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成為一流匠人的12條工作哲學
- 付守永
- 1815字
- 2020-08-04 16:17:21
1.德行,人心之道
萬事皆有道,人不可以僭越道。老子的“道”表現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是“德”。“道”是無形的,而“德”是有形的;“道”是“德”的內涵,“德”是“道”的外延。人的德行應該反映“道”,服從“道”。
中國人的傳統里有生命延續的觀念,而不只是把自己看作上天的“空降兵”,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考慮自己是否對得起子孫后代。
德在人心,道不遠人,我們應當承載這“道貫古今”之“道”。知道認錯,懂得“知止”,做事合乎天道,顧及蒼生。特別是各種知識的傳播者,現在網絡如此發達,那些在網絡上傳播言論的人更應該格外慎重,懂得“知止”。濫用文字,傳播負能量的言辭,同樣是僭越。
一個人的德行不是刻意表現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有德,它發自人的內心。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德更傾向于返璞歸真、清靜恬淡、謙下不爭、少私寡欲。
那么什么是“心”呢?朱熹說:“心者人之知覺,主于身而應事物者也。”也就是說心具有能知能覺的功能,是身體的主宰,靠著這種功能,人可以與萬事萬物打交道。如果人心僅僅表現為一己之私,不知足,欲望膨脹,那就偏離“道”,自然會招來莫大的災禍。
人心也要順應天道。要慈愛、不爭、少怨、謙和、節儉等,這些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流傳至今,是亙古不變的處世之道。我國自古也是一個非常重視“道德品行”的國家。從甲骨文形體看,“德”左邊是“彳”,它多表示“行走”之意;右邊是“目”,“目”下面有一條橫線,寓意眼睛要看正,結合起來就“行正,目正”之意,是一個會意字。后來“德”字的金文的形體又在右邊的“目”下加了“心”,也就是說不僅要走得正,看得正,還要“心正”,可見人們對“德”字含義的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不管如何,“德”總是美好的東西,有了高尚的品德我們才能更好地被他人接納和尊重。
在現實中,有的企業很看重自己的硬件設施,而忽視人的因素,比如人的品行、技能等。即使他們看重人的要素,一般在招人的時候也側重其工作經驗、技能、專業知識,而很少將人的品行修養,也就是“人心”提上日程。在他們看來,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很虛,而專業才能創造更多的實用價值。但實際上,對于一個企業經營者來說,如果不能把握人心,也就無法理會經營之道。
稻盛和夫說:“我的經營,是‘以心為本’的經營,就是在企業建立起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關系。”這種信任關系可以使易變的人心穩固下來,而心是人的主宰。維護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信任關系同樣離不開“德”。沒有“德”哪里來的信任呢?就好比一輛車,各部件如果不能協調一致,車子又怎么能平穩快速地前行。如果一個企業整個的文化氛圍就是負能量的,企業經營者從來不為員工著想,把員工當作賺錢工具,又怎么能指望員工為他賣力呢?沒有企業的德,就難贏得員工的德,而員工的德才造就了企業的德。
《大學》里面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是為人處世的關鍵,也是一個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很多企業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有多高深的技術,多先進的管理手段,而在于良好的經營哲學和企業文化。也就是說,企業也要有德,企業之德表現在關心員工,能把員工放在重要位置,真誠地對待員工,尊重員工,既能讓員工獲得實際的利益,又能在精神上鼓舞員工。員工如果能深切體會到企業對自己的關心,并且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提升自我的價值,就會更加努力工作,從而促進企業發展和個人目標的共同實現。
經營人心可以轉化為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能夠讓企業上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戰無不勝!
對于員工來說,不管做人做事都應該有“德”,都應該時刻回到原點,反省自我,作為人,何謂正確。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是否有德與是非善惡有關,在我們做任何決策或決定前,不妨問一下自己的良心,我們的言行是否符合人心之道。
有一個酒店的員工小張撿到一個iPhone手機,交給了大堂經理,幾天過去了,這個手機依然沒有人來認領。有一天,老板問他有沒有在酒店什么地方看到一個銀色手機,他找了好幾天都沒找到,里面有很多重要信息,他很著急。小張告訴他,他前幾天撿到了一個銀色手機,已經交給了大堂經理。老板后來一看,手機果然是自己的,老板當下感激不盡,給他多發了工資。
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德”。小張的行為就叫有德,有品行。在生活中,在自身職業生涯中,我們始終應該隨時規范自己的言行,保持一種自省精神和問心無愧的心態,努力做到不欺人、不自欺。這樣一來,無論遇到怎樣的情形,也能“行正、目正、心正”,做到心中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