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張之洞
  • 謝世誠 高盛薔
  • 4329字
  • 2020-08-05 16:49:28

三、除弊端,培元氣

張之洞在山西的行政,簡單來說不外為兩類,即除弊與興利。

在除弊方面,除整飭官場吏治外,另一個重點是查禁鴉片。從入晉伊始,張之洞即沿途考察,得到印象是山西民生重困,吏事積疲,而鴉片流毒尤烈。關于鴉片泛濫危害情況,他在給張佩綸信中斷言“晉患不在災而在煙。”有鴉片嗜好者,鄉村中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九,而吏、役、兵這三類屬國家機器的人中幾乎是百分之百。人人形容枯瘠,家家晝夜顛倒,遲睡晏起,堂堂晉陽一派陰慘敗落氣象,猶如鬼國,“何論振作有為?循此不已殆將不可為國矣。”扭轉此頹風刻不容緩,張之洞乃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禁種,從源頭根絕,正本清源。十月發布禁種罌粟章程十條,諭示紳民:田地一律改種五谷、蔬果、桑棉一切有用之物,不準再種罌粟。倘若故意違反,概行拔毀,照例懲辦,決不姑息。當年春夏間批復各府縣稟查罌粟情形四十二件。對努力奉行且效果顯著者予以褒獎,對蒙混欺飾者則嚴斥,并指示辦法,督促官員認真推動。二是禁吸,將境內煙館全部查禁,更著重禁止官吏吸食,通告后不斷復查,參劾一批違禁者,以儆其余。并延醫設局,幫助吸食者斷癮。禁、治結合,不乏人道關懷。

裁減雜稅、差徭。清代財政腐敗、官場貪污泛濫,因而對民眾搜括不遺余力,各種苛捐雜稅及差徭多如牛毛。張之洞決心予以清理。他一再強調,差徭為本部院治晉第一要事。要求各司道府于三日內將春秋例差、小錢、白役、保甲、契尾、鹽當、燒鍋、馬匹等,還有雖非例差而等于例差者,如緝捕、錢糧、驛站、稽查、游勇等,一應查明核復。后又在光緒九年正月十二日《札解州等四十一州縣減免徭役》中提出,除大差、兵差、流差等曾經明文規定者照舊遵辦外,還要查清支差、酒席等有無借支民力,修理河渠、堤堰、衙署、倉敖、監獄等有無借助民財,衙署公所所需桌椅、瓷器、天棚及各項鋪陳家具、木炭、米面、油肉、酒燭、紙張、銅錫鐵器、雞鴨蔬菜一切食物用物民間有無供給,州縣下鄉相驗踏勘是否由百姓供應,沿途牽夫、杠夫民間如何派撥,歲科考試、月課童生、公務慶賀、招解轉解赴省人犯、遞送過境人犯及其他各事,是否派民支差,做到務必考慮民力,逼不得已者留之,可刪者刪之,可減者減之。

許多差徭實際會通過付費方式攤派,這是州縣官尋租、貪污的重要抓手,張之洞當然洞悉其中奧妙,著意整頓。如介休縣議定裁減差徭,從原來全年一萬七千緡減為一萬二千緡,而張之洞則將其減為共可攤錢九千二百余緡,且規定每年差費、局費、雜費并炭草等價所用總不得過八千緡,以便每年余一千二百余緡發商生息,藉備要需。此外裁革的還有騾馬厘捐等,力度可謂大矣。

清理官員前后任交代,清庫款、清倉谷,也是張之洞整頓吏治、整理財政的重要內容。山西財政不僅困難,而且管理混亂,弊竇叢生,兩者互為因果,成為深不可測的“黑洞”。為摸清家底,張之洞設清源局清查庫款,刊印清盤倉谷章程四條。規定未盤點的各處,接到此次章程五日內起,五千石限一個月,一萬石限兩個月,二萬石以上限三個月,一律盤清。

清查的一個重點是各任官員的積案。按規定,前任、后任官員權力交接時要同時交接賬目,但往往是一筆賬目與錢款、倉儲不符的糊涂賬,其原因不外貪污、挪用所致,后任官或急于上任或迫于上司壓力而被迫接受,離任時再依樣畫葫蘆,此為官場通病而山西尤為嚴重,“上下三十年余,懸結八百余案。塵牘如山,官累如海,上虧國幣,下累寅僚。”(3)張之洞于光緒八年十二月奏參交代不清官員,勒令限期清結。光緒九年正月,又命清源局制定交代章程,分為初限新案、二限新案、三年舊案、歷年陳案四門,分別辦法,嚴定期限,遵照執行。至光緒八年十二月底完成清查,查清實際庫存銀七十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七兩,較原報庫儲之數多七萬余兩,銷去欠賬五十萬余兩。光緒九年十一月,他向朝廷奏陳完成清查的情況,如釋重負地宣稱,從此以后,山西藩庫除應還地方善后一項外,再沒有債務糾纏的困擾。無論存多存少,滴滴歸源,亦無名存實亡之弊。官不能蝕,吏不能欺,將設立會計簿,按年、月核計,巡撫、戶部都能知數,可以隨時查核,永遠循守。

