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放棄的世界:掌控人生的學習思維
- 王琨
- 3183字
- 2020-07-23 14:48:16
-02-不舒服,就對了
不舒服是一種能量,
提醒我們一直在路上。
2015年,我只身前往美國邁阿密參加安東尼·羅賓的課程,就是那一次,我與人打賭用一年的時間學好英語。在此之前,我曾去過美國幾次,也去過印度等許多國家,但無一例外都有翻譯陪同,我從沒有為交流的事情發愁過。而那一次因為行程倉促,人員無法協調,我只能獨自前往?!拔覟槭裁匆欢ㄒィ俊薄R行前,我的焦慮達到極點,只要一閑下來,就不可遏制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同事向我保證所有行程都安排妥當,無論是飛機、酒店還是會場,我只要拿著證件給服務人員看就可以搞定,完全不用多費口舌,我甚至可以不必帶著“嘴”去。但他的信誓旦旦并沒有消除我的焦慮,因為我們都知道,不太可能像他說的一樣順利。果然,在飛機降落后,我坐車來到酒店,卻在前臺被告知查不到入住信息。
那時候已經是邁阿密凌晨一點,前臺服務生和我一樣又累又困,他向我解釋了一番。發現我這個中國人完全聽不懂后,他有些惱怒地戳著我的行程單:“NO!NO!”然后揮一揮手。我瞪著他,也很惱怒,但是我沒有辦法發火,因為我連用英語罵人都不會,只能大聲回嘴:“YES!YES!”
我打電話給國內的助理,讓他和服務生溝通。他的英語也不太好,兩人在電話里說了很久才搞清楚是行程訂錯了。我應該今天入住的這家酒店錯訂成了明天,而本該在明天入住的酒店訂成了今天。
我忍耐著和助理說:“你告訴他,讓他幫我叫一輛出租車,送我去那家酒店。”
服務生接過電話,過了一會兒又遞回來,助理在電話里有些忐忑:“不用叫車,那家酒店就在隔壁,走路10分鐘,坐車反而麻煩?!?/p>
我無法不接受這個安排,我已經困到無力思考。我按照服務生指的方向走出酒店大門,指路的時候,他的態度突然大好,耐心地為我畫了一張地圖。我猜他可能擔心我投訴他,畢竟我第二天還是要回到這里的。但是他忽略了關鍵一點:我不知道如何用英語投訴。
我拖著行李重新回到邁阿密的街道上,那一夜我整整走了一小時才找到正確的酒店。除了少年時離家打工,在雇主家失眠的第一晚,我已經將近20年沒有體會過同樣的孤獨。整條街上沒有行人、沒有車輛,甚至沒有垃圾,只有月亮和我長長的影子。在那一小時里,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會說英語……如果我會說英語……”
在那一刻,孤獨地走在邁阿密的街上,我想明白了自己為何如此抗拒來到這里——我是一名演說家,我賴以成功的驕傲就是我的思想和口才,在一個無法交流的國家,我等于失去了武器。我的堅持,讓我自己落入了一個失去所有優勢的窘境。那一夜,我忽然發現,演說工作的成功讓我自己越來越適應現在的生活步調,我已經很久沒有主動踏出過“舒適區”了。少年時,我早早離開家打拼,那時的我過得很苦,但正是那種“苦”造就了如今的我。這些年,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慣性工作,雖然工作得并不輕松,但我一直沒有離開過自己的“舒適區”。
如今,我依然慶幸自己沒有放棄那次旅行,不僅僅因為安東尼·羅賓的課程使我受益頗多,更是因為,從那之后我就萌生了學英語的念頭。這個意義遠遠超過旅行本身,它是我開啟英語學習歷程的起點,如此我才擁有了更高的目標:將來可以用英語把我的課程講給外國人聽。
你看,只要從“舒適區”跳出來,我們總能擁有以前根本沒有想過的東西,如新的夢想。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舒服”,卻可以換來堅實的進步和更高的目標。不舒服,其實就對了。
前幾年去非洲旅游,我發現當地的導游中文都非常好,有的人甚至會說四川話。我非常驚訝,同行的朋友卻覺得很正常:“中國游客這么多,當然要學好中文了!”我和我們的導游聊天,他一直說:“中文太難學了!”我們熟識后,他主動給我看他新家的照片,我發現他家的生活水平比其他當地人要高出很多。他卻說:“不行不行,這幾年才變好,以前我住的地方很差的?!?/p>
我們聊得越久,我就越為他的努力而驚嘆。他不僅在景區做導游,還在餐廳兼職,并且準備開一家學校教孩子學中文。這時我才了解到他學習中文只有四年時間。他說:“這沒有什么,有的導游只學了三年時間,說得比我好?!蔽覇枺骸澳銥槭裁茨軌蛟谌绱硕痰臅r間里把一門外語學得這么好?”他想了想,認真地說:“會中文掙得多,這樣生活才能好?!?/p>
這時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成功,來自原本生活的“不舒服”。
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曾說,他的成功方式就是:不要讓自己的肉體太過舒服。
在一次身體檢查后,醫生告訴稻盛和夫:“你患上了胃癌?!彼鼗貞骸芭?,是癌癥嗎?”他聽完醫生的宣告,沒事人似的,繼續搭乘新干線火車到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區對一批中小企業家做演講,然后又跟一些學員喝了點酒,交流意見,直到深夜才回家,和平常一樣上床睡覺休息。第二天他繼續正常工作,然后在工作之余和醫生商量手術治療事宜。
稻盛和夫沒有慨嘆:“為何我這般可憐?”或者憤怒大喊:“為何是我患上癌癥?”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認真去想:“我以后要如何做?”
