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3446字
- 2020-08-07 18:09:12
吳的統治
當中原大地群雄爭霸、混戰不已的時候,長江以南江東地區也有一股勢力正在不斷壯大,那就是孫氏父子。
孫堅(156—192年),字文臺,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自稱是春秋兵法家孫武的后代。黃巾起義時,孫堅見天下大亂,便率領鄉里少年和招募的兵丁1000多人,參加鎮壓起義軍,因軍功后累升官至長沙太守,并參加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勢力不斷壯大。后投靠袁術,袁術表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初平三年(192年),袁術同劉表爭奪荊州時,孫堅為先鋒,連敗劉表大將黃祖。在圍攻襄陽時,被黃祖的士兵暗箭射死,年僅三十七歲。
孫堅死后,他的兒子,年僅十七歲的孫策繼承父親的遺志,來完成其父未竟的事業。孫策(176—200年),字伯符,人長得英俊,并且才華橫溢。他率領父親的舊部,繼續投靠袁術。
袁術雖然很賞識孫策的才華,但袁術對孫策并不重用,他所重用的只是他的故吏,使年輕的孫策才華無處施展。
公元194年,揚州刺史劉繇率兵攻打袁術所置的丹陽太守吳景。孫策借機向袁術請命,攻打劉繇。

▲天發神讖碑(三國吳)
袁術放虎歸山,孫策如魚得水。孫策出壽春時只有千余人馬,他沿途招募軍隊,由于紀律嚴明,行至歷陽(今安徽和縣),已擁眾五六千人。這時周瑜領兵來迎,孫策力量更為壯大,開始向東南進軍,攻擊揚州刺史劉繇。
劉繇,東萊人,漢宗室后代,兗州刺史劉岱之弟。劉繇任揚州刺史,遭到袁術的逼迫,治所壽春被袁術占領。劉繇就攻占曲阿(今江蘇丹陽),趕走袁術任命的太守吳景。劉繇同郡太史慈來投奔他,太史慈出身寒微,雖勇猛有才,但不被重用。劉繇迂腐,不用人才,軍隊又缺乏訓練,因此戰斗力不強。而孫策作戰英勇,“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又善識人用人。劉繇哪是孫策對手,手下大將張英、樊能戰死,太史慈投了孫策,劉繇只好棄軍而逃。孫策很快占據了曲阿,奪了丹陽郡,在江南站穩了腳跟。
當時江東各地,豪強林立,地方宗族部伍,各不統屬,主要有吳郡太守許貢,會稽太守王朗,以及地方豪強如烏程鄒他、錢銅,吳郡嚴白虎,前合浦太守王晟及自稱吳郡太守駐屯海西的陳瑀等。孫策采取先打弱敵,后打強敵的策略,首先掃蕩地方豪強,即先打小敵鄒他、錢銅、王晟等,然后拔掉嚴白虎、陳瑀。三四年間,東滅吳郡太守許貢,降服會稽太守王朗、豫章太守華歆,聚眾3萬余人,將領除孫堅舊部程普、黃蓋、韓當外,又收集了周瑜、蔣欽、周泰、董襲、凌操等人。謀士有張昭、張、秦松等,儼然大家氣象。
公元196年,曹操迎獻帝都許昌,袁術卻在淮南自稱皇帝。孫策寫信給袁術決裂,上表獻帝聯絡曹操。曹操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吳侯。孫策討袁,獨力發展,智謀遠略超過了父親孫堅。
孫策為了獲得江東人民的支持,他下令士兵不許搶劫百姓財物,擾亂民生。對劉繇部下實行寬大政策,既往不咎,來去自由,所以孫策軍隊很得人心。另外,孫策作戰勇敢,在戰斗中總是一馬當先,敵軍聞孫策無不心驚。經過幾年的努力,孫策占據了會稽、丹陽、吳郡、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吉水東北)、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六郡之地,基本上控制了揚州地區。政治上也擺脫了袁術的控制,開始稱霸江東。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打獵時,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用毒箭射死。孫策有勇有謀,又善識人用人,他的早逝,是孫吳政權的重大損失。孫策臨終,把印綬交給了十九歲的弟弟孫權。
孫權繼位后,采取各種措施鞏固了吳國的政權,為吳國在三國鼎立中站穩腳跟奠定了基礎。
首先,孫權尊禮重臣,團結舊部。東吳將帥程普、呂范、朱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等人,都是孫策聚集留給孫權的寶貴財富。但孫權與舊將“未有君臣之固”,能否威眾,將取決于他的措置是否得宜。張昭為文臣領袖,周瑜為武將之魁。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兄事周瑜,又以程普、呂范等為腹心將帥。張昭、周瑜等人認為孫權可以共成大業,真心事奉。張、周心服,這就穩定了全軍。
其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魯肅、諸葛瑾等為賓客,眾士歸附,人心悅服。

▲周瑜像
