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古代企業的起源

亞當?斯密說過,“交易可能是人的本性之一,它的歷史可能和語言一樣古老”(1)。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商朝的第七任君主王亥被認為是中國商業發展的始祖。據傳,王亥馴服了牛而發明了牛車,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們的勞動產品產生了富余,于是,最早的商品交易便出現了。公元前11世紀左右,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商國遺民失去了土地,為了生活,便東奔西走做買賣以維持生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人形成了以做買賣為生的固定職業,因此,“商人”也成為買賣人的代名詞。“商人”一詞,經幾千年流傳至今,已經成為一種職業,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西周時期,商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社會經濟組成部分,但在“工商食官”的等級制度下,商業由國家壟斷,商人服務于官府,由官府統一管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群雄并起,周禮分崩離析,官府對商業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大商人,如功成身退后隱居于宋國、被世人稱為陶朱公的范蠡;鄭國的玄高;孔子的弟子子貢;魏國的白圭、呂不韋等。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造型迥異的錢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商業的繁榮。

一、中國古代工商業模式的形成(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改變全國貨幣混亂的現象,統一了度量衡,并以秦國貨幣為基礎,制定了統一的圓形方孔銅幣,謂之秦半兩。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對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后世歷代皆以圓形方孔銅幣為統一貨幣。但在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中,土地和農業是封建王朝的根基和命脈,因此,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施行的均是“重農抑商”政策,商業也一直由官府統治。

秦漢時期是中國工商業模式的形成時期,漢承秦制,在經歷了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和漢楚爭霸后,漢朝在建立初期實施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西漢初期商業的發展。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民間富豪。例如,四川卓氏:冶鐵;四川程鄭:冶鐵、河南南陽孔氏:冶鐵、長途運輸業;山東曹邴氏:冶鐵、金融業;山東刁閑:鹽業;河南任氏:糧食業;陜西鄧通(官商):鑄錢業;江蘇吳王劉濞(官商):鑄錢、冶鐵、鹽業;雍樂:零售業;雍伯:胭脂水粉、化妝品業。大批民間富豪的出現,表明了漢初商業的繁榮,通過觀察不難發現,能源性產業是財富聚集之地,專業化經營是成功之道,自由市場經濟是民間富豪出現的制度層原因。但西漢初期大批民間富豪的出現,也對政府權威造成了挑戰,于是,重農抑商之風再次興起,漢景帝時期,晁錯曾指出:“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這說明西漢初期民間商業的發展已經影響到了政府的權力生成和權力執行。因此,漢武帝時期,政府將鹽、茶、銅、鐵收歸國有,并規定私人不能販賣鹽、鐵。這一定律為后世歷代所遵循。重農抑商也成為封建王朝的基本經濟策略。因此,兩漢時期的商業發展主要有以家庭為主的手工業作坊和以官府為主的官辦作坊兩種類型。但西漢時期對中國商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舉措在于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瓷器、絲綢在政府的運作和主導下能夠遠銷萬里,走向世界。通過秦漢時期的一系列措施,我國在封建時期確立了重農抑商、重農貶商的基本商業經濟制度。著名的《鹽鐵論》更是將國營經濟的主要地位進一步確立,從此,民營經濟在封建時代再也沒有成為主流,西漢初期繁榮的民營經濟景象也一去不復返。經過思考可以發現,封建時代國家商品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是:中央集權—資源壟斷—國家主義—權貴資本主義。而這一路徑對民營資本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因此,中國古代的企業史注定是一部不斷被打斷的歷史。

二、中國古代企業的實踐(唐—宋—元時期)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唐朝之前,是短暫但又十分重要的隋朝。隋朝為中國封建時期的后世王朝留下了兩份寶貴的歷史遺產:一個是大運河的開鑿,推動了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另一個是科舉制度的創立,為封建王朝形成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添上了最后一頁。隨著科舉制的創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最后一項大工程圓滿完成,但也意味著商業在封建時期的中國將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初唐時期,天下初定,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種具有規律性的普遍做法:重農抑商,與民休養生息。對商人的政治歧視在這一時期也有所表現,唐高祖李淵曾明確指出:“工商雜類不預士伍。”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商人的衣著等都進行了嚴格規定,此時的商人社會地位普遍低下。雖然唐代在政治上對商人有明確的規定和貶低,但商業環境卻是較為寬松的,這也造就了當時民營經濟在商業運作方面的進步。從公元618年至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年間),120多年來對工商業相對寬松的政策,成就了商業繁榮的盛唐氣象。