我認為這是成功者最寶貴的品質,也是我們在“不舒服”時所遇到的最重要選擇。
曾經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來上我的課,第一天來的時候,他是被家長騙來的,所以百般不情愿。聽了我的課之后,第二天他就吵著要和我結拜做兄弟。他把我拉到一個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向我吐露了一個秘密。他說,有一次期末考試,明明很多題他都會做,但是他故意做錯,考了一個很低的分數。
我問他:“為什么會做卻故意做錯?”
孩子難過地說:“我媽總罵我是笨蛋,我就笨給她看。她不是說我笨嗎?那我就不能把題做對,我就是笨!”
我想了一下,叫他從書包里拿出作業本,撕下一張紙。我當著他的面,把這張紙折成一個三棱鏡的樣子。我在三棱鏡的每一面都寫下一行字,我將紙做的三棱鏡豎著放在他眼前,從他的角度,只能看到兩個面上的字。我請他念出上面的字。
“可惡的他人。可憐的自己?!焙⒆幽畹?。
我問:“你只念了三棱鏡上兩個面的字,另一面上的字呢?”
“我看不到。”
“你為什么看不到?”我問他。
孩子不說話了。我將他看不到的那一面緩緩轉過來:“來,大聲念出來?!?/p>
孩子看清那最后一面上的字后繼續沉默不語。我鼓勵他:“大聲念出來!”
“以后怎么做!”
“再大聲一點!”
“以后怎么做!”
在我們的“語言”中,既不需要“可惡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憐的自己”,我們真正應該常常說的是“以后怎么做”。我們在與家人和朋友訴說自己的痛苦的時候,解釋自己為何那樣做的時候,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在說什么。但是歸根結底,所有“無用”的話語都可以總結為這兩點:“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像這個孩子一樣,他在抗議媽媽對自己的不尊重,他的話里滿滿的都是對這種不尊重的厭惡,以及對自己所遭受痛苦的可憐,卻唯獨不說“以后怎么做”。
因為演講,我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我發現“窮人”和“富人”的思維有著天差地別?!案F人”總是在想:“我沒有錢,沒有后臺,沒有時間,我怎么創業?”“富人”永遠在想:“我正是因為沒有錢,沒有后臺,沒有時間,我才必須創業?!?/p>
這里所說的“窮”和“富”不只是指金錢,更是指精神。我們的精神常常躲在“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這兩個舒適區中,很少去想“以后怎么做”,因為要邁出這一步,并不舒服。
因為在邁阿密的那一夜經歷過“不舒服”,所以才有了后來與人打賭學習英語;因為我曾放棄過學英語,所以才換來了今天永不放棄的堅定目標。回想過去,你會驚訝地發現,我們的每一點進步,全都從那些“不舒服”中來;我們的每一個不放棄,全都因為我們不想再放棄。
一位非洲的導游,可以在生活壓力下僅用短短三四年時間就學好中文,我的學習條件要比他舒服得多,我有什么理由學不好呢?當然,我也有懈怠的時候,每當這時候,我就會主動逼迫自己回到那個不太舒服的情況下,因為只有那種不太舒服的感覺才令自己確定:我正在變得不斷強大。
一直躲在舒適區中的人,無法體會“不舒服”所帶來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令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不舒服更像一雙硌腳的“草鞋”,它發揮的作用絕對不是讓我們走得更快,但是它可以提醒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