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稅制
  • 孫世強
  • 3418字
  • 2020-08-05 18:01:12

第二節 稅制結構與稅收分類

一、稅制結構的概念

稅制結構即稅收制度的構成形式,是一個國家根據其經濟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根據主次分別設置若干稅種,并由這些稅種相互連接、相互協調、功能互補所組成的稅制總體格局,它說明了一個國家一定歷史時期稅制的總體格局及內部構造。稅制結構的內容包括稅種的設置,各稅種在稅收體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等。稅制結構問題可以說是稅制設計的根本戰略問題,合理的稅制結構是實現稅收職能作用的首要前提,決定稅收作用的范圍和深度。只有稅制結構合理了,才能從總體上做到稅制合理,充分發揮稅收的作用。

稅制結構不是人們憑主觀意志隨意確定的,它主要取決于各國的具體情況。影響稅制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家政策取向以及稅收管理水平等。經濟因素是影響并決定稅制結構的最基本因素,而稅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響流轉稅和所得稅等稅種在稅制結構中所占比重大小的重要因素。

二、稅制結構的類型

就稅制的總體結構而言,稅制結構分為單一稅制和復合稅制兩大類型。

1.單一稅制

單一稅制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只以一種征稅對象為基礎設置稅種形成的稅制,即一定時期內只征一種稅的稅制。

單一稅制雖然使納稅人易于明確其納稅稅額,并且稽征手續簡單,征收費用少,但是,國家的稅收收入集中通過一個稅種來籌集,收入的彈性不大,很難充分滿足國家財政的需要,稅收收入也很難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由于它僅就某一經濟現象(或某一征稅對象)征稅,勢必使稅源枯竭,阻礙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由于征稅面較窄,其征稅對象比較單一,稅收調節的范圍也十分有限。同時,稅收負擔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很難貫徹普遍征稅的原則,不能公平稅負。另外,再從稅收的效率原則、公平原則及財政原則等方面上來看,單一稅制也很難付諸實踐。所以,歷史上雖然曾有過單一農業稅(或單一土地稅)、單一消費稅、單一資本稅和單一所得稅等主張,但是,這些主張均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至今歷史上還沒有國家真正實行過單一稅制。

2.復合稅制

復合稅制結構模式也稱“復稅制”,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以多種征稅對象為基礎設置的稅制。這些稅種通常有主有次,彼此配合,相互協調補充,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稅收體系。復合稅制稅種多,征稅對象的范圍比較寬,稅收調節的范圍比較廣,國家的財政收入通過多個稅種籌集,稅收調節的作用也通過多個稅種來實現,各稅種相互配合和補充,能夠保證國家財政收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與單一稅制相比,實行復合稅制能夠更好地體現普遍征稅的原則,稅收負擔的分布也較為合理。

拓展閱讀

關于“世界各國稅制結構的比較”問題,可通過下列鏈接查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d20c9f80102vkvc.html

目前世界各國都實行復合稅制,但各國的主體稅種不完全相同。主體稅種就是在稅制結構中內主導地位的稅種。其基本特點是稅收收入的比重大,稅收調節的范圍廣,在整個稅收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體稅種既可以是某一具體稅種,也可以是某一類稅種。實行復合稅制結構模式的國家,由于主體稅種的選擇不同,可以分為“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的復合稅制”“以流轉稅為主體稅種的復合稅制”及“以財產稅為主體稅種的復合稅制”等多種模式。發達國家通常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均國民收入較少的國家一般以流轉稅為主體稅種。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是以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為主體稅種的復合稅制模式,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共同構成了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種。

三、稅收的分類

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體系中往往包括許多稅種,可以根據不同標準進行分類。常見的分類標準有課稅對象、計稅依據、稅收與價格的關系、稅收管理和使用的權限、稅收收入的形態、稅負是否轉嫁與稅收用途等。

1.按課稅對象的性質分類

按課稅對象的性質可分為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資源稅類、財產稅類、特定行為與目的稅類五類。

(1)流轉稅,是以商品流轉額或非商品營業(收益)額為征稅對象的稅收體系,通常也稱為商品稅。流轉稅的經濟前提是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其計稅依據是商品銷售額或勞務收入額,一般采用比例稅率。我國現行的增值稅、消費稅、關稅,都屬于這一類。這類稅收有一個共同特點,課稅額度只同商品或非商品的流轉額相聯系,納稅人只要取得流轉收入就要繳納稅款,不受成本費用和盈利水平影響。因此,流轉稅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價格水平和促進經濟核算等方面能夠發揮特殊的作用。