公元671年,穆斯林商人穿過馬六甲海峽第一次到達廣州,此后,廣州很快成為穆斯林商人的集聚中心。而在內陸,寬松的民間商業環境以及完善的市坊制度,形成了一種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促進了服務業的大發展,也出現了職業化的貿易商人。從此,古老中國誕生了1000多年的工商業第一次從漫無組織的自由職業轉變為具有較嚴密組織的行業,這對我國古代企業而言,不能不說是一次重大變革。

唐代中央政府在都城長安設置東、西兩市為官市,禁止草市。市下設行,長安東市的二百二十個行,每行其主持人稱為“行頭”,這標志著第一次出現了行業協會。同時,還出現了“牙人”,即官方指定的職業經紀人。寬松的商業環境,造就了一批具有相當經濟實力的民間富豪,如胡商鄒鳳熾,從事商業地產及貿易。其曾云:“山樹雖盡,臣絹未竭。”王元寶,商貿流通,玄宗曾云:“吾聞至富可敵貴,朕天下之貴,元寶天下之富,故見耳。”定州何明遠,紡織業,綾機五百張,“襲胡為業”;郭萬金,商貿;裴明遠,商業地產、廢品收購業、養蜂業。唐代商業的特點在于以貿易型、城市商人為主流,同時,第一次出現了從事國際貿易的大商人,但依舊沒有大型鹽商、鐵商。寬松的商業環境促進了商人階層的崛起,《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長安富民王元寶、楊崇義、郭萬金等國中巨豪也,各以延納四方多士,競于供送。朝中名僚往往出于門下,每科場文士集于數家,時人目之為豪友。”商人階層的崛起是唐政府所不能容忍的,加之安史之亂的沖擊,唐王朝不得不尋求變法,以圖中興。

晚唐時期,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劉晏發起了一場旨在中興、挽救經濟的變法運動,而變法的核心在于鹽業專營,將統購統銷的政策改為“民產—官購—商銷”,官商經濟開始橫行,封建時代的中國也第一次出現了特許型商人。劉晏變法的本質與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變法相同,均是國營化政策,而國營化政策對短期內的社會穩定具有出奇的良好作用,但從長期來看,操作不當,將愈演愈烈,最終遠離初衷。

宋代作家莊季裕在《雞肋篇》中寫道:“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這一略顯通俗的話語卻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宋代的政治和經濟特點。單就政治建樹而言,宋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中最無政治建樹的王朝,而與政治的積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宋朝在經濟、文化領域卻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巔峰。這種具有明顯兩極分化的現象其實在宋朝建立之初就已經注定。

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部將的擁立下以“陳橋兵變”的方式結束了后周王朝,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有感于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對大一統王朝造成的巨大危害,宋太祖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高超政治智慧剝奪了部將的軍事權力,將軍事權收歸中央集權政府所有,同時采取強干弱枝的政治統治方式,意在弱化地方對中央集權政府的威脅。而正是此舉造成了宋代200多年的積貧積弱。

政治方面的毫無建樹并沒有影響宋代經濟的發展,宋代是中國封建時代商業經濟發展的最巔峰。據有關資料記載,北宋時期的中國人均生產總值為2280美元,同時期的西歐人均生產總值為427美元。這種政治與經濟強烈反差的現象,是宋代中央政府對商品經濟政策的開放性和一貫支持所造成的,也是中國自秦至宋1000多年的商業經濟結果演變的必然。

