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熱的科技股(《21世紀商業(yè)評論》)
- 21世紀商業(yè)評論
- 2892字
- 2020-07-09 09:51:21
一、Cover 封面
火熱的科技股 | 10家大市值科技公司的故事,有硬核也有泡沫。
2019年起,投資行業(yè)開始關注科技股,以5G、半導體、云計算、新能源汽車為代表,一批有著相關概念的公司錄得驚人漲幅,到2020年,投資界幾乎一致看好科技股。
3月以后,由于外圍金融市場動蕩,科技股的估值普遍經(jīng)歷一輪回調(diào),即便如此,部分科技股的估值依然高高在上,個別公司,營收三四十億元,市值動輒也是百億美元、千億元人民幣,百倍市盈率。
總之,科技股就是有人氣。市場氣氛穩(wěn)定后,它們也率先活躍起來,回暖速度明顯快很多。
科技股的興起,大體上有著如下四個邏輯:
第一,新一輪科技創(chuàng)新周期到來,5G開建、新能源汽車爆發(fā)、人工智能落地等,普遍預期,新的應用場景下,會誕生一批高成長的公司。
第二,戰(zhàn)略性的技術領域,比如芯片,存在國產(chǎn)化替代的巨大機會,一批本土龍頭會受益于該浪潮。
第三,具備硬核科技實力的領軍企業(yè),確實在以強勁的業(yè)績爆發(fā)兌現(xiàn)預期,帶來可觀的價值回報。
第四,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比如,在疫情下,提出“新基建”,政策趨勢也明確向好。
多重因素助力,基于各種概念和預期加身,以及并購項目的運作,個別公司短短10余個月,走出數(shù)倍甚至將近10倍的行情,這確實讓我們非常好奇,真的是物有所值嗎?
于是,我們挑選了10家樣本公司,嘗試復盤其成長邏輯,了解其基本盤和發(fā)展狀況。科技股其實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我們的樣本選擇也比較主觀,基本遵循以下標準:
○大市值:所選公司體量和盈利水平差異巨大,不過,市值普遍在100億美元以上,高峰時均在千億元人民幣以上。我們認為,這個市值級別以上的公司,市場共識度相對較高,相對有代表性。
○細分龍頭:所選公司集中在電子半導體領域,符合人們的科技認知,且是各細分方向的龍頭公司,比如芯片、面板、新能源電池、光學鏡頭等領域。
○2B為主:所選公司主營業(yè)務均以2B為主,公眾關注度相對低,不過,消費者的電子終端設備上均能接觸其產(chǎn)品,在智能手機上體現(xiàn)尤為明顯。
○具備概念性;公司歷史各有長短,無論是崛起的新銳公司,還是縱橫二三十年的老科技股,均能與當下各種熱門概念產(chǎn)生鏈接。
按照這些標準,我們跟蹤研究了以下10家公司,其營收、凈利潤、毛利率和市值情況如下,簡單描述了其昨天、今天和明天,呈現(xiàn)其基本的狀況。
基于10個樣本的觀察,我們有如下總結:
“科技”成色各異
在我們看來,科技公司的利潤率可以較低,比如,受制于高昂的研發(fā)開支或者巨額固定資產(chǎn)的折舊攤銷,以華為為例,2019年的凈利潤率也只有7.3%。然而,畢竟要有一定技術含量,因此,至少應當有相對高的毛利率水平,然而,有的科技股,毛利率只有個位數(shù),其科技含量實在難以證人信服。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工業(yè)富聯(lián)和聞泰科技,兩者的毛利水平均低于10%,其中,工業(yè)富聯(lián)一度還是所謂科技股的“一哥”,2019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聰明的公司”之列,即便如此,其核心業(yè)務的科技成色并不那么有說服力。
仔細分析兩家公司的業(yè)務,會發(fā)現(xiàn)其關鍵的收入來源均是網(wǎng)絡通信設備的組裝,確切地說,主要是手機的代工,我們不否認,一年出貨上億臺手機,同樣要非常強的技術能力,但就其本質(zhì)屬性,其實與一家鞋服的代工商沒有太多差別,因此,嚴格意義上,稱其為科技股有點勉強。
從這個意義上說,工業(yè)富聯(lián)從5000億元的市值高峰回落,有一定合理性,現(xiàn)在15倍的市盈率也相對合理,我們認為,部分低毛利、成色可疑的科技股,即便業(yè)務增長,也很難支撐現(xiàn)在的估值。
半導體一飛沖天
這突出體現(xiàn)在兆易創(chuàng)新、韋爾股份和聞泰科技三家公司,2019年以來,三家均經(jīng)歷波瀾壯闊的市值成長,比如,三家在股價高點時,兆易創(chuàng)新的漲幅一度超過5倍,韋爾股份超過6倍,聞泰科技則超過7倍,市盈率也均在達到百倍以上。
