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熱的科技股(《21世紀商業評論》)
- 21世紀商業評論
- 4283字
- 2020-07-09 09:51:22
工業富聯轉身 | 比起關注競爭對手,更應關注自身商業化的落地。
(記者/李惠琳 編輯/譚璐 )
“工業互聯網,現在全球沒有哪家企業敢說它是老大,我們就瞄準這個定位去努力。”在2018年度業績交流會上,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
承載著富士康從全球代工廠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夢想,2018年6月,頭頂“超級獨角獸”的光環,工業富聯創下36天“閃電”過會紀錄,登陸上交所。上市首日,總市值超過3900億元,成為當時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一時風頭無兩。不過,上市以來,工業富聯的股價一直波動。以4月3日每股13.96元的價格來看,其總市值超過2771億元。
過去兩年半,工業富聯動作頻頻:高層換帥、研發新技術、跨界賦能……逐漸將工業互聯網從概念走向落地,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科技服務型平臺。愿景看似美好,執行卻不容易,鑒于其母公司主營業務的“代工”屬性,在不少人眼中,工業富聯仍是披著科技外衣的“代工廠”。
褪去光環之后,工業富聯的底色究竟是什么?
“大象”轉身
自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工業富聯便被創始人郭臺銘寄予厚望,努力擺脫富士康“代工廠”的標簽。
富士康受益于蘋果等各大手機廠商的代工訂單,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在傳統產業與新技術融合中,富士康曾實現從中國傳統制造向精密制造的迭代,但隨著人工成本不斷上漲,身處產業鏈底端的代工廠,利潤日漸壓縮,富士康逐漸陷入營收規模大卻利潤微薄的困境。
在“機器換人”的改革浪潮中,整個制造業都在大踏步邁向大數據和AI時代,富士康在2013年初步形成工業互聯網構想,并在自身龐大的制造體系實踐中逐漸成型。2015年,郭臺銘的鴻海精密將旗下的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工業機器人等業務“打包”整合,組成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上市簡稱“工業富聯”。
“富士康不再是一家代工廠,富士康要打造工業互聯網,走在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之列。”郭臺銘在工業富聯上市前夕表下決心。在他看來,工業互聯網的價值是消費互聯網平臺的百倍,富士康有機會做中國的Predix(GE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我是大象,有了工業互聯網,不僅會跳舞,還會跳探戈”。
但“大象”轉身,從來都不是易事。
作為富士康轉型的排頭兵,工業富聯給自己的定位是——通信網絡設備及高精密機構件、云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制造服務商,但市場并不買賬。
上市不到5個月,伴隨著對股價破發的質疑,工業富聯先后出現兩次重大高層變動,由李軍旗、李杰分別擔任董事長及副董職位,與工業富聯原董事鄭弘孟搭檔,共同組成新“領導班子”。三人的分工為:李杰負責理論研究,李軍旗負責把理論變成實踐,鄭弘孟主打開拓市場。
在專業領域上,李軍旗長期深耕于超精密制造技術,在成為這家工業巨擘的掌舵人之前,他曾擔任基準精密工業(惠州)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是鴻海刀具業務的負責人。加入富士康后,他曾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納米加工機、不銹鋼精密切削、高鐵鋼軌智能銑刀等技術,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專家”。
李杰與李軍旗同為機械工程博士出身,專注工業大數據領域,尤其以著作《工業大數據》中提出的“煎蛋模型”而備受關注。該理論指出,在產品差異不大時,配套服務的差異才是制勝的關鍵。不過,李杰在2019年9月以工作調整為由,遞交請辭,任期到今年7月9日為止。外界猜測,工作調整指的是去年7月份,李杰擔任鴻海的副董事長,負責大數據和AIoT。
由兩位技術專家領軍,表露了工業富聯轉型的急迫,對于這只集多個耀眼光環于一身的“超級獨角獸”來說,急需一個新故事來吸引市場。
雙輪驅動
工業互聯網覆蓋范圍廣泛,不同行業,模式各異,且多數企業仍處于摸索階段。
工業富聯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探索,才確定將發展方向由制造轉向服務,做整體解決方案的平臺提供者。具體策略是,完善智能制造體系,再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
