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成為一流匠人的12條工作哲學
- 付守永
- 12321字
- 2020-08-04 16:17:21
2.偉大人格的五大因素
我把成功分為兩種:一種是世俗的成功,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成功,具有強烈的功利心;另一種是高尚的成功,不但追求物質上的成功,更要追求心靈和精神上的成功。世俗的成功源于人格的缺陷,高尚的成功源于人格的不斷完善。
人格包含外在人格和內在人格。外在人格,主要是一個人的性格;內在人格,主要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思維模式以及精神信仰,統稱為哲學系統。我覺得,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人都應該學點哲學。
總結下來,人格=性格+哲學。
人格的形成,與人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因素有關。人在成長過程中會自覺地注意外界環境的需要,并與所處的環境相互作用,而人格的完善正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例如,有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得很自卑,個性敏感、懦弱,但他不喜歡自己這樣,他想要讓自我變得自信樂觀起來。那么對于他來說,理想的自我就是自信,現實的自我就是自卑。他需要不斷與現實的自我進行斗爭,才能做到自信從容。那這個理想的自我就是個體內心所期望的自我形象。一個人的人格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以及自我與現實環境之間的和諧。
一般來說,理想自我往往是比較完美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各方面都盡如人意,現實自我往往同理想自我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所以,一個人要成長為自己所希望的樣子,也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付出長久的努力。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別人的一面鏡子,換句話說,我們總能從別人對自己的各種外在神情、意見、態度了解到自己的狀況,反觀自己,形成自我觀念。在我們想象別人對自己滿意還是厭惡的時候,我們會做出改進,盡量做到與對方希望的協調一致。一個人的自我判斷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越接近,說明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越強。
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你身邊的人如何看待你,怎么議論你,都是自己人格的折射。你常常掛在嘴邊的其實就是自己的人生。對此,你唯有不斷上進,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當你走進社會,你為他人所容納,受到他人的歡迎,這就說明你具備了一定的人格。人格往往指向精神和靈魂層面。當一個人有著高內在的價值形象,那他的人格魅力一定會散發出光輝。
可是,當下的我們大多數還停留在低層次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的人格修養。也許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卻不懂得成長。
如果我們把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基本需求,比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自尊需求稱為匱乏性需求,那么高層次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則可以成為成長性需求。這就好比我們要養活養好一棵樹,坑是必需的,土壤是必需的,而對樹苗的栽種和培育才是最重要的。再反觀一下自己,我們買一套房,肯定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買兩套、三套,可能是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但當我們拼命去追求數量的時候,這是出于一種什么需求?
我們買一個手機,是出于基本的需求,如果經常換手機,只要哪里有新產品出現,就一定要去嘗試一下,甚至有人準備露營用的椅子、充足的食物和衣服,十多個晝夜的等待……這一切只是為了在第一時間搶到新鮮出爐的某某品牌的手機,這又是出于一種什么需求?一個人吃一頓飯就要花掉好幾萬元,又是出于什么需求?
當下一些人,匱乏性需求滿足之后,沒有方向,常常不知道接下來自己的生命之力該往哪方面使,茫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把生命之樹種進坑之后,我們還需要培育它,讓它長得更茂盛。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求學,努力地修行,希望最后可以獲得解脫,要不然我們這么辛苦地“種樹”是為了什么?比如,人為什么要讀書,為什么要考大學,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書嗎?當然不是,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富有智慧,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困擾。
說到讀書,全世界人均年讀書量最大的國家是以色列,他們每人每年讀64本書,俄羅斯每人每年讀55本書,日本40本,美國21本,法國14本,中國是4.35本。再說說博物館,據統計,俄羅斯每年去博物館參觀的人數是7500萬,美國每年每人進博物館8次,而中國人3年左右進一次博物館。當然,這些數字不一定準確,但不妨捫心自問,你一年讀了多少書?要知道,對知識的廣泛攝取,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是我們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
當一個人的身體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個人生病了。當一個人的人格缺鈣,或者一個人的心靈長期缺氧時,我們同樣可以認為他是不健康的。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必須懂得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停下匆匆趕路的腳步,為我們的人格多補充些養分,好讓我們走得更遠。
而要完善人格,我們需要不斷地修煉自己,不斷地去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靈健康。我們可以從別人的評價中客觀地了解自己,可以不斷地發現古往今來的榜樣人物,并積極效仿,也可以通過自我磨煉去接近理想的人格。當然,這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應該是主動的、積極快樂的,我們千萬不要為了追求八面玲瓏而迷失自我。
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一樣,它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你愿不愿意真實踐行了。從眾多的人格因素中,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五大人格因素:真、善、美、專、贏。通過這五個因素,有意識地去培養自己,努力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我認為,這五大人格因素也會完善當今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讓每個人都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營造充滿正能量的社會氛圍,我發自內心地吶喊:“光復中華民族的匠人文化,實現民族自豪感、榮譽感!”