宋代具有當時全球領先的工商經濟,在經濟政策方面,宋代通過減稅、開放草市等措施,允許民間自由貿易,汴梁城內出現了夜市,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三項均發明于宋代,宋代的煤、鐵產量甚至超過了五百年后“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同時,宋代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相當完備的工商業體系,在商人中出現了坐賈、客商、牙儈等;大規模聯號組織已經出現;支撐商業發展的金融業及其他輔助機構也不斷出現,如塌房、廊房、柜房、兌房、錢鋪、金銀鋪、寄附鋪、交引鋪等;商業經營中的簿記、商用數字、珠算等在這一時期也相繼出現;唐代出現的行會在宋代也達到了最高峰。完備的工商業體系以及商業經營工具的齊備,使得宋代的企業制度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企業性質方面,宋代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份制合伙公司,比后來人們熟知的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早了500年。有趣的是,中西方的股份制公司均產生于遠洋貿易,長途運輸和商業經營似乎更能證明資本的力量,并且更能考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中國人現在所熟悉和習以為常的“合伙、合股”等資本合作形式的源頭也來自宋代的“合本、連財合本、斗紐”的慣行。在企業交易方面,宋代產生了定金制度,“世間交易,未有不前期借錢以為定者”。在企業產品銷售方面,宋代產生了包銷壟斷制度,即“立券”制度。在企業經營方面,宋代出現了職業經理人“干人”。但宋代民間幾乎沒有出現過像先秦時期的呂不韋、范蠡等十分出名的大商人。青州麻氏,地主;北宋康喜、南宋吳傅,鹽商;新安筑氏,商貿。

宋代繁榮的商業經濟的最終受益者是官府及權貴。官府經濟、權貴經濟是分奪商業利潤的主流。宋代官府經營著鹽、茶、酒、醋、礬和對外貿易所得的香料、象牙等,官府在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基礎資源領域、暴利行業進行了壟斷,并嚴格規定民間商人和百姓不得私販鹽、堿、茶、酒、醋、礬等生活必需品,違者達到量刑標準即處死。同時,宋代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一個鼓勵官員經商的朝代,由此而形成了以官員經商為代表的權貴經濟。宋代官商在從事經濟活動時通常官款私用、官物私用、官車私用、官人私用、賤買貴賣、逃稅壟斷。宋代有名的官商有宰相趙普(普廣營邸店以規利,太祖知其事,每優容之)、大將石守信(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巨萬,嘗械以運糧)、大將張俊(年入田租六十四萬斛,園池聲伎甲天下),大將劉光世更是將八千士兵用于自己的販運事業。宋代權貴經濟的另一特點在于特許授權經營。宋代有“買撲”一職,類似于現如今的中標后獨家出售,有史記載:“鬧處出榜,召人承買,限兩月日,并令實封投狀,置歷拘管,限滿據所投狀開驗,著價最高者方得承買。”還有“鈔引”一職,宋代規定商人交4貫800文即可買得1鈔,憑鈔可至鹽池領鹽200斤到市場販賣。“鈔票”一詞也來源于此。

總體來看,雖然宋代的商業經濟極度繁榮,但繁榮的背后,其本質卻依舊是官商經濟。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曾力主變法,試圖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最終以失敗告終,王安石試圖從體制內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體制內創新的失敗也預示著在將來唯有以暴力革命才能沖破牢籠。宋代官商經濟已經出現了“標本化”的特征,而此后幾百年的官商經濟,不過是宋代官商經濟模式的一次次極端和惡化。

元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朝代之一,元朝如同秦、隋的短命王朝一樣,對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元代將隋唐以來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中書省下沿至地方為行中書省,從而形成了對我國影響深遠的行省制度。人們常說,重要的決定往往是在一瞬間作出的,與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相比,秦、隋、元不過是浪花中的一朵,但正是這一朵,對整個封建王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產生了重要作用,這種看似不經意的歷史玩笑背后,其實是文明積淀和歷史進步的必然結果,只是它們湊巧趕上罷了。

元代遼闊的疆域為全球化貿易提供了可能。短暫的大一統,讓元朝在北方重開絲綢之路、南方泉州成為與西方亞歷山大港并列的世界第一大港,建立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銀本位制度,發行了世界上的第一張紙幣元寶鈔。但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對漢民族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在元代,漢族富商基本絕跡,出現了“斡脫商人集團(斡脫者、轉運管錢,散本求利之名也)”。該集團的商人主要是色目人(2),控制了課稅撲買、斡脫經營、市舶交易等領域。有名的商人有蒲壽庚(白番),控制泉州貿易;奧都拉合蠻,買斷中原商稅;劉忽篤馬,買斷全國賦稅徭役;涉獵發丁,買斷全國水利。