在孫權“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三國志·魯肅傳》)的推誠用人政策下,遠近奇士,爭相效命。使得孫吳人才濟濟,雖遜于曹魏,卻遠遠超過了蜀漢。虞翻,曹操征之不去。甘寧,蜀將,冒難來投。由孫權舉拔的文武大臣如銀漢星光,燦爛奪目。顧雍、諸葛瑾、步騭、嚴畯、闞澤、薛綜、士燮、魯肅、呂蒙、周泰、凌統、徐盛、潘璋、丁奉、朱然、呂范、朱桓、陸遜、陸抗、呂岱、周魴、鐘離牧、潘、陸凱、胡綜、陸績、諸葛恪等,都得到了效命的機會,各盡其能。縱觀江東才俊。近3/4為孫權所簡拔。“蜀漢之義正,魏之勢強,吳介其間,皆不敵也,而角立不相下;吳有人焉,足與諸葛頡頏,魏得士雖多,無有及之者也。”
孫權治國,除上述用人之策外,還有另外兩項基本國策:一是扶植部曲,二是鎮撫山越。這里先說扶植部曲,具體措施如下:
其一,撫納豪強,擴大立國基礎。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杰并起”,當此時,“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欲為公侯”,地方豪強組織的私兵部曲,遍地林立。要站穩腳跟,須取得地方豪強的支持。在戰亂之中,江東大族也希望有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孫氏勢力在江東的迅速發展成了他們的理想人物。此外江北外籍部曲希望在江東建立根基,一方面竭誠擁護孫氏,另一方面也希望與江東土著豪強和平共處。孫氏一方面要保護土著豪強,一方面要發展外來部曲在江東立足,擴大統治基礎,這樣扶植部曲就成為必然的施政措施了。
為了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江東大族與江北世族、孫氏部曲聯合起來組成了江東政權,外御強敵,內撫山越。
其二,授兵奉邑制與復客制。授兵、奉邑、復客是孫吳部曲領兵制的三個環節,這是新形勢下的宗族領主制。孫權統事,命張昭與孫邵、膝胤、鄭禮等人,“采周、漢,撰定朝儀”。周代分封諸侯,漢代中央集權郡縣制。江東林立的豪強宗部,是事實上半割據狀態的封建部曲,宗主與部曲之間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孫權承認這一現實,給予諸將授兵、奉邑、賜復客,既不同于周代的分封,又不是漢代的中央集權,是雜糅周漢制度的混合體,故名之宗族領主制。這也可以說是孫氏政權結納豪右在政治經濟上的一種分利。
其三,聯姻結緣。授兵制、奉邑制、復客制,在政治經濟上保護了豪右的利益,孫權認為還不夠,還在思想感情上建立密切的關系,就是用聯姻手段來鞏固世族的聯盟。這種以婚姻關系的拉攏,用血緣為紐帶,有力地把江東、江北、皇權之間的利益與關系焊接起來,有利于孫吳政權的鞏固,也有利于世家部曲勢力的發展。江南世族發展方興未艾,江東大族也可以說是在孫權扶植下才壯大起來的。孫氏政權施行的封授領兵制度,使江南部曲人數迅速膨脹,發展成為一個且耕且戰的兵戶階層,為兩晉南北朝江南世族莊園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谷朗碑(三國吳)
鎮撫山越,是一個民族政策問題。孫吳全盛時據有荊、揚、交三州之地。少數民族,荊州西部有武陵蠻,交州有南越,揚州有山越。武陵蠻和南越處在孫吳的邊遠地區,山越處在腹心地帶,即孫吳統治中心揚州。山越遍布于揚州各郡山嶺地區,人口居揚州之半,因此,山越割據,成為孫權的心腹大患,又欲驅略其民補兵墾田,所以自始至終貫徹了一條強征壓服的路線,而不是招撫。高壓征服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項。
其一,分割郡縣。孫吳不斷設置新郡,目的就是“立郡縣以鎮山越”。分割郡縣,用能征慣戰的高級將領擔任郡守縣令,將山越分割征討。
其二,分部諸將鎮撫。孫權趁北方多事之秋,于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集中全力鎮撫山越,能征慣戰之將下到郡縣做太守、縣令,分別負責剿撫。孫吳征討山越,斬殺2萬余人,俘獲、誘納的強者,被編作部曲為兵的有十五六萬人。以一兵一戶計,山越人被編為兵戶的前后有10余萬戶。諸將征討所得,孫權就承認征討者據為部曲。
其三,圍困山越,驅趕下山。孫吳鎮撫山越采取高壓政策,前期與后期手段略有不同。前期以賀齊為代表,主要用驅趕、殺擄的辦法,“揀其精健為兵,次為縣戶”。后期以諸葛恪為代表,主要用圍困、招誘,威恩并施的辦法,驅趕山越人下山。
孫吳的高壓掠奪政策,給山越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激起山越人民不斷反抗。他們憑借深山險阻,經常揭竿而起,攻沒郡縣,殺掠官吏豪強。但另一方面,孫吳的民族政策將漢人越人強制統一編戶給大融合奠定了政治基礎。山越人從山上被驅趕到平地,宣告了他們原先分散、閉塞、隔絕于世、老死林莽這一落后保守生活習俗的結束,客觀上有利于山越民族的進步、進化。山越人強者為兵,弱者補戶,使社會組織與漢族一體化,十分有利于語言習俗的交流,不僅加速了民族融合,而且兩族混一雜居,有利于生產技術交流,共同推進了對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