真
從事教育九年的時間,我一直恪守12字方針:傳真道、授真業、解真惑、立真人,因此贏得了眾多學員對我的尊敬。做真人,你會活出坦蕩;做真事,你會收獲價值;兩者皆真,你就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一流匠人的“真”是指:誠實正直,不虛情假意或用心不純。“真”實際表現為一種知行合一的形式。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即王守仁提出來的。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行合一是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知和行是密不可分的,客體應當順應主體。中國古代哲學中有關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道德實踐這兩個方面的。因而,中國古代哲學家便認為,一個人不僅要擁有認識,尤其應當去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真”,即所謂的知行合一。
“真”包含真心和真行兩個方面。真心要求我們要存在真心為別人著想的意識,俗語中常說某個人“刀子嘴豆腐心”,其中的“心”就真心,暗示真心為人好之意。同樣的例子,“菩薩心”也是一種真心。真行是指在真心這種意識的支配下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它一般是指真言行和真體行。真言行就是指受真心意識支配的言行,它包括真語言和真文言。真語言就是指真心說出的話,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噓寒問暖、推心置腹甚至諫言都屬于真語言。真文言是指在真心意識的支配下寫出的文章,比較典型的真文言有諸葛亮的《出師表》等。我們把真心的身體力行稱為真體行,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例子,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忍辱負重、俯首甘為孺子牛等,這些行為都屬于真體行。
顯而易見,社會中那些為了某個不良目的,口是心非、口蜜腹劍、表里不一的人一定是道德低下的人,他們講的話一般都是假話、大話或空話,他們常常以此來掩蓋事情的真相。
無論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當我們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真誠地去對待別人,其實是決定人際關系好壞的重要問題。如果與同事或朋友交往的時候爾虞我詐,其實到頭來是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們做人一定要真誠,真誠待人是一條真理。
如果真誠是偽裝出來的,久而久之,當一切被人發現或察覺到之后,那么肯定會影響事業的發展,這是極其不明智的選擇,甚至在某些時候它比欺騙別人更讓人痛心。所以,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千萬不可假裝真誠,因為我們都是聰明人,每個人是什么樣的性格品質,是可以通過時間來檢驗的。
李嘉誠曾經說過:“我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是絕不可以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想通過欺騙、背叛來獲得成功,那都是不現實的;即使僥幸獲得了成功也都是暫時的,是空中樓閣。所以,做人首先就要真誠,具有了真誠的品質,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在李嘉誠剛剛創業不久,曾經就因為產品的質量問題給自己的公司帶來了空前的危機,很多客戶紛紛要求退貨,而且銀行也開始向他催款,各方面的壓力壓在了李嘉誠的肩上。面對這種情況,李嘉誠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進行裁員。可是沒有想到被裁掉的員工有的居然賴著不走,有的甚至和家屬一起來鬧事,即使留下來的員工也開始為公司的前途而擔憂,整個公司都人心惶惶。
在這些日子里,李嘉誠的心情郁悶到了極點,每次回家見到自己母親的時候總是強顏歡笑,而細心的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遇到困難之后,就向李嘉誠了解了情況。
當母親聽完李嘉誠的敘述之后,說道:“嘉誠,真誠是為人處世之根本。做人首先要真誠,你作為領導者更不能沒有真誠,相信你的真誠一定會博得大家的原諒和理解的。”
于是第二天,李嘉誠就召開了全體員工大會,在會上,李嘉誠做了非常深刻的自我批評,而且還真誠地告訴員工,正是由于自己的經營不善,才導致了公司今天的困境。李嘉誠真誠地向每一位員工道歉,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原諒,而且還保證自己以后會與大家同舟共濟,絕不會通過損害員工的利益來保全自己。
很多員工都被李嘉誠的真誠而深深打動了,紛紛主動請纓,幫助李嘉誠出謀劃策,最后也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才走出了困境,蓬勃發展起來。
通過李嘉誠的真實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成功并不是靠我們的年齡、社會背景等因素,更不會取決于財富的多少,而是看我們有沒有一顆真誠待人的心。
