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年乃索麻村調查(藏族)作者名: 李克強本章字數: 2965字更新時間: 2020-07-31 15:27:11
(二)土地制度沿革
1. 封建土地私有制時期
封建時期,年乃索麻部落牧地的土地所有權掌握在千百戶、牧主頭人、宗教上層人士手中。清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平定青海蒙古羅卜藏丹津叛亂,在青海善后事宜中規定將藏族劃歸官府管轄,清查戶口,劃定地界,授予部落頭人以千、百戶職銜,統領部落,藏族各部皆不再隸屬于青海蒙古各部。自那時起,剛察族一直世襲千百戶制度,形成了封建生產關系中帶有奴隸生產關系的社會組織狀況,包括草原和牲畜在內的主要生產資料為千、百戶、部落頭人及宗教寺院占有。千百戶、牧主頭人和寺院占有大部分草水條件優越的草場,并可隨意調劑使用,貧苦牧民放牧牲畜沒有固定草場,由千百戶分配安排。貧苦牧民在政治上受其統治,經濟上屬其管轄,大到分派徭役、分配草場、攤繳賦稅,小到草場遷移,出售畜產品,均受千百戶轄制。在封建土地私有制條件下,千百戶、宗教上層人士和官府形成三位一體、政教合一的特權統治體系,對貧苦牧民進行剝削。其方式包括:畜租、高利貸、無償勞役、負擔賦稅徭役。
2. 民主改革與互助合作時期
1952年9月,中共剛察區工委進駐剛察時,畜牧業生產為個體經營方式,草場為私人所有,但所有權依然主要集中在千百戶和牧主個人手中。中共剛察區工委根據牧業區的社會和經濟特點,貫徹執行“穩重穩進”“不分不斗、不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和“扶助貧苦牧民建家立業,發展生產”的政策,爭取牧主和上層人士,團結中層人士,調解草場糾紛,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牧業經營管理上,仍然依靠千百戶,實行間接管理。1954年,中共剛察縣工委、縣人民政府監獄個體私有畜牧業經濟發展不穩定,為引導牧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遵照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依靠勞動牧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穩定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對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在牧區貫徹“積極穩進”的方針和“自愿互利”的原則,開始引導牧民組織互助放牧組、保畜組,推行互助合作的生產形式和管理辦法。1956年,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自愿互利,按股分紅的原則組建牧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全縣繼續推行牧業生產合作社,將互助組合并擴大為合作社,組建新社。從1952年到1958年,通過民主改革和互助合作的生產形式,土地所有權逐漸從私有向公有過渡。
3. 土地集體所有制時期
1958年上半年,全縣范圍內大張旗鼓地推行牧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完成畜牧業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1958年8月,牧業生產合作化轉為人民公社。同年9月,全縣實現牧業公社化,擴社并隊。建立起了包括泉吉在內的22個牧業公社,年乃索麻村成立生產大隊,實行公社一級所有,統一核算的制度,牲畜等生產資料、資金、設備一律歸公社所有。土地所有權屬國家,由公社統一管理使用。勞動、財務、分配等管理權也集中在公社。在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生產大隊不搞獨立經濟核算。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等政策,中共剛察縣委、縣人民政府努力糾正“共產風”“浮夸風”和“瞎指揮”的錯誤,從牧區實際出發,合理調整人民公社規模,實行公社、生產隊兩級所有,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全面推行“兩定一獎”(定工、定產、超產獎勵)的經營管理體制,實行按勞分配,在收益分配中,實行勞動報酬和畜股報酬按比例分紅;允許牧民社員飼養一定數量的自留畜;同時,貫徹黨在牧區的階級路線和民族政策,重新審定牧區階級成分,只區分牧主和牧民,不區分富牧,使牧區社會秩序趨向安定,畜牧業生產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全國性大整治氣候影響,立新生產大隊(年乃索麻村在1966—1983年的名稱)以階級斗爭代替生產斗爭,以政治掛帥代替經濟規律,勞動分配平均主義,實行“標兵工分”“政治工分”等,割“資本主義尾巴”,1969年10月,實行由生產大隊統一管理、核算,反復收繳或限制社員自留牲畜,又一次改變了基本核算單位和所有制體制。