(2)所得稅也稱收益稅,是以所得額或收益額為征稅對象的稅收體系。所得額有純收益額和總收益額之分,所得稅以純收益額為征稅對象。純收益額是總收入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所得稅一般采用累進稅率,所得多者多征,所得少者少征,無所得者不征。它對調節納稅人的收入具有特殊作用。目前,我國所得稅的稅種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

(3)資源稅類,是對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征收的各種稅收。資源課稅可以調節企業因自然資源差異形成的級差收入,從而促進企業加強經濟核算。目前,我國對資源的課稅包括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4)財產稅類,該稅類是以各種財產為征稅對象的稅收體系。財產課稅的經濟來源是財產的收益或財產所有人的收入。財產課稅對加強財產管理、提高財產使用效果具有特殊作用。目前,我國財產課稅有房產稅、車船稅和契稅。

(5)特定行為與目的稅類。該稅類主要包括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船舶噸稅、耕地占用稅和煙葉稅。主要是為實現特定目的,對特定對象和特定行為征收的稅收。

目前我國現行稅收實體法體系中,共計包括17個稅種,即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車船稅、船舶噸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耕地占用稅、煙葉稅、印花稅、契稅。

除地方財政部門負責征收契稅、耕地占用稅和海關負責征收關稅、船舶噸稅及代征進出口環節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外,其余各稅種都由稅務局征收。

2.按計稅依據分類

按計稅依據,可分為從價稅和從量稅。從價稅是指對征稅對象以價格或價值為計量標準的稅種。從量稅是指對征稅對象以重量、體積、面積或件數等自然單位為計量標準的稅種。從價稅的稅額隨商品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能夠體現合理負擔政策。從量稅的稅額隨征稅對象自然單位數量的變化而變化,具有計稅簡便的優點,但稅收負擔不能隨價格高低而增減,不利于促使納稅人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我國現行的稅種大部分是從價稅。

3.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分類

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可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價內稅是指稅金是價格的組成部分,以含稅價格作為計稅依據的稅收。價外稅是指價格內不包含稅金,而稅金是價格的一個附加額。在我國現行稅制中,消費稅屬于價內稅,增值稅屬于價外稅。

4.按稅收管理和使用的權限分類

按稅收管理和使用的權限,可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按照財政管理體制規定,稅收收入劃歸中央財政的稅種,屬于中央稅,也稱國稅;稅收收入劃歸地方財政的稅種,屬于地方稅,也稱地稅;稅收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的稅種,屬于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央與地方所劃歸的具體稅種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央與地方所劃歸的具體稅種

5.按稅收收入的形態分類

按稅收收入的形態,可分為貨幣稅和實物稅。貨幣稅是指以貨幣形式繳納稅款的稅收;實物稅是指以實物形式繳納稅款的稅收。從稅收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國家稅收的最初形態是實物稅,隨著商品生產和貨幣經濟的發展,貨幣稅逐步替代實物稅。我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中期,稅收都以實物稅為主,后來貨幣稅所占比重逐漸增大。我國現行稅收都是貨幣稅。貨幣稅不僅方便納稅人繳納稅款和進行國家財政的收支管理,而且使稅收廣泛地介入商品貨幣關系,有利于發揮稅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

6.按稅負是否轉嫁分類

按稅負是否轉嫁,可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凡由納稅人自己承擔稅負,不發生稅負轉嫁關系的稅收稱為直接稅,如我國的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凡納稅人可以將稅負轉嫁給他人,發生轉嫁關系,由他人負擔的稅收稱為間接稅,如我國的增值稅、消費稅等。該種分類方法是各國經濟學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分類方法。這種稅收分類的意義主要在于幫助分析稅收負擔及其運動規律。

7.按照稅收用途分類

按照稅收用途,可以分為一般稅和特定稅。一般稅是指滿足一般財政需要的稅收。特定稅是指滿足特定財政需要的稅收,如西方社會開征的社會福利稅,我國常用的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筵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車輛購置稅、耕地占用稅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沁阳市| 宁阳县| 龙州县| 汝阳县| 黔南| 高唐县| 酉阳| 双牌县| 南乐县| 沈阳市| 通城县| 罗平县| 阿拉善右旗| 海阳市| 伊宁县| 博白县| 衡山县| 本溪| 长垣县| 普定县| 庆元县| 西峡县| 麻城市| 新野县| 霞浦县| 湘乡市| 神农架林区| 宾阳县| 香格里拉县| 育儿| 舟山市| 康乐县| 肃南| 阳泉市| 岚皋县| 赤水市| 大竹县| 永州市| 榆树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