有一位銷售大師說過:“你永遠無法說服任何人買任何東西,因為那只對你有好處,顧客要的是對他們有好處的東西;同樣,你若想要成功,就必須要付出真誠。”
做真誠的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辦事往往會更加順利。我們如果不能夠做到真誠待人,就會失去信譽。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信譽,就很難交到朋友,在交際上會陷入失敗和被動,在生意上也會失去顧客和伙伴。
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以誠相待,與其我們花盡心思去偽裝真誠,還不如趁早撕掉這偽裝的面具,真誠待人,這樣反而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和意外的驚喜。真誠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只有誠信做人,我們才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信譽,而當我們擁有了良好的信譽,就能夠在職場中如魚得水,深得大家的信賴。
善
我認為“善”是一種高貴的氣質,它不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選擇。作為一流匠人的杰出代表,稻盛和夫說“敬天愛人”,這是多么大的善意。要想成為一流匠人,就必須思善、行善,以善感化自己的心性,磨煉自己的靈魂。這樣做,一定善有善報,出現善的循環,這是人間的真理。
我們常常說應廣結善緣,很多時候你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沈復在《浮生六記》講述自己被趕出家門,艱難度日,一日,他在出去討債的途中,遭遇大雪,沒錢付房費和飯錢,幸好遇到曾經幫助過的曹老漢,才得以渡過難關。“行善得善”,此話雖淺顯,道理卻很明顯。
“善”教導我們,要修福,凡事不怨天尤人,時刻注意自己的思想行為,不要讓它們朝著不道德的方向發展。順境不起貪心,逆境絕不嫌惡,只要心里踏實,窮也有窮的樂趣,生活照樣可以過得有滋有味。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他們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耀眼的事業,沒有傲人的財富,但是,他們懂得做真正的自己,懂得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懂得生活的真諦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貢獻多少,他們收獲的是平靜和安詳。
有個皇帝要造一座宮殿,于是他招來了一百多名優秀工匠。其中的木匠和石匠就在暗地里競爭。有一天,一位木匠師傅求勝心切,把一個小徒弟數落一番,說他這做得不好,那得重做。小徒弟心里不高興,就偷偷把木尺鋸短了一分。這樣,根據這個木尺量出來的木柱子也都短了一分。而做木柱子的木材都是上好的材料,而且都是從遠方進貢過來的,在當地根本沒有多余的材料頂替。可想而知,如果沒有補救辦法,木匠這邊若是被皇帝知道肯定要大難臨頭了。石匠師傅是個熱心的人,心想,一起出來做事也不容易,他就想了個辦法,讓石墩微微隆起來“補短”。最后,宮殿如期建成,木匠這邊免遭災難,石匠這邊也完善了自己的建筑設計方案,提高了自己的設計水平,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贊許。善良,最后達到了雙贏。
現在如果有人對我說,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一夜暴富,或者什么東西現在火爆時髦,我都敬而遠之。成功大多源于高于常人的欲望;而長久的成功,則源于剝去一層層的欲望,只留初心。欲望大了,會使一個人失去理智,做出不良的行為。一個人一旦染上了貪婪的習性,往往就會被居心叵測者利用,弄得身敗名裂。貪財者如石崇,為蠅頭小利而喪失人格;貪權者如秦檜,為爭權奪利而遺臭萬年。一個人在本質上善良,就需要做到不貪心、不強求。為人處世,切勿與他人錙銖必較。人生有誰沒有困境,雪中送炭遠遠會比錦上添花更能得到益處。
所以,不要做對自己有利而對他人有害的事,還要不計報酬和名利去做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事,這就是真善美中的“善”的內在含義。換句話說,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僅要有善心,還要有善行。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溫暖。善良待人,是人性中最溫暖、最唯美、最動人的畫面。做人必須坐言起行,不能坐言論道。那些善良之人,能更容易感到情感的可貴。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良心,談何頂天立地無愧于己?遇到沿街的乞討者,施舍一些零錢;在交通工具上為老弱病殘者讓座;盡己所能幫助那些失學兒童,這些都是善良的行動。
著名玉米育種專家賴仲銘是四川農業大學的退休教授。年近90歲的他熱心于慈善事業,長久以來,他都以各種形式給各個慈善機構募捐善款。省吃儉用是他的生活習慣,但是在捐資助學方面,他卻慷慨大方。如今,因為健康方面的原因,老先生多了一筆醫藥費的開支,可是他仍然籌集資金幫助困難學生和孤寡老人,心心念念不忘為他們提供幫助。有大概170多名孤寡老人收到了賴教授購買的棉衣、棉褲和保暖內衣。冬天來臨時,賴仲銘先生為雨城區福興敬老院、福壽敬老院、鶴壽敬老院的很多老人捐贈了過冬衣物。老人們一提到賴教授,都會笑容滿面地說:“賴教授做了一件大好事,冬衣溫暖,賴教授的愛心更讓人感到溫暖啊!”
