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首飾藝術的發展
一、中國首飾藝術的發展
與許多古老文明一樣,中國首飾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原始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始用獸牙、貝殼、骨管、石珠等制作串飾,有項鏈和手飾等品種。
原始時期首飾主要以葬玉為主,以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首飾尤為突出。
1.紅山文化中的首飾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和內涵。
被譽為紅山文化象征的“中華第一龍”——玉豬龍的發現是紅山文化遺址的重大發現之一。紅山玉豬龍身軀蜷曲呈C字形,龍首陰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齊,頸披長鬣,在額上及頜下飾有陰刻的網格紋。
紅山文化的原始宗教在當時已經處于較高的發展階段,玉豬龍絕不是隨意制造出來的一種動物,它應是被神化的靈物,是紅山先民崇拜祭祀的對象。龍在中國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傳統的圖騰形象,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圖1-1)。

圖1-1 紅山文化中的首飾——玉豬龍
2.良渚文化中的首飾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重要的原始文化,距今5300~4000年,它因在杭州余杭的良渚鎮首先發現而命名。制玉業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手工業,良渚文化也因其玉器的精美而達到了中國史前玉文化的高峰,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
良渚文化中還有大量的玉項飾、玉手鐲出現。而且多數拋光優良、琢磨精致、雕刻細微、構思奇巧,其制作工藝的美妙絕倫,令世人驚嘆,因此良渚文化被認為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載入史冊(圖1-2)。
3.龍山文化中的首飾
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這一時期的首飾以各種佩飾為主。
龍山文化中的代表性首飾是龍形、鳳形玉佩,其玉質光滑,采用了鏤空透雕技法琢成,輪廓清晰,線條剛勁,代表了龍山文化時期高超的琢玉技巧。

圖1-2?良渚文化中的首飾——大鏤空雙面神徽紋四神鳥太陽圖騰玉璧
良渚文化是承襲崧澤文化而來,而山東龍山文化又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響。從目前出土的龍山及良渚文化古玉的紋飾上看,刻繪裝飾有些相同,但又各具特點。
4.夏商周時期的首飾
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古代禮治的創建時期,也是對珠寶首飾的利用更加人文化的時期。《周禮》對不同等級的人規定了不同的首飾佩戴方法,對各種禮儀活動中人們所佩首飾都有一定的要求。商周時期的首飾種類主要有笄、梳、冠等發飾;有玦、瑱、珰、環等耳飾;珠狀、梅花狀、圓盤狀的琥珀、綠松石、玉、骨制成的串飾;玉瑗、金臂釧等臂飾以及各類佩飾。周代時人到了成年要舉行冠禮、笄禮,古代小孩的頭發多為小丫角,稱“總角”,成年時在頭頂盤髻加笄,用來固定發髻的笄叫作“鬠笄”,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圖1-3)。商代已經出現了標示階級差別的冕冠。在周代,分封制的確立,使得首飾等級差異上的區分較為具體化。周人從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上否定了“天命論”,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并對頭(首)加以重視,冕冠就是這時很重要的首飾(古代冕冠也是一種首飾),冕冠是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最為尊貴的禮冠,根據它也可以區分人的尊卑貴賤。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則是9旒,侯是7旒,伯是5旒,子是3旒,男是1旒。如果皇帝用金的發笄,大公則用銀,除此之外下面官員依次用玉、銅、鐵等材質。這樣,從數量和材質上就可以判斷一個人官位的大小。
這一時期首飾在紋飾上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饕餮紋的大量運用。饕餮紋之所以能歷千年而不衰,除去它自身具有紋飾的美化、裝飾功能外,其潛在的昭示警戒含義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到了東周,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品的性質、審美趨向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饕餮紋、夔紋、鳳紋等紋飾逐漸被淘汰或被改造,細密的蟠螭紋和飛動自如的流云紋成為最流行的紋飾。
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榮和發展為首飾和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青銅、玉雕、漆器等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展,并使首飾和金銀器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以更多樣的形式發揮其審美功能(圖1-4、圖1-5)。

