| 卓资县| 句容市| 吐鲁番市| 卢湾区| 法库县| 门头沟区| 尚志市| 镇沅| 湘阴县| 黄山市| 南宁市| 宜阳县| 张家口市| 苗栗县| 化州市| 黄骅市| 新平| 株洲市| 五台县| 高州市| 武山县| 凤凰县| 涞源县| 河南省| 贵德县| 习水县| 黑山县| 禹州市| 简阳市| 延庆县| 吴桥县| 启东市| 安义县| 鄂州市| 蒙山县| 哈巴河县| 阜新市|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