然而賴教授卻一直很低調。許多受到幫助的人都是在事后才知道這件事。在一片稱贊聲中,賴教授強調自己只是盡了綿薄之力。
一般情況下,人的善行是由善心所支配的,善人只有先具備一顆善心,才能產生善行,換句話說,善行來源于善心。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就要做一個大寫的人。上古倉頡造字,每個字都有其深邃的含義。一個簡單的“人”字,有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撐的結構。就像人只有相互支撐,相互幫助,才能有個人樣,離群索居是不可取的。有著共同的聯系并產生情義,再把這情義實踐的人,才是一個善良的人。
人是時代的產品,善人自然也是由這個時代生產出來的,只有充滿善的時代環境才能培育出善人,所以,我們要想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善人,先看看他的成長環境。我們的社會需要善人,但擁有一個善的時代環境更為重要。
美
很久以前,人類的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就已經產生。但人類從對具體的美好事物的欣賞到將具體轉化為抽象的美的觀念,其間卻經歷了十分漫長而艱辛的發展過程。語言及文字中出現的“美”字,標志著漫漫演變過程中產生的重要成果。
大自然在精神世界對生活實踐、學而得知者的一種特殊賦予,我們稱之為“美”。美的重要含義在于發現,人類單純的言行之美不屬于美的自然范疇。我們所說的美,是指人的心靈情感,是人在思維活動中對周圍所見所聞的人或事產生向往、追求或贊賞的原因。
美的表現和行為怎么展現出來呢?它是在人類視聽功能的感知與存在在自己想象中的形象和預感完全吻合的情況下不自覺表現出的喜出望外。人類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周圍客觀存在的現象事物、人為發生的關系問題予以關注,將自己的認知和思想進一步升華。
美在心靈或思想中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因為學識和實踐被逐步認識,也可以因為啟迪和帶動而升華到新的境界。美枯衰的原因往往是無知懶惰或孤獨無為。美是自然或人為的表現存在,是針對生活思想中出現的特定形式的特定展現。美不僅是一種對客觀存在的認識,更是一種關系、一種結果。美麗的地位永遠比丑惡優越。
“真善美”往往和“假惡丑”相對,“假惡丑”指的是價值率高差小于零的思維性價值事物、行為性價值事物和生理性價值事物。
在古時候,美是與“善”相伴生長的概念,它們是同根、同源、同一的關系,后來二者出現了分離,這個過程就像烹飪從火炙開始分離出魯、川、蘇、粵等諸多菜系一樣。但它們說到底,還是屬于同一根本。
從感知或情感出發,“美”就含有完美的意思。當正享受生活的時候,一杯咖啡就會讓原本的生活更加美好。再如,藝術美表達了對生活的憧憬。而對于一個因為眼疾看不到任何東西的人來說,再美好的畫面都沒有意義。因為個體存在差異,所以每個人對待別人的要求也會不盡相同。
善與美是孿生姐妹,善良的美會令凄風苦雨的夜晚變得如春風般溫潤可人,甚至連死神也會望而卻步。
范佳佳是個漂亮的女孩,從小到大無論走到哪兒都倍受大家的關注。她到編輯部上班的第一天,同事們就在背后竊竊私語:“面試那天,我就猜她會被錄取,美麗是多大的本錢啊!”范佳佳人美又愛打扮,衣著款式新潮,穿戴的又都是名牌。剛開始同事們圍著她問價格,她也沒在意,如實地把價格報出來,那時總會換來一陣驚嘆。再加上范佳佳文字功底扎實,文筆優美,寫稿子的速度也快,深得主編的賞識,每次有重要采訪時,主編都會點她的將。于是范佳佳在編輯部里便成了名副其實的新寵。這樣一來,編輯部里很多人都感到不是滋味,就連資深的老編輯們也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一次,范佳佳邀同事一起逛街購物,同事怪怪地說:“對不起,范小姐,我們的消費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上。”又一天,范佳佳聽到隔壁辦公室的幾個同事在議論她:“我看哪,以后咱們部里有范佳佳一個人就行啦,美麗又妖艷,你說她要是沒人撐腰,憑什么遲到早退都沒人管?這次重要的專訪領導又讓她一個人去做,可是派誰去不比她強啊!”“算啦,別說啦。知道她是紅人,還說什么呢!”范佳佳感到編輯部里不少人都在妒忌排斥她,感到與同事們隔著一堵無形的墻。
范佳佳發現自己與同事產生了隔閡后,便把前前后后的問題梳理了一遍。原來是她高傲張揚的個性和剛參加工作希望表現一番的做派,給同事們帶來了壓力,并使他們產生了不滿和妒忌。為了排除同事們的猜忌,范佳佳一改平時率性張揚的個性,按時上下班。即使有時趕稿到深夜,第二天,她依然做到準點去,按時走。有采訪任務了,她笑著給每位同事招呼一聲才離開;遇上專訪的大活,她不再一馬當先,而是謙讓給資深記者;朋友從加拿大給她帶來一件幾百美元的裘皮大衣,女同事問起價格時,她含糊地說是朋友送的,不清楚。
范佳佳收斂自己的個性,低調處世,謙遜待人,慢慢適應了編輯部的人際環境,人緣也漸漸好起來了。那些曾經猜忌過她的同事現在也愿意接近她,和她交往了。
一個人擁有美麗的外表,在外人看起來的確是賞心悅目。可是如果內心冷漠無情或過于張揚,目中無人,再美麗的人看起來也不免索然無味。有些家財萬貫卻為富不仁的人,一生也不能贏得別人的真情。那些在酒桌上稱兄道弟、在酒足飯飽后卻分道揚鑣的人,不能說是朋友,只能說是玩伴而已……品質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形象,若能保持一顆善良仁愛之心,你的一生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而你也會生活得更加從容。