圖1-3 商代骨笄

圖1-4 商代三聯磺組配

圖1-5?商代玉串飾
5.春秋戰國時期的首飾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局動蕩,但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民族融合卻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
各種玉制首飾在這一時期受到高度的重視。儒家認為“玉有五德”,所以統治階級都有佩玉,玉佩是貴族王孫和百官們的隨身飾品,佩有全佩(大佩,也稱雜佩)、組佩及禮制以外的裝飾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沖牙等組合。
之后,儒家提出“六器六瑞”的說法,進一步將禮玉系統化、規范化。六瑞為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別為王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所執掌,以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等級。
從此,玉佩成為最為流行的飾品,各種龍、鳳、虎形的飾品造型優美,鏤空技術更加高超,銅鑲玉工藝極為流行。各諸侯國根據自己的服裝特點佩戴的飾品與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裝飾風俗交相輝映,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圖1-6、圖1-7)。
6.秦代的首飾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經濟的發展、繁榮使首飾被大量制造和使用。這一時期女子戴項鏈、手鐲或手環;男子戴冠,佩劍、玉佩,用帶鉤。等級分明,差別很大。秦朝的首飾和金銀器制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圖1-6 戰國玉佩

圖1-7 戰國金鑲寶石琵琶形帶鉤
7.漢代的首飾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華民族文化得以確立的時期,首飾的發展也超越前朝,其裝飾風格異常瑰麗。這一時期的首飾制作也是盛況空前,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千余件精美玉飾就是一個很好的展示漢代社會風貌的窗口。漢代飾品自由奔放,大膽創新,琢玉工藝更是高超,拋光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漢代創造了玉雕史上著名的“漢八刀”技術,寥寥八刀就能雕出神似的玉豬、玉蟬、甕仲等,這對后代的玉飾影響很大。中華的玉飾文化也在這一時期發揚光大,并一直延續至今(圖1-8、圖1-9)。

圖1-8 漢代玉豬

圖1-9 漢代玉蟬
漢代的首飾和金銀器,無論品種還是制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漢代金銀制品,除了繼續用包、鑲、鍍、銼等方法用于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制成金箔或泥屑,用在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鈿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制、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并為以后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8.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首飾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是一個動蕩的時期,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時期。在首飾上也極大程度地反映了“大民族、多民族”的特點,融合了很多異域風情。這一時期婦女的首飾以假髻、簪、釵、步搖為多。其步搖、鈿、釵、鑷等頭飾發展得更加完善。這時期簪的功用與以往有所不同,主要用于支撐頭發。簪頭的形狀極為簡單,用金屬絲圍成一環狀或做成“樹枝狀”,以便于支撐頭發。簪沒有繁雜的紋飾,具有清秀簡約的風格。發飾除一般形式的簪釵以外,還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發的釵子,釵作雙股形,一股長,一股短,以方便插戴(圖1-10、圖1-11)。

圖1-10 晉代金步搖

圖1-11 北朝金步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風格與此前有很大的不同,清秀、簡約的風格是這一時期的主流。這一風格的出現與當時的生產技術有一定關系,但宗教的流行、佛教徒們追求的清心寡欲對此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裝飾紋樣的布置平布、疏朗,形式簡單,簡潔中透著豐富,有筆不到意到的意境,這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風格。
9.隋唐五代時期的首飾
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空前開放的階段,這一時期的首飾也承襲前朝遺風——融外域的元素,大膽創新,品種十分豐富,造型精美華麗。女子頭飾有步搖、釵、簪、梳等,精雕細作,有的加嵌寶石,使發髻更加多姿多彩。頸飾有項圈和瓔珞等。手飾有金銀條盤纏成很多圈的臂釧,作為愛情信物的指環,可以打開和調節大小的手鐲等(圖1-12)。
中國古代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興盛起來的,而金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銀器紋樣豐富多彩,這些紋飾與器形一樣,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風格,透過它們,我們確實可以感知唐代現實生活的五彩繽紛,文化藝術的欣欣向榮。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技術也極其復雜、精細。當時已廣泛使用了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刻、鏤空等工藝。總之,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產品造型多樣,色彩絢麗,構圖飽滿,華麗而清新,是此前任何時代的工藝美術都難以比擬的,可以用“滿”“全”“艷”三個字來形容(圖1-13)。