對興利,張之洞也抓得很緊。在丁戊奇荒中,山西農業受到沉重打擊,民眾流離死亡的結果是大量田地被拋荒。張之洞在任內繼續推進災后幾任巡撫所實行的墾荒。光緒九年三月,他札善后局派員查勘荒地,分別繼續豁免稅收和重新開征地丁錢糧,規定分別查清有主、無主、停征三年、四年情況,特別是新荒地畝從前清丈時有無遺漏、誤報、代認無領、已領未墾者,以推遲征收錢糧而寬舒民力,還采取“押荒”的辦法調動墾荒積極性。對在墾荒中不體恤民眾的官員則嚴劾不貸。

與此同時又積谷備荒。他在下達各廳州縣勸辦設倉積谷備荒的公文中說,山西省丁戊大災時赤地千里,流亡過半,雖然各省捐助不下千余萬金,也難滿足需要的十之三四。所以“救荒不如備荒,官谷不如民谷。”要求因勢利導,廣建社倉、義倉積谷,制定了相關章程十一條。

張之洞也重視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鑒于山西沿黃河、汾河一帶適合種植棉、桑,他又設棉桑局,招募蘇州織綢機匠來晉教授紡織技術。鹽業是山西的重要經濟來源,潞鹽一直暢銷中部西北各地,但咸、同以來一蹶不振。張之洞整飭鹽務積弊,采用借發鹽商本銀試銷潞鹽積引等方法,重振山西鹽業。對于也是山西重要資源的鐵,他也發銀招徠鐵商,擬大舉開發鐵礦,與北洋大臣李鴻章會奏晉鐵運銷請變通成例改從天津出海,以減少成本。光緒十年正月,張之洞籌議采礦煉鐵。為促進流通,他又籌議加鑄制錢。鑒于云南銅業萎靡,他飭寶晉局試運洋銅滿足需求,此舉更與洋務活動相聯系了。

山西是華北平原的“制高點”,四周境內太行、五臺、王屋各山環峙,奇峰聳立,層巒疊嶂,溝壑縱橫,交通極為艱難。丁戊奇荒時,晉省一度餓殍遍野,與運道不暢、賑糧常難及時到位不無關系。有鑒于此,更因發展工商業的需要,張之洞對山西交通建設極為重視,重點修治了四天門、韓侯嶺道路。四天門路西起榆次縣什貼鎮,東迄獲鹿縣土門口,共三百八十余里,沿途劈山填谷,開渠筑堤,內種桑麻,外植楊柳,車輛可并軌而行。東天門修治舊路后,又在山麓開辟新路七里,以利通行。韓侯嶺為晉南驛路最險要處,自坡底鎮起至霍州北關共九十里,分十一段施工,兼用土石,鑲石磡,開水道,筑護欄墻。此外,自潞安府西至洪洞縣曲亭鎮開路三百五十里,潞安府東北至黎城縣東陽關開路一百四十里,平遙縣東關至沁源縣赤石橋開路八十里,偏關至朔州秤溝開路一百二十里,皆商旅所必經而以往不通車輛之地。修四天門、韓侯嶺兩路主要動用營兵、間雇民夫,費用只有三萬余兩。余路由地方集資興建,竣工后對通往貨物車輛收費,由紳士經管,作為日常維修費用。道路通暢后,險途變坦蕩,人員、貨載絡繹不絕,對晉民生計,大有裨益。

對山西境內的汾河、文峪河、瓷窯河等水利工程,張之洞也十分關注,一直選員籌款,積極修治。

山西元氣初復后,張之洞也不忘曾在丁戊災荒中支援山西、此時遭遇水患等災的山東、直隸,皆撥款籌濟,并倡導各官捐助,他自己即兩次各捐銀二千兩。

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張之洞一如既往,努力發展文教事業。他大修貢院,推廣學校,又創辦令德堂書院,選通省高材生肄業其中,專治經史古學。延聘洪洞同治壬戌進士王軒為主講,鄉寧同治甲子舉人楊篤、聞喜,光緒丁丑進士楊深秀為襄校。教學方針:漢學、宋學并重。又命冀寧道詳議令德堂辦學章程,以期經久。其后,通省人才多出于此。