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體察身邊人的情緒,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為對方考慮,體諒別人的難處,分享別人的快樂,你會發現,心與心的距離可以變得如此相近。
專
對待選擇,對待夢想,要專注。專注,意味著你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分清面前的主次事情。精簡自己的目標更能使你獲得成功。比方說,有些人想要創業,但又想同時工作以求得到一些資助,那樣會使你不能專注目標,難以成功。
為了能讓你更專注于工作,定時地關閉電話和郵件對創業者來說是個值得參考的建議,社交網絡、無用的聚餐同樣令你花費精力。你的精力不能被如此多的事情分散了,分散精力的后果將是你每個方面都才疏學淺,毫不精通。
2016年1月17日,巨曉林當選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而在此之前,他只是在鐵路接觸網領域工作的農民工,并且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但在工作的23年時間里,他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他還憑借自己的智慧創新施工方法43項,創造的價值多達600多萬元,并編撰《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一書。這本書被廣泛使用,在我國電氣化鐵路建設“國家隊”中鐵電氣化集團中,成為職工職業技能教育教材和實用型工具書,并配發給每一位接觸網的員工,以此書中的經驗指導員工進行施工作業。
成就事業需要一份專注的力量,確立發展的方向,把目標變為現實。巨曉林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之所以能夠實現從農民工向專家型工人的轉變,就是因為他有著對工作的一種執著、精益求精和精雕細琢的精神。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工作將會占據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人們所選擇的工作中,只有讓自己感覺意義非凡的工作才會獲得滿足感。而從事一份偉大工作的唯一辦法,就是要熱愛這份工作,把工作當成事業去奮斗,癡心熱愛,即使歷經磨難,費盡周折也不放棄。“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業”。工作時,只有立下志向,心懷使命,才能排除一切干擾,才能專注于工作、專注于職業,專心致志把每一件事做好。當然要想干出一番事業,展示個人風采,還要認真負責對待每一份工作,不懈努力,只爭朝夕奮發工作,爭先進位追趕超越,有一種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寢食難安的使命感。
心懷激情,專注進取。黑格爾說:“沒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都不可能完成。”年齡上的青春不可能永遠保住,但心態上的年輕卻能永遠保持,因此,干大事一定要心懷豪情壯志。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只有懷著一種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精神,樹立積極的工作態度,奮發向上,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當作自己實現騰飛的平臺,時刻保有活力,才能成為某個領域的“行家里手”。
霍金曾說過:“如果不是因為生病,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他的母親也說過:“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會這么專注,因為一個健康的人興趣是廣泛的。”也就是說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專注,并保持心靈的寧靜。縱觀古今中外的科學大師,他們有一個共同堅持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需要下“傻功夫”,不能有半點投機取巧。唯有專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創造,有所超越。
在上海這座古老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城市,有很多知名的老手藝人,這些老手藝人是這座城市美好的存在。阿大就是一位知名的老手藝人,他的原名叫吳根城,但大家習慣叫他阿大。阿大在上海有自己的一家店——“阿大蔥油餅”,這樣一間非常不起眼的店鋪,讓阿大火了一年又一年。阿大的店在上海一條靠馬路的小巷里,沒有華麗的裝修,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甚至有些人會懷疑這是一家“暗黑料理”的私人小作坊。就是這樣一家普通的店,每天都會排起長隊,有些人甚至早起來等待阿大的蔥油餅。無論是盛夏還是寒冬,為了一飽口福的人們每天都守在店外,耐心排隊等候。