相比其他企業,工業富聯有得天獨厚的數據優勢。一方面,在過去30年的3C電子代工過程中,富士康積累了大量工業數據資源和智能制造經驗,內部就是一個大型試驗場;另一方面,通過投資或收購,富士康布局了許多跨領域、跨行業的應用場景,從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工業自動化,到醫療健康、8K+5G、電動汽車等領域,均有涉足,為轉型打下了應用基礎。同時,借助全球化的產業布局,工業富聯能夠更快打入眾多國際品牌客戶的供應商體系,也能更好地抵御外部風險。
2019年,圍繞“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戰略方向,工業富聯突破了三個核心技術:實現數據互連的智能中控系統“霧小腦”、解決制造行業痛點的“Fii Cloud云”,以及用于生產高鐵鋼軌銑刀的切割加工技術。
在李軍旗的設想中,工業互聯網應該先對內賦能,在某個領域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的成效,再對外輸出至上下游企業,甚至跨行業、跨領域賦能,由此將工業富聯從“代工”走向“帶工”。
“熄燈工廠”被工業富聯視為對內賦能的典范,在這一模式下,工廠中采用全自動化制造流程,配備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型設備優化系統,所有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控制,基本做到熄燈狀態下的無人自主作業和車間監控。
以深圳的“熄燈工廠”為例,在導入108臺自動化設備,完成物聯網化改造后,人力節省88%,效益提升2.5倍。
目前,工業富聯已經在深圳、成都、鄭州、太原等地運行了8座熄燈工廠,包括精密機構件加工工廠、智能刀具加工工廠等。李軍旗在2020年初表示,計劃再建10座熄燈工廠。
至于對外賦能,李軍旗提過一個高鐵鋼軌智能銑刀的案例。此前,鋼軌銑刀因國內缺乏相關技術,長期依賴國外。于是工業富聯借鑒此前應用于手機制造的不銹鋼加工技術展開攻關,在半年內實現了技術突破,還結合工業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鋼軌銑刀上加了傳感器,實時監控鐵軌狀態,形成智能運維系統。目前,工業富聯正與軌道交通相關公司及院校合作,將該項目逐步產業化。
此外,基于“霧小腦”和Fii Cloud云平臺,工業富聯針對中小企業構建了專業云(Fii Micro Cloud)體系,輸出解決制造專業問題的云服務,比如貼裝云、模具云、車刀云、數控機床云、機器云等。以數控機床CNC云為例,汽車制造業中,刀具的意外損壞會直接造成加工部件的損耗,借助工業富聯的精密CNC工具壽命預測管理服務,可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良率 30%,提高生產效率15%,減少刀具成本15%。
在今年疫情期間,基于Fii Cloud云平臺,工業富聯推出“無憂復工App”,對中小企業分享成功的實踐經驗和能力,為合作伙伴按下了復工復產的“快進鍵”。
李軍旗在2019年業績會上透露,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已從原來的電子行業復制到汽車領域、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等一系列行業。此外,工業富聯還將智能制造的核心思路應用至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的打造,相關項目已在上海、廣州、南京、南寧、唐山、西安等城市落地。
緊抓新基建
目前來看,還很難說工業富聯是一個成功的工業互聯網樣本。
從經營層面上看,經過內部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及智能化改造,“機器換人”的成效已經顯現。2019年,工業富聯的直接人工成本下降10%,管理費用下降19.09%。但從創收的角度看,工業富聯還未獲得額外的經濟效益。
工業富聯2019年財報顯示,期內實現營收4086.98億元,同比下降1.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6.06億元,同比增長10.08%,凈利潤增長為近5年來最高。
在三大業務板塊中,最大業務通信網絡設備收入下滑5.63%至2445.54億元,營收占比達59.84%;增速最快的科技服務業務(含精密工具、工業機器人及工業互聯網相關服務),營收同比增長20.38%至6.24億元,但整體體量仍較小,僅占總收入0.15%。
第二大收入來源是云計算業務,營收同比增長6.33%至1629.23億元,主要受益于市場對云服務需求的攀升,其中,云服務提供商以及中國區客戶分別同比增長49%、148%。工業富聯方面預計,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帶來的在線辦公爆發式增長,將進一步提升公司數據中心、服務器等市場需求。
通信網絡設備加上云計算業務在總收入中的占比高達99.7%,二者被歸為智能制造板塊,而涉及工業互聯網的科技服務業務僅占0.15%,這意味著支撐工業富聯當前盈利增長的業務,仍然是3C電子產品的“代工”。
