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乃索麻村調查(藏族)
- 李克強
- 1725字
- 2020-07-31 15:27:13
(四)生態畜牧業
畜牧業作為年乃索麻村的傳統產業,目前仍是青海牧區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牧民群眾經濟水平賴以發展的基礎產業。畜牧業發展與否,直接關系到該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響到牧區群眾致富奔小康、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但是,傳統畜牧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實現科技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改善牧民群眾的生產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依舊是制約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如何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與草原生態平衡相協調,實現既減輕草場壓力又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牧民增收與生態保護的雙贏、長贏是該地區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而該地區發展的生態畜牧業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方案。
在年乃索麻村,走進放牧點,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封閉式牛圈、羊圈,和一堆堆碼放整齊的飼料。村領導告訴我們,該村全面推行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以來,牧民按牛羊、草場等生產資料入股,合作社雇用專人養牛養羊,年底統一分紅。
收入提高了,生態恢復了。這是自2008年青海省開始推行生態畜牧業建設后,加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民的普遍感受。說起這幾年草原牧區的變化,牧民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很多人最開心的是在鳥島定居點或環湖西路上有了自己的新房子,而且腰包一年比一年鼓了。很多村民告訴我們,他們打心眼里感謝政府實施的這項生態富民工程。
青海省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擁有5.47億畝草原面積,不僅是全省75萬牧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牧區人口增長促使牲畜飼養量增加,青海省90%以上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個別地區沙化嚴重。同時,原有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致使牧戶與市場對接不暢,嚴重制約了畜牧業走向規模化、產業化。
為加快轉變牧區草地畜牧業發展方式,實現生態保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雙贏”目標,省委、省政府根據青海實際,在全國牧區率先探索并實踐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一條符合青海省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截至2012年,生態畜牧業建設“三步走”的第一步探索推進階段已全部完成,實現了牧區883個純牧業村全覆蓋,入社牧戶11.5萬戶,流轉草場1.95億畝,整合牲畜838萬頭(只),天然草場超載牲畜數量由570萬羊單位下降到114萬羊單位。生態畜牧業建設改變了過去以畜牧業為主、采集業為輔的二元收入結構,加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據青海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2年底,青海省加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牧民人均收入突破5200元,比全省牧民人均收入高出近500元。
通過對該地區的調研得知,年乃索麻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雖然該地區畜牧業還處在生產落后、開發不足的階段,但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使得該地區具備了迅速發展的后發優勢。
第一,該地區具有的獨特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為發展生態畜牧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該地區高海拔下的獨特高原地貌和高溫差下的涼冷氣候條件,為其發展綠色、有機、特色畜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氣候條件使其保持了無公害、無污染的原始、半原始生態環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平均海拔3500米的純天然、無公害、無污染草場,沒有化學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氣、水源、土壤、草地、生物等成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天然凈土。
第二,該地區傳統畜牧業的特有品種和放養經驗,為發展生態畜牧業提供了基礎保障。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該地區人民培育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藏羊、黃牛、牦牛等適應青藏高原特有的優良品種,同時,形成了一整套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實際的畜牧業經營方式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畜疫防治等飼養經驗。藏牦牛、藏羊馴化至今仍然保持著隨水草而牧的野生狀態,牛羊肉營養價值高,無污染、低脂肪,是天然野味的典范,是真正的有機食品。畜牧業生產中基本不使用抗生素、驅蟲藥物等化學合成物質,達到有機畜產品的生產要求。可以說這些品種和飼養方法是當地群眾在促進生產發展和有效利用當地資源、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艱辛探索的結果,彌足珍貴。這些經驗應當被繼承和發揚,并結合現代科技放牧的相關知識,在保持原始放牧方式特點基本不變的前提下,變劣勢為優勢,打造該地區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變資源優勢為經濟效益。不苛求成本的過分降低,而是將重心轉移到提高產品價值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