阿大今年61歲了,不再年輕,背也駝得厲害,但他每天做著蔥油餅,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業。做蔥油餅看起來是一件輕松的事,實際上非常辛苦,阿大的妻子拋下他和孩子,去了美國,收的5個弟子也被嚇跑了。阿大始終一個人專注著自己的事業。
阿大與蔥油餅的緣分很早就結下了,他28歲那年,跟著師傅做蔥油餅,一做就是30多年。阿大的師傅早已年老體衰,不再做蔥油餅,而阿大始終堅持著這門手藝,將它傳承下來。
“每一口都是老上海的味道。”這是每一個吃過阿大蔥油餅的人都會給出的評價。阿大為了將這最正宗的上海味道傳承下來,始終堅持師傅教的手藝。每天凌晨3點,阿大就起床準備做蔥油餅了,按照流傳下來的工序,一步也不敢怠慢。第一步要提面粉,揉面團,醒面,然后將醒好的面揪成一個個小面團。隨后阿大將面團重重地甩在桌上,用手順勢一按,面團立時成了長十幾厘米的薄長條,先抓一把油酥抹上面餅,再抓一小撮鹽抹上,最后放一大把蔥花。完成前面的工序,將長條卷起,重新成為小團,里面就有了豐富的內容。面餅準備好,就要開始煎了,阿大一邊煎餅,一邊往餅上涂油。15分鐘后,面餅的兩面都煎黃了,就要下爐子進行烘烤了。阿大將煎好的蔥油餅整齊地排列在爐子里,等待面餅最后的蛻變。最后這道烘烤的工序正是阿大的秘方之一,做出的蔥油餅格外好吃。
面餅要在烤爐里待5分鐘,5分鐘后,爐蓋打開,香氣彌漫,美味的蔥油餅就出鍋了。排隊等待蔥油餅的人伸手就要拿,立刻遭到了阿大的阻止:“不許拿!要放2分鐘才可以。不然不脆!”阿大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句話都是為了做出更好的蔥油餅。
每天,不管生意有多好,阿大都只做300個蔥油餅,300個蔥油餅傾注了阿大幾十年的心血。有時候,外面的食客都在不斷抱怨,催促阿大快一點,阿大還是始終遵守著做蔥油餅的流程,他耐著性子對食客說:“沒法快啊,快了外面焦里面不熟,豬油沒化掉,口味就不好了。”
三十幾年不變的手藝,始終如一的工作態度,使阿大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阿大賣蔥油餅賺的錢供兒子上完了大學,還在上海買了老洋房。曾有人看中了阿大的手藝,想出資開連鎖店,也有人想買阿大的技術,都被阿大拒絕了,他始終守著自己的小攤子。
專注,用虔誠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事,這就是阿大成功的秘密。
美國的股神沃倫·巴菲特,也將自己的成功歸結為“專注”。半個多世紀以來,巴菲特一直專心致志追尋自己的激情,專注于商業活動,對其他一切如藝術、文學、科學、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聞,因此巴菲特能夠取得驚人的回報,從而獲得令人欽佩的成功。
“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說的正是專注精神。不管是打工,還是做職業經理人,或者是自己創業,最終成功的人都具備一種特質,那就是專注。不管是誰,只有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愛之后,專注其中才有可能成功。
《尚書·大禹謨》中有句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就是說,要想制造出匠心獨運、經久不衰的作品就先要懂得沉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在當今社會,想要使“工匠精神”綻放光彩,就要懂得尊重工匠的勞動,爭取用良好的環境重造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贏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可我們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里沒有那種必勝的信念存在。沒有信念,就沒有那種氣力,沒法真實地堅持,碰到困難就輕易放棄,與成功失之交臂。實踐證明,人的潛在意識一旦完全接受自己的要求之后,他的要求便會成為創造法則的一部分,并自動地運作起來。人必須相信自己所要相信的事,這樣,就會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得到真正的印象,而自己的潛意識也會因印象的程度而適當地做出反應。
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有它的絕對地標,從秦朝的長城、明朝的紫禁城再到清朝的圓明園,無不彰顯了中國建筑的美妙。
萬里長城是由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偉大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簡稱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是經過明代修建的,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途中經歷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遼寧等地。在長城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我們熟知的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按照現在的科技水平,修建這樣的建筑尚不容易,而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能建成,實屬難得!
