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動作改善
動作改善的步驟,如果用PDCA的方法進行分析的話,遵循這樣的步驟進行動作分析改善,可以使動作的效率不斷得到提升。
動作分析改善的步驟:
一、發現問題
生產制造的現場,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在發生。有些人可能視若無睹,覺得一切都很正常,因而也就缺少改善的動因,效率也就日復一日地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改善往往源于問題的發生和發現,管理者如果能帶著疑問審視現場所發生的一切,特別對細節的地方加以留意,就更容易找到改善的對象。
二、現狀分析
問題發現以后,就應該針對問題發生的現場,展開細致的調查,掌握數據,進行錄像拍攝,使問題進一步明確。然后根據掌握的事實,展開分析。這個步驟中,應堅持以下原則(表1-6):
表1-6 現狀分析

三、找出問題的原因
通過現狀的分析以后,可以得到一些問題的可能原因。這時,應該逐一加以驗證,把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排除掉,找到真正導致問題的原因。排除的過程應該堅持先簡單后復雜,先成本低后成本高的原則。
四、擬定改善方案
原因找到之后,就應該擬定改善方案,可參考圖1-4改善有效動作、減少輔助動作、消除無效動作。
幫助擬定改善方案。
改善方案擬定之后,應該與相關人員檢查其中是否有缺失遺漏,進一步使之完善,避免產生負作用(圖1-5)。

圖1-4 動作分解記號化

圖1-5 動作分解圖表
五、改善方案的實施
改善方案確定以后,就該集中相關人員進行說明訓練,將任務分派下去,并對改善過程進行追蹤監控。一旦有不理想的地方,還應及時進行調整。
六、改善效果確認
改善方案實施完成后,應收集各方面數據,與改善之前的數據進行比較,請參考圖1-6、圖1-7,確認改善是否達成了預想的目標。由于生產現場的目標離不開PQCDSM(效率、品質、成本、交期、安全、士氣)幾個方面,所以以下數據收集比較也就順理成章了。
產量、移動率、能率、作業時間、不良率、合格率、客戶抱怨件數、材料損耗率、人工成本、間接人員比例、按時交貨率、平均延誤天數、安全事故件數、安全檢查結果、違紀個件數、改善提案件數、員工離職率、員工抱怨件數。
七、標準化
倘若效果較為明顯,就應通過標準化加以維持。確定本公司的標準工時及標準方法,制訂新的作業標準書、現場整理布置規范、安全操作規程、工程巡視要點等文件并正式發布實施,這樣也就完成了一個工作改善的循環。

圖1-6 動作分解對比

圖1-7 動作分解圖表數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