批判、取消“二定一獎”的生產責任制,取消按勞分配原則,重新刮起“平調風”。1971年,又恢復并堅持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人民公社管理體制不變;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建立和健全生產責任制,允許社員飼養自留畜。1966—1976年,全生產隊集體所有制經受多次變革和嚴峻考驗,畜牧業經濟艱難發展。
4. 改革開放以來的土地制度改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共剛察縣委、縣人民政府撥亂反正,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落實完善黨在牧區的各項方針、政策,實現工作重點向經濟建設轉移,逐步進行土地和畜牧業經濟體制改革。對不保收的土地棄耕還牧,播種牧草,畜牧業開始進入穩定、優質、高產的發展階段。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所有權和自主權受到國家法律的切實保護,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礎的制度。開始對土地以及牧業生產所有制形式逐步進行改革。
1980年,全縣實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改善社隊管理,克服平均主義,調動牧民群眾的積極性。1980年3月21日,中共剛察縣委做出具體規定,重申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所有權和自主權,使用權下放到生產隊。牧業上實行“三定一獎”(定工、定產、定牲畜、超產獎勵)和“包本增殖、收益分成”“以頭定產、以產品折價、按價計工”等承包責任制。1983年7月1日,剛察縣牧業大包干試點工作開始,通過“以點帶面”的方法,剛察縣所有公社相繼開展大包干生產責任制,落實完善牲畜、草場大包干。同年9月,包括泉吉公社和年乃索麻生產大隊在內的全縣5個公社,25個牧業生產大隊,實行牧業大包干生產責任制。按人口平均承包草場,健全土地承包制度,草場所有權歸集體所有,使用權歸牧業戶所有,承包期為50年,任何人不得買賣、出租公有草場,也不能任意轉作宅基地或其他非農牧用地。從此草場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分離。
1985年,泉吉人民公社改建為鄉級政權,年乃索麻生產大隊改為村委會,生產隊改為社,管理土地分配、牧業生產等各項工作。同年7月,年乃索麻村開始推行,“牲畜作價歸戶,戶有戶養,草場劃歸牧戶、固定承包使用”的家庭經營責任制,其方法是:由牧民社員共同討論牲畜作價標準,在包干的基礎上,本著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將各戶牲畜、草場作必要調整后作價歸戶,發放草原使用證。牲畜、草場作價歸戶后,戶有戶養,家庭經營,牧民享有自主權,實行統分結合,既調動了牧戶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又充分發揮了合作社的統一管理職能,即統一計劃管理,統一提留使用資金,統一管理、保護、利用草原,統一畜疫防治,統一搬圈,統一交售畜產品。1989年,年乃索麻村貫徹“以牧為主,草業先行,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走“立草為業,調整結構”的路子,開始由傳統畜牧業向效益畜牧業轉化,由游牧向定居半定居輪放發展。
1990年縣委、縣政府為深化牧區改革,促使畜牧業向高層次發展,繼續完善牧業生產責任制,在年乃索麻村進行“一包四定”試點,即草場承包到戶,以草定畜、定產、定稅、定畜產品任務和提留,與牧戶簽訂“一包四定”生產責任書。試點取得了圓滿成功,生產力又一次得到解放。本次改革在年乃索麻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迅速在全鄉乃至全縣推廣開。經過改革開放后幾次生產責任制變革,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得到加強和完善,促使牧民積極性增加,年乃索麻村的畜牧業得到迅速發展。
2008年,年乃索麻村開始推進草場集約化經營,允許開展各種形式的土地(草原)使用權流轉,由此,年乃索麻村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使用權發生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