元代的壟斷經營受地域和當時中央政治體制的影響,且短暫的王朝在商業領域也并沒有做出突破性的貢獻,也并未打破已經建立的官商經濟模式。

三、中國古代企業的固化(明清時期)

中國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是為明太祖。在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后,這位由乞丐成長為一代梟雄并最終問鼎天下的皇帝,終于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大明帝國。為了能夠盡可能地實現中央集權,明太祖設置了錦衣衛,用于專門監視臣子。和歷代開國皇帝一樣,明太祖在經濟領域依舊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后登上皇位,進一步設置東廠,對官員進行監視和制衡。明憲宗朱見深于成化年間又設置西廠用于強化皇權,此后西廠幾經周折,終在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后裁撤。

政治上的高壓和集權造成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異常。明太祖朱元璋崇尚男耕女織的社會基本形態,最為推崇《道德經》中的“老死而不相往來”。朱元璋曾兩次將江南富豪“連根拔起”,通過人口遷移的方式,將江南富豪先后遷至安徽鳳陽和江蘇南京。朱元璋的基本治國方略是“穩定壓倒一切”,但在具體操作方式上卻走向了極端。在朱元璋看來,政治上的永續狀態和國家的與世隔絕是最理想的狀態,而經濟向來不是他所關心的。在這種治國理念之下,朱元璋在明朝北方邊境重新修筑長城,在南方沿海實施海禁。這種畸形的國家生存方式,導致了明朝工商業的扁平化和鄉村化。明洪武二十六年,棉花紡織成為明朝的第一大手工制造業,當時的棉布紡織以松江(3)地區最為突出,松江棉布也成為明朝邊境互市的主要商品。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棉花革命”并沒有引發中國的工業革命,因為眾多的人口為棉花紡織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在不需要技術進步的前提下大明子民完全可以完成棉紡;充足的內需為棉布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也不需要通過外銷來解決銷售問題。

明成祖朱棣時期曾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但這種不計成本、以宣揚國威為主的航海行動,其政治意義遠大于經濟意義。朱棣駕崩后,這種航海奇跡也戛然而止。明成祖之后,歷經明仁宗、宣宗兩位皇帝當政時期,明帝國出現了堪比西漢“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帶來了中國封建王朝社會經濟的再次繁榮,大明帝國也煥發出了國泰民安的升平景象,但不幸的是,仁宣之治僅存在了11年,隨著明宣宗朱瞻基的駕崩而結束,明帝國又逐漸回到了原有的畸形社會形態。此后,明嘉靖年間,受東南沿海倭寇的影響,海路不通,大明帝國再次陷入閉關鎖國的孤立狀態。

而處于同一時期的歐洲,不僅開展了“文藝復興”運動,更實現了“地理大發現”,當歐洲資本主義在不斷擴張,即將走向工業革命的同時,古老的大明帝國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停滯,這個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帝國已經陷入了封閉、守舊、落后的歷史泥潭。當世界的潮流走向貿易全球化、產業工廠化、人口城市化、政治開明化時,大明王朝卻走向了世界潮流的對立面。但引人深思的是,在明朝中后期依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這種萌芽卻在外力和內力的聯合作用下最終沒有實現向資本主義的過渡。

明朝在經濟領域最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商幫的出現,而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顆如豆的燈火會在幾百年后的清末時期劃過茫茫的黑夜,成為那個時代民間經濟的最后一片星光。明代的商幫主要有晉商和徽商,晉商產生于山西地區,公元1370年,明朝政府實行“開中制”(4),山西商人繳糧一石三斗,可獲一鹽引,一鹽引可換官鹽200斤。這一制度的實行,給予了山西商人合法販賣官鹽的資格,也促使了晉商的產生。公元1492年明政府實行的“折色制”(5)則促使了徽商的產生。從晉商和徽商的產生可以看出,這種商幫其實是帶有特權性質的經營。雖無官商性質,卻與官府有著牢不可斷的聯系,這種從源頭上就形成的唇亡齒寒型關系,成為清末時期商幫最終衰落的根源。

