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證券化導論
- (美)弗蘭克J.法博齊
- 514字
- 2020-08-13 11:01:54
第5章 信用增進

信用增進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式,交易中所選用的信用增進的方式和程度,是由進行證券化的資產類型和投資者的投資目的決定的。非常適用于某類資產類別的信用增進形式可能完全不適用于其他類型的資產。所有的信用增進方式都會耗費一定的成本。結構化設計者會對結構進行進一步增進所需耗費的成本與所能提升的效果之間的關系進行經濟性分析。
確定信用增進的數量或者規模首先需要獲取評級機構所指定的信用評級級別。評級機構指定信用增進的規模,而結構化的過程中要根據評級機構指定的規模來設計不同的信用增進組合。評級機構在確定交易規模時所考慮的因素有:①債務人的違約動機;②債務人的信用質量;③可能的損失情景以及潛在的損失波動;④資產池的多樣化。 [1]
在一個結構中,每一個債券類別的信用增進水平是由其目標評級所決定的。例如,如果評級機構想要賦予某債券類別BBB評級,那么要獲取BBB評級的該債券類別的投資組合的損失可能性不能超過BBB評級的歷史投資違約損失概率。如果一個債券類別的目標評級更高,則其損失概率應當更低,因此,更高的目標評級需要更高的信用增進水平。
本章中,我們討論不同的信用增進機制,以及如何確定交易所需的信用增進規模。
[1] 更多信息和討論,可以參見Silve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