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城林天下文樞:歷屆導游大賽南京優秀講解詞拾萃
- 張駿 李國平
- 1721字
- 2020-07-31 22:03:13
李香君故居陳列館

賽項:2012年南京市第三屆導游大賽
選手:姚誠(三等獎)
選送:秦淮區旅游局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故居是江蘇省重點文保單位,這里保存有中國古代秦淮河亭、河房、民居群和整個南京市唯一留存下來的古代水門。館內環境典雅、古樸清新,內設秦淮八艷史料展廳,為您詳細地描述了八艷的生平和事跡。
走進李香君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香君的漢白玉石像,塑像高兩米,展示了香君倚欄而立,瀟灑飄逸的俊秀姿態,但實際上香君卻是懷中婀娜袖中藏的袖珍美女。她干練嬌小,才貌雙絕,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她那不讓須眉的民族大義。明朝末年,正值官場腐敗,財政枯竭,義軍遍起,清軍入關,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史稱“南明”。當時朝野分為兩派,一派以閹黨阮大鋮和馬士英為首的朝廷主和派,意圖效法南北朝,向清廷割地議和。而以侯方域為代表的復社四公子則主張復興明朝,抵御外辱,雙方展開了斗爭。

李香君故居
年輕的侯方域為追求功名,來到了南京,在這里巧遇了二八年華的李香君,才子佳人一見傾心,兩人男才女貌,本應是一段佳話。但是可惜啊,天妒紅顏,時局動蕩也注定了兩人愛情的悲劇。閹黨阮大鋮為了達到自己丑陋的政治目的,企圖通過收買李香君進而拉攏侯方域,抉擇時刻,香君在國家和個人的榮辱得失面前,她毅然地選擇了前者。她斷然拒絕了阮大鋮的收買,不久之后,面對御史田仰的逼婚,她更是寧死不屈,以頭撞柱,血濺紙扇。鮮血漸漸地在紙扇上暈染開來,經由朋友楊龍友的稍加點綴,便成了一揚千古的桃花扇。這朵桃花也蘊含著香君對于民族大義的堅守、愛情的忠貞和自由的向往。
幾百年過去了,物是人非,媚香樓仍然靜靜地矗立在秦淮河畔,正是一曲《桃花扇》道盡了南朝衰亡,一座媚香樓留下了香君悲歡,但孔尚任先生筆下的香君精神至今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有詩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關鍵詞點擊
李香君
在秦淮八艷中,不論是樣貌還是才氣,李香君都排不到首位,但是她卻高居秦淮八艷榜首。李香君之所以如此聲名遠播,主要還是她對愛情的忠貞以及高尚的愛國情操。

李香君
1624年(明天啟四年),李香君生于蘇州閶門楓橋吳宅,兄妹三人,有兩位哥哥。其父親原是一位武官,因系東林黨成員,被魏忠賢一伙閹黨治罪后家道敗落,飄泊異鄉。在李香君八歲的時候,隨養母李貞麗改吳姓為李。李香君自幼跟人習得藝家諸藝,音律詩詞、絲竹琵琶無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歌聲甜潤,深得四方游士追慕。因為養母李貞麗仗義豪爽又知風雅,所以媚香樓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她與董小宛、陳圓圓、柳如是等被稱為“秦淮八艷”。她歌喉圓潤,但不輕易與人歌唱;絲竹琵琶、音律詩詞亦無一不通,特別擅長彈唱《琵琶記》。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問世后,李香君遂聞名于世。
李香君故居陳列館坐落在夫子廟來燕橋南端鈔庫街38號,該館座南朝北,三進兩院,面臨美食街,背依秦淮河,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館內設有轎廳、資料廳、媚香樓故居展覽、茶文化、扇文化展廳、書畫陳列室、河廳、古水門等。
知識拓展
《桃花扇》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一部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孔尚任在創作中采取了證實求信的原則,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所以,全劇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離合之情為線索,展示弘光小王朝興亡的歷史面目,從它建立的歷史背景,福王朱由崧被擁立的情況,到建立后朱由崧的昏庸荒佚,馬士英、阮大鋮結黨營私、倒行逆施,江北四鎮跋扈不馴、互相傾軋,左良玉以救糧為名揮兵東進,最后史可法孤掌難鳴,無力回天,小王朝迅速覆滅,基本上是“實人實事,有根有據”,真實地再現了歷史。
孔尚任將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艷姬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悲劇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男女之情與興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