半導體概念火熱,確有國產(chǎn)替代的大勢助力,市場空間巨大,且這些公司多數(shù)在細分領域占據(jù)一席之地。特別有意思的是,這三家公司普遍有一個引人矚目的自選動作,兆易創(chuàng)新是參與投資合肥長鑫DRAM項目,韋爾股份和聞泰科技則是跨國并購,毗鄰的兩家公司連路徑都是一模一樣,均是耗資上百億,從中方投資人手中轉(zhuǎn)手接過外資半導體公司,講了一個整合全球產(chǎn)業(yè)、共創(chuàng)協(xié)同效應的故事。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兩宗并購,從現(xiàn)在賬面上,它們均撬動了數(shù)倍于收購價的市值漲幅,收購的對價,多由資本市場為其買單,然而,其收購的底層資產(chǎn),相對于其盈利能力和所處細分領域的成長前景看,支付的對價均相當高,在半導體這樣一個高迭代的領域,其風險不言而喻。
長期看,這些巨額并購,貢獻的長期盈利能否支撐得起現(xiàn)有股價或者收購價,確實值得存疑。我們認為,受益高估值進行增發(fā)、并購,并沒有什么不妥,然而,不計成本地進行巨額投資,可能存在巨大的風險。特別是動輒耗費巨資進行跨國并購,不只給財務報表帶來壓力,日常運營的管理風險也不容小視。
元器件有“硬核”
我們發(fā)現(xiàn),一批元器件及相應解決方案的公司在崛起,在智能手機領域尤其明顯,這些公司相對低調(diào),不為人所知,實力卻相當了不起。
比如,生物識別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匯頂科技,其三季度的毛利率高達61.37%,凈利潤率為36.6%,這么高的毛利率和凈利率水平,很難在沒有硬核科技的條件下取得。
另一家突出的公司是舜宇光學,總部在浙江的縣城,整體利潤率看似只有20%,其實是為手機模組事業(yè)群的低毛利率(低于10%)所拖累,其光學零件(主要為光學鏡頭)的毛利率水平超過40%,現(xiàn)在是全球第二大手機鏡頭供應商和全球最大的車載鏡頭供應商。
這種硬核能力,部分也體現(xiàn)在其國際業(yè)務所占的比重,比如立訊精密的海外業(yè)務達到營收的90%。
我們注意到,這些具有硬核能力的元器件公司,往往多服務于國際領先的跨國公司——最典型的莫過于蘋果和華為,進而帶動其能力的不斷提升,比如立訊精密、舜宇光學、匯頂科技、京東方等均是它們的供應商,從這里也能看到,在全球化供應鏈的協(xié)作中,中國制造在底層技術領域也在快速成長,基于這些公司的基礎能力,可以樂觀預見,未來會有更多華為這樣的全球性品牌。
耐力型選手多低調(diào)
所有毛利率超過20%的大市值樣本中,成立時間普遍較長,幾乎不存在快公司,比如,匯頂科技、藍思科技、立訊精密、兆易創(chuàng)新分別成立于2002-2005年,舜宇光學甚至要追溯到1984年。
只有寧德時代相對年輕,成立于2011年。不過,我們回溯其創(chuàng)業(yè)歷程,核心團隊在電池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時間長達21年,只是因為發(fā)展方向分歧,獨立從事動力電池而已,連創(chuàng)始人也反駁“黑馬”的說法。
有的公司大熱在當下,確實是“厚積薄發(fā)”,這反映出技術領域的若干特點,比如,核心技術能力的需要時間沉淀,大量新技術的應用也要等待場景,比如智能手機的興起,帶動了一批元器件廠商。
同樣,這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是一個啟示,在2B領域,要特別關注耐力型的選手。事實上,我們也發(fā)現(xiàn),哪怕價值千億,不少掌舵人及其公司往往極為低調(diào),平時基本消失在公眾視野中,其中,有些人的故事非常勵志,比如藍思科技的周群飛、立訊精密的王來春這兩位杰出的女性。
對愛喝啤酒的人來說,泡沫不可或缺,就火熱的科技股而言,哪怕是純概念性的,也是市場的一部分。在專題中,我們簡單講述了10個大市值公司的故事和邏輯,也意在說明,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這類喧囂的群體外,其實中國有另一類相對沉默的群體,它們的故事同樣非常精彩,哪怕部分公司真的只是在講故事。
- 備戰(zhàn)北交所開市紀實(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44期)
- 雪球?qū)??92期:如何選擇固收+基金
- 90后理財,怎么辦(財蜜eMook)
- 第一財經(jīng)YiMagazine(2019年第3期)
- 比較(總第124輯)
- 空降高管不靠譜(《哈佛商業(yè)評論》2021年第6期))
- 數(shù)據(jù)解讀:北漂那么難,為什么還要在北京?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7期)
- 比較(總第104輯)
- 創(chuàng)新多樣性管理(《哈佛商業(yè)評論》2016年第7期)
- 雪球?qū)??37期:一位高端理財投資者的10年投資路
- 垂直創(chuàng)業(yè)時代(《商界》2017年第10期)
- 不炒股只投基,低風險賺出高收益(雪球「島」系列)
- 特區(qū)40年(《商界》2020年第6期)
- 全球商業(yè)經(jīng)典(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