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己念’成分有很多。
一是來自于自然產生的‘念’,如個體的七情六欲,或歡喜或憂愁,這都是一種念,或是一種念的表達。
二是來源于先賢圣者所傳達下來的念,如幾千年之前所活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兵家、法家,他們所創造的各門各類思想,大多數影響了后世幾千年,為某一時期的改革奠定了某某基礎。甚至勾勒了后世幾千年以來‘眾念’的形態。這一些來自于先賢圣者所傳達下來的念往往會被后人注釋,發揚自己對先賢圣者的‘念’的理解,但由于‘念’的不同,先賢圣人的‘念’往往會被后人的‘己念’所曲解,使得先賢圣人的‘念’變得更為符合現階段個體的利益。反之,當先賢圣者的‘念’過于強大,過于的純粹,完善了‘念’的體系,使之成為一個完美的循環,一個節點的破碎并不會影響到整個‘念’的體系的運轉,整個‘念’的體系還可以反過來將破碎的那一個節點完整“復原”。后世微小的‘己念’就難以對先賢圣者的‘念’做出改變,被囚禁在先賢圣者的‘念’鑄造的牢籠中。
三,己念還需要周圍環境的塑造,如來自親人的關愛與培育,與來自師長的教導,使之形成‘己念’的體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