與之對應的是,工業富聯尚無法擺脫低毛利的困境,2019年,毛利率同比下降0.26%至8.38%。工業富聯的核心客戶集中在亞馬遜、蘋果、華為、聯想、諾基亞、小米等手機廠商,前五大客戶貢獻了71%的收入,其中最大的客戶業內猜測大概率是蘋果。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至2023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將達到2991.9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為1208.7 億美元。相比工業互聯網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平穩發展的智能制造可以保障收入的持續攀升。
好消息是,2020年初,新基建相關支持政策密集落地,各地投資如火如荼,憑借在該領域的超前布局,工業富聯已與中國聯通、騰訊云等近400家生態鏈伙伴建立合作,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業績釋放或將加速兌現。
“新基建七大領域中,工業富聯涉及四大領域,包括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人工智能,這四項可以說是我們的主營業務。”李軍旗表示,未來公司將在雙輪驅動戰略不變的情況下,緊抓“新基建”發展機遇。
2019年,工業富聯的研發費用達94.27億元,較上年增長4.76%,核心研發投向包括5G新一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數字中心與HPC(高性能計算)、智能制造等,已申請及授權相關領域專利4276項。
在這些創新技術中,李軍旗尤其看好5G帶來的發展機遇,“5G的商用化就像修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在修公路時,用到的基礎設備要更新換代,全球云網端設備的30%我們都在做。公路修好后,上面要跑的第一輛車應該是工業互聯網,因為工業的應用才是5G的最佳應用場景,工業互聯網全新的軟硬件系統,一直到平臺和平臺上的內容,我們都提供。”
過去兩年,工業富聯在5G技術的研發上確實下了大功夫,目前已完成通用模組、小基站、終端設備等多項5G初期關鍵技術研發,其中5G小基站產品已開始量產出貨。工業富聯在年報中稱,公司已在5G云辦公終端產品、嵌入式模組等產品線建立領先優勢。
國信證券報告顯示,隨著工業富聯下游客戶進入5G 建設及布局大年,公司的5G 全方位產品系列將大規模進入商用,并驅動公司業績持續成長。
以通信網絡設備業務為例,工業富聯提到,盡管受2019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現飽和以及疫情影響,總出貨量有所下滑,但伴隨著5G換機潮到來,將有利于公司高精密機構件業務的成長。
更大的增長空間還是在工業互聯網。據麥肯錫調研報告顯示,在2025年之前,工業互聯網每年將在全球產生高達11.1萬億美元的收入,華為、阿里、海爾、浪潮云紛紛涌入。
對于工業富聯來說,比起關注競爭對手,更應關注自身商業化的落地。目前,不論是熄燈工廠還是專業云方案,未能打開“外銷”之路,實際執行上很大部分仍以富士康集團內部體系為主,對外賦能局限于一些規模相對小的中小型企業。
李軍旗說,工業互聯網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做好戰略性準備。這也在一定程度表明,工業富聯要想坐上全球工業互聯網龍頭的位置,仍道阻且長。
- 哈佛商業評論·不確定時代的組織進化與商業新紅利【精選必讀系列】(全12冊)(哈佛商業評論)
- 比較(總第81輯)
- 雪球專刊216期:化工股投資攻略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世紀回眸》
- 暢想未來農業(《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11期)
- 雪球專刊236期:創新藥投資攻略
- 雪球專刊291期:回首2021——極度分化考驗定力,基金投資蔚然成風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1期)
- 特朗普時代的全球化戰略:2017年麥肯錫獎必讀文章(《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8期·上旬刊)
- 通往歐洲未來之路(上)
- 過年荷包大作戰(財蜜eMook)
- 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3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02期)
- 雪球特別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下冊(投資邏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