作為忠實臣僚,張之洞行政的根本目的,是鞏固清王朝在山西的統治,他采取的各種措施,也確實行之有效。

張之洞任內重視山西軍隊的整治。嚴禁營務積弊,規定將官凡有不恤士卒、扣減餉銀、物資者從嚴參辦,決不姑容。入晉不久他委任賞識的知府李秉衡統帶精兵馬步三營。同時改革山西綠營,定營制十二條,裁汰員額三分之一多,減額加餉,改為練兵,練習使用火器。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惜籌措巨款購買外洋軍火,裝備訓練晉軍。

山西有七廳在口外內蒙地區,屬邊防。張之洞曾謀劃對邊疆的改革,中心是開墾這七廳蒙地,按內地編籍升科、屯田練兵,曾指令歸綏道繪制口外七廳全圖,編制了自歸化城東至豐鎮,西至和林格爾的大致規劃。光緒九年九月奏請變通邊缺,改口外七廳理事同知為撫民同知、通判,兼用滿漢。他加強巡邊,慎重處理蒙、回、漢等民族矛盾,認為應恩威并用,既不可孟浪,也不可因循延誤,以免激化矛盾,釀成事端。但因張之洞不久離任,這一規劃未能完成,而民國時期在蒙地實行的辦法,大體也借鑒了他當年的許多舉措。

繼續實行就地正法制度。就地正法,是太平天國時期由曾國藩創立的不經過正常、繁瑣的司法程序,由大吏任意迅速殺人的惡政。此時太平天國覆滅已近二十年,但地方督撫們仍然樂此不疲,一再抵制清廷為維護中央集權而要求停止此制的主張。張之洞更為積極。光緒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他奏陳通行保甲法,并請定就地正法章程。理由無非是山西盜匪猖獗,治安堪憂,不續行此政無以有效鎮壓暴民,要求對具有持刀械軍火、三人以上、行劫二次、行劫致傷事主、拒捕傷人、入城行劫贓數較多、牽線窩贓二次等七種行為之一,即由州縣官將供詞稟報巡撫,經該管道府或省派道府大員前往提訊,供證確實,即準就地正法。他更從理論上闡明其必要性:“夫弭亂于既兆,不如防患于將然。”山西位置重要,情況復雜,“養癰伏莽,臣實懼焉。”懲暴安良兩者一致,懲治暴民,就是保護良民,地方官只要平時在訟獄、賦斂時稍存公正良心,不虐待拖累平民,則一省之中一年之內所保全生命者已不下數百千人,比讓這幾十名匪徒茍延殘喘要仁愛得多,這才是真正的“慎重民命”。(4)

張之洞手跡

另一方面,他則要求官員認真審理命盜案件。由于盜案比較難破,而朝廷又將破案與對州縣官的考核掛鉤,所以清代官場一直存在“諱盜”的通病。山西情況更加嚴重,甚至對連發多起劫案、一案有數十人,地方官都隱匿不報,希圖僥幸。張之洞心知肚明,一再嚴飭各級官吏不得諱盜,更要求對命盜案件的審理要認真負責。光緒九年正月十七日札臬司通飭各屬審理命盜案件不得刪改口供,保證材料真實,指出山西州縣官的惡習是,所有刑案多系捏改情節,編造供詞,甚至死者本是徒手,卻誣蔑是“拼命”,傷者已倒地而誣稱為去“拾石”還擊,各案表述如出一轍,“以致慘死者受誣,行兇者幸免。”對慣于興風作浪的訟徒,強調也要嚴加懲治。

落實保甲制。他認為山西近年盜風日熾皆因風氣怯弱,人情懈散素無警備所致,歸根到底是無組織所致,因此令地方官組織城鄉居民舉辦“守助約”:以十家為一牌,舉一人為牌長;同在一社廟辦事者為一社,社長即為約長;一村有數社者舉一人為總約長。每名丁壯備器械一件,每家備銅鑼等響器一件,設崗巡邏,如有盜劫,一家鳴鑼四鄰響應,一街鳴鑼闔村響應。各村聽到必須響應和出動協同,或前往會拿,或于要路攔截。又在與直隸、河南兩省交界調派兵勇于南北兩路分段巡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原市| 咸宁市| 米泉市| 桃源县| 阿克陶县| 苍梧县| 沙田区| 荣成市| 象州县| 普定县| 无极县| 太仓市| 望城县| 黔江区| 靖边县| 高唐县| 金川县| 隆安县| 商城县| 金乡县| 河源市| 万宁市| 石首市| 大连市| 琼中| 道真| 莆田市| 涿鹿县| 绵阳市| 东乡县| 离岛区| 鄄城县| 吉木萨尔县| 广安市| 胶南市| 武山县| 祁东县| 措勤县| 讷河市| 义马市|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