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機制與管理模式研究
- 付永貴
- 1271字
- 2020-07-10 15:43:41
第1章 供應鏈管理及研究內容
1.1 供應鏈及其發展
近年來,信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以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在人們的生產及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供應鏈從物理形態到運行機理產生了很大的變革,在現代化管理體系中,供應鏈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業務主體之間的交易活動由傳統的商務模式轉變為基于網絡的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以及相應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與管理。
有關供應鏈的概念,不同產業領域、不同的學者以至不同的時期對其都有不同的定義。比如史迪文斯(Stevens)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的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鏈條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頭,結束于消費的終點”[1];哈里森(Harrison)將供應鏈定義為:“將采購的原材料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并且將成品銷售到客戶的功能網絡”[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 18354-2006)》中,對供應鏈的定義是“供應鏈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1];華中科技大學馬士華教授在其編著的《供應鏈管理》一書中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2]。
按供應鏈的形態進行劃分,供應鏈可以分為:物流管理階段、價值增值階段、網鏈階段、新興形態供應鏈4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產生年代及特點如下。
(1)物流管理階段:這一階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供應鏈的主要目標表現為優化企業內部業務流程,降低成本。
(2)價值增值階段:這一階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特點為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注重供應鏈的集成與協同。
(3)網鏈階段:這一階段產生于21世紀初期,供應鏈管理已經實現網絡化,業務模式由線性單鏈模式轉換為非線性網鏈模式。
(4)新興形態供應鏈階段:新興形態供應鏈是供應鏈近10年的一些發展形態,體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多樣性;新興形態供應鏈的主要形態包括供應鏈電子商務、智能供應鏈、供應鏈與物聯網結合、供應鏈與大數據結合、供應鏈與區塊鏈結合等。這些新興的供應鏈形態尚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供應鏈的表現形態則為多種新興供應鏈的相互融合,體現在不同領域的供應鏈管理中,促進了不同領域供應鏈管理效率的提升。
當前的供應鏈結構較早期的供應鏈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供應鏈的集成度、協調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供應鏈依托計算機網絡,并以電子商務作為其主要的業務活動方式。在現代化供應鏈中,除核心企業以外,其他供應鏈業務主體進出供應鏈的靈活度大大提高,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共享度以及供應鏈不同業務內容(環節)業務主體的可選擇性,同時在供應鏈各環節業務的群體決策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研究進展。與傳統單一鏈式結構的供應鏈對比,現代化的供應網鏈結構體現了更大的復雜性,由于網絡信息的共享性及體系結構的虛擬性,供應鏈結構也體現了可變性,供應鏈各環節業務主體對其交易對方的動態選擇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