明代工商業經濟仍然是以官商為主,明代最大的商人其實是皇帝,正德皇帝曾開創了“皇店模式”,萬歷皇帝之子福王開設鹽店,皇帝更是派出太監前往全國各地的礦產業直接收稅以供其揮霍。官商經濟在明代也達到了巔峰狀態,從內閣大臣到地方督撫均參與商業經營。明嘉靖年間,出現了一大批官商富豪:嚴世蕃(嚴嵩之子);蜀王、黔公(親王);黃忠、黃錦、成公、魏公(太監);陸炳(都督);貴州安宣慰(土司)等皆是王侯大臣,嘉靖帝后的歷代首輔如嚴嵩、徐階、張居正、張四維等均從事商業經營。此外,還有具有官商背景的晉商、徽商等。

清代的集權政治達到了最頂峰,在高度集權統治下,國家進入了力求超級穩定的閉關鎖國狀態,經濟和文化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滯狀態。清朝初期設立了“皇商八大家”,分別是范永斗、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云發。范永斗的產業最為廣闊,他壟斷了當時的軍糧,經營1000萬人口的鹽用,買斷經營銅、人參等。與元代的斡脫商人集團不同,清政府在官商領域重用漢人。

清代共形成了三大具有官商背景的商幫。晉商,這個發源于明代的商人群體,在清代實現了它唯一的一次產業創新,從鹽業轉向了金融業。山西的票號是晉商對清代民間經濟最大的貢獻,“一紙之符信遙傳,萬兩之白銀立集”是對山西票號的生動寫照,由山西商人雷履泰創建的“日升昌”票號更是壟斷了清代的金融匯兌業務。山西票號控制了清代的國庫省庫,江浙錢莊控制了清代的縣庫,一南一北,民間票號控制了清朝的整個金融業。徽商,同樣發源于明代安徽地區的商幫,在延續其鹽業、糧食產業的同時,也將觸手伸向了金融業,開始經營錢莊。廣州十三行,公元1757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唯一的通商口岸,廣東商人從此崛起并最終形成商幫,十三行是指由清政府指定的專門做對外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十三行中以潘、盧、伍、葉四大家族獲利最多,因此,這四家在廣州地區也形成了后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所獨有的最早的買辦階級。

明清時期受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影響,民間商人在經營模式和規模上都很難有創新性的突破,商人更是以從事商業為辱,因此,明清時期的商人在從商心態上與中國封建王朝其他時期的商人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①明清時期商人的普遍認知是“以商致富,以宦貴之”。該時期的商人已經不是職業化的商人,明清時期商人的成功標志就是他們的子孫后代不再是商人。②明清時期商人所賺取的利潤不是用于擴張商業規模,而是用于購買土地,是謂“以末聚財,以本守之”。將原始積累的財富大量用于兼并土地,也讓土地在這一時期成為“類貨幣”。③奢侈斗富,斗富成為這一時期民間商人的一大缺點,所謂“富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恰恰說明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這一現象。

我國古代企業早慧而晚熟,既是一部相對獨立的企業發展史,又是一部時時刻刻受政治左右的企業悲哀史。任何時代,經濟想獨立于政治而發展自身是必然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但完全地用政治手段脅迫經濟,政治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也是有違規律的。中國古代企業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官商經濟的發展史,商人這一社會階層在兩千年的歷史中始終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工商業對中國封建時代社會進步的貢獻也就顯得微乎其微。自公元1840年后,西方資本主義強行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中國被迫融入了現代世界體系,中國企業的前途命運也顯得越發迷茫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桃园市| 韶山市| 镇原县| 成武县| 舟山市| 赞皇县| 错那县| 朝阳市| 仙居县| 海安县| 福海县| 衡阳县| 吉木萨尔县| 通江县| 张家口市| 宜城市| 温泉县| 庐江县| 白玉县| 高淳县| 贞丰县| 怀仁县| 大竹县| 泽普县| 疏勒县| 高雄县| 中卫市| 镇巴县| 延安市| 城步| 甘德县| 重庆市| 牟定县| 绥中县| 酒泉市| 确山县| 松溪县| 定陶县| 巴彦淖尔市|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