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龍燈憶事
- 綻放:第二十二屆新概念作文獲獎者作品精選.B卷
- 信陵君 柚期 李牧 霽齋等著 劉奔三主編
- 2166字
- 2020-07-22 18:21:15
文 信陵君
01
我到老家時龍燈會已經開始些時候了,匆忙吃過晚飯,用熱水暖了暖凍僵的手腳,老家著實冷。
母親笑我那么大的人了也趕著去追龍燈,她說:“現在不知道燈游到哪里去了,那么著急干什么,再說明天也有。”我也知道明天還有,可是也許是這些年的習慣,或者是我還在堅守些什么。
燈快來了吧,聽著從不遠處傳來的接連不斷的爆竹聲,還聞到了寒風吹不斷的硝煙味。
它真的來了。
巨大的龍頭,出現在我的眼前,從我有追龍燈的記憶起,它就是那個樣子。曾偷偷去看過它的制作過程,它的骨架是竹篾編成的,外身由村里的巧手的老人用五彩的薄紙糊在骨架上。其他部分,像龍的眼睛、耳朵、龍須都是村里的老人剪制或者編成。然后到農歷正月十四的時候,便點上插在里面的蠟燭,我看見他們點蠟燭的時候半身都可以探進,這個過程叫上燈。舉龍頭是輪流制,由村里的九個小隊輪流,小隊里挑出年輕力壯的青年人舉過肩游行。
這些是舅公告訴我的。
龍燈雖然不大精致,甚至可以說是粗糙,更不用說像古書上描繪的龍,但村民們絲毫不介意,因為它承載著這個村莊最美好的祝愿。希望明年雨水足,可以有一個好的收成,家里有小孩的則會再添加個愿望,期望孩子能有個好成績或者上個好大學。
龍身慢慢走來,隔壁的住戶們把早已經準備好的短鞭炮打響,母親也忙著扔鞭炮。
我懼怕炮仗,連忙跑進了屋里,看著“龍身”從門口過去。往年追龍燈,我是跑在龍燈的大前頭,掌燈開路的人們戲稱我們這些跑在前頭的孩子為“小嘍啰”(意為開路的人)。現在,我失去了追龍燈的機會,而我又不愿跟在后頭。
“才42戶啊!”我嘆道,“真沒意思,我記得去年還有46戶呢!”
母親在龍燈走過的那刻就嘆道:“今年有好多戶人家沒有參加啊,我記得五六年前還有八十多戶。”
父親接著道:“你說的是你沒出嫁的時候吧。”
02
這些年龍燈愈加短了。
前幾年舅公告訴我,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龍燈有一百二十多戶,那個時候才是真的好看。我看著他的臉,褶皺里笑出了笑紋,然后他對著自家剛糊好的五只燈籠嘆了口氣。
以前聽到舅公說時想過,每家舉著套在長板上的五只糊著彩紙的燈籠,一百二十多家有六百多只彩色燈籠串在一起,那該是多么美麗的風景。
現在,我又在想。
元宵時節,鄉村里的青壯年們大多都出去務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年老的農戶,有精力參加的人也不多。舅公已經六十一歲,他說,只要他能舉得動,他就會一直舉下去。
我不知道,我還能看龍燈多久,我不知道,我還能追龍燈多久。
我決定,去找燈。
母親叫住我:“這么冷的天,你去哪兒啊?”“找龍燈。”我應道。
“你這孩子,這么冷的天,出去找那個干什么,看了那么多年,還沒看膩啊,燈馬上就又經過門口了,再說明天還有啊!”
“我沒看膩呢,一輩子都不會看膩。”我堅定地看著母親,便跑了出去。
我在往上村的空地走,龍燈會在那兒圍圈祈福。
路上也碰見同母親般年歲的熟人問我這么冷的天趕去哪兒,我回答去追龍燈。她同母親說的大致一樣,無非是龍燈沒什么好看,馬上就來了,不用去找。只是這次我沒有回答她便加快了步伐。
空地周邊的房子隱匿在兩旁,天上的星子也藏在了濃厚的云層背面。
空地的對面就是村里的戲堂了。戲堂是封閉的,只有透過前后兩扇小門和夾縫傳出的幾絲昏黃的燈光,照出空地上村民舉燈踏出的深深印記,想必是他們在這里會合后舉著龍燈連在一起圍成大圈轉了幾次形成的。我可以想象,那些村民必定是興致高昂地吼出對今年的美好祝愿。而且祝愿的話都是一致的,這時候是村民們難得有的同心。
空地旁還稀稀落落地站著一些手中捧著手機或照相機的人,鞭炮聲從不遠處傳來得愈加明晰,聽到孩子們歡呼雀躍的聲音:“來了,來了,龍燈來了。”這些人也開始準備自己的裝備,等著捕捉最精彩的一刻。
龍燈隊伍靠近那刻,閃光燈接連亮起。
龍燈轉圈的速度明顯沒有以前那么快,不知道是不是場地變了還是舉的人變了,還是都變了。
“或許明天在農田里祈禱今年有個好收成的時候會轉得更快吧。”我告訴自己,或者是安慰自己那顆失落的心。
龍燈轉了幾圈后就繼續往前行,我知道,今天的燈會也快結束了。
我轉身去了戲堂,站在戲堂里,只有幕臺有光,采茶戲已經開始。
采茶戲里場景還是那些場景,劇目還是那些劇目,只是當初看的那份心情沒了。記得以前是陪伴曾祖母來到這兒,到這兒以后,和幾個熟識的小伙伴們在不大的戲臺里轉來轉去,偷偷躲在上戲臺的后門里,看著等待演出的戲子;抑或墊把小板凳趴在戲臺上,看臉上抹著艷妝的伶人;倦了便趴在曾祖母的腿上小憩,聽著大媽們在下邊討論劇情,像《五嶺之春》、《花燈仙子》、《補皮鞋》,她們看了幾十遍,看到詼諧的場景依舊笑得那么燦爛,聽著她們的笑鬧聲依舊能夠入眠。
現在只剩下戲臺下坐著的幾十個老人,稀稀落落地擺著十幾張長凳,第一次覺得當初擁擠的戲堂這么大,伶人的聲音竟可以在這里回響。
03
老家老了。
正在用看得見的速度走向衰老,文化也是,人也是。這里剩下的幾乎是老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小孩。
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掙錢離開了這里,還帶走了為數不多的小孩。
伴隨著農村空心化現象的出現,那些曾經活躍于這里的各項活動能被人記起的越來越少。
不過短短二十年,它像中國萬千鄉村一樣倦了,慢慢隱匿在城市的霓虹之下。
我怕有一天,它會走不動,閉上眼睛,永遠沉睡。
第二天晚上,我看見龍燈在農田里已經圍不到兩圈,像跑不動的老虎。
我聽見村民們祈福的聲音還有戲堂的咿呀聲在沒有星子的夜晚交匯,久久不曾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