在中國,無論是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還是各個朝代的名人書畫,都應有盡有。中國的陶瓷藝術更是無與爭鋒,出現了聞名中外的五大名窯。我國古代后母戊鼎的鑄銅技術、工藝精湛的煉鐵技術,即使歷經歲月,仍舊為人稱贊。越王勾踐的寶劍至今仍能吹毛立斷。
我國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有當下令人矚目的輝煌,但國力日益強大的中國卻始終無法重建曾經無比輝煌的圓明園,這是為什么呢?當初只是作為“水龍頭”的十二獸首,現在卻被奉為世界頂級瑰寶,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是不是缺乏一種追求極致的信念,而不能去把事情做到極致?
如果60%~90%可以稱之為優秀,那從99%~99.99%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從古至今,中國對工匠精神都夢寐以求。古代的《詩經》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形象描繪當時加工骨器、象牙、玉石的過程。對此,朱熹在孔子的《論語》注中做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讀。《莊子》中的“庖丁解牛,技進乎道”、《尚書》中的“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及賈島關于“推敲”的典故,無一不展現了古代中國的匠人精神。
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出生在世代工匠的家庭。于是,他從小就參加很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慢慢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后來被世人奉為木匠的祖師。據說,木工師傅用的鉆、刨子、鏟子、曲尺、畫線用的墨斗等手工工具都是由魯班發明的。魯班這個名字象征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庖丁解牛是特別典型的案例。有一次,梁惠王讓廚師為自己宰牛,牛身體各部位接觸的地方都發出嘩嘩的聲響,把刀伸進牛身體時不會發出一丁點不和諧的音律。梁惠王十分不解,便問道:“你解牛的技術怎么會高超到這種地步?”廚師回答說,解牛的時候要按照牛體本來的構造,始終保持刀刃像剛剛磨過一樣鋒利,當遇到牛體中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就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小心翼翼,將動作放慢,將眼神集中于某一點……這個故事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事情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出神入化。“工匠精神”的核心就在于不僅僅把工作當成一種賺錢的手段,也要具備執著工作的精神,對所做事情和所制造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
中國古代的工匠常常將自己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誠、對使用者的感同身受,加上自己的推敲感悟,全部放在一雙巧手上,從而創造出令西方可望而不可即的古代科技文明,可謂匠心獨運。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肯定,大大改寫了既定的世界音樂史,被稱為“稀世珍寶”。北宋徽宗時燒制的汝瓷,其釉被稱贊為“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似玉非玉而勝玉”,甚至有不少人發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感嘆。
所以,如果事情產生了奇跡般的結果,那就是因為擁有絕對可能的信念。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持有什么樣的信念。如果你想贏,那就拿出做事的決心。世上有人完成了許多令人無法相信的偉大事業,究其原因,無非是那些人具有不怕艱難險阻的堅強信念,堅信自己永葆無窮的力量,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凡是不甘于現狀的人、渴望進取的人、想要超越別人的人,都要有不為各種干擾所左右,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力量,最終才能成為人生的贏家。
[1]PROFESSIONAL譯為中文即專業的、職業的。
[2]ΝΕWS即新聞,ZERO即零。這是一個在23:00到23:59播放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