圖1-12 唐朝仕女著裝圖

圖1-13 唐朝鑲金嵌珠寶玉帶飾
10.宋代的首飾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宋代首飾和金銀器在唐代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嶄新風貌。雖不及唐代金銀器那樣豐滿富麗,然而卻具有典雅秀美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與宋代藝術的總體風格是一致的。有人認為,宋代藝術沒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風格卻更為完美。與唐代相比,宋代金銀器的造型玲瓏奇巧,新穎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銀器皿顯得氣勢博大,而宋代則以輕薄精巧而別具一格。宋代金銀器在造型上極為講究,可謂花式繁多。
這一時期女子發式復雜,挽的髻也多種多樣,再插上各種金、玉、珠、翠做成的鸞鳳、花枝、簪、釵、梳、篦等,甚為俏麗,命婦們也戴鳳冠。男子也留發、梳髻、戴冠巾,戴冠時多插玉、骨、玳瑁、犀角、竹等做成的簪。此外宋代在帶飾上也十分講究,有玉鏤空的玉腰帶和滿是纏枝牡丹的金腰帶等。
11.遼金時期的首飾
遼金時期(公元907年~1234年)的政權被來自北方的契丹族與女真族所控制,故首飾風格帶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色,飾品以金銀為主,琥珀、瑪瑙、水晶等大量出現,表現出原野山林自然質樸的裝飾風格。飾品多以動物造型為主,項鏈由琥珀、水晶制成,形制十分別致,腰帶上飾以水晶、玉、金銀裝飾等,精巧生動(圖1-14、圖1-15)。“春山秋水”玉飾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色。它們一般被系掛在腰間,既為裝飾也作束帶之用。所謂“春水玉”是一種以鶻捉天鵝為主題的玉飾(鶻是一種體積較小的鷹,又稱“東海青”),它的典型圖案是一只兇猛的雄鷹展翅奮爪擒住鵝首的形象;“秋水玉”則是一種以山林和野獸為主題的造型,典型圖案是以山石、樹木等為背景的老虎、鹿群、蒼鷹、山羊等(圖1-16、圖1-17)。

圖1-14 遼代金耳環

圖1-15 遼代金手鐲

圖1-16 遼金時期春水玉

圖1-17 遼代秋水玉
12.元代的首飾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蒙古人統治時期,這一時期的首飾帶有強烈的蒙古特色。在玉飾上承襲了遼金時期“春山秋水”的藝術風格,并發揚光大。元代官員的帽頂上鑲各種寶石,命婦們則戴罟罟冠,南方婦女戴鳳冠及各種花冠,北方婦女則梳包髻,除了傳統的首飾,還流行貼額、面花等飾品,具有民族特色。
13.明代的首飾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華文化繼往開來的一個時期,首飾風格上承襲唐宋風格,并有創新。明代除了釵、簪、戒指、手鐲、玉佩等常見的幾種首飾外,還有以下幾個特色。
(1)鳳冠造型獨特,工藝精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圖1-18)。
(2)明代流行一種葫蘆形的耳環,以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穿掛于一根彎曲成鉤狀的金絲上,小玉珠在上,大玉珠在下,形似葫蘆,其上有金片圓蓋,其下再掛一顆金屬飾珠(圖1-19),至清代這種耳環仍廣為流行。此外,明代耳環也用金銀模壓成型,再在花蕊中央嵌珍珠,在花瓣、花葉上鑲寶石。

圖1-18 明代鳳冠

圖1-19 明代葫蘆形耳環
(3)金簪運用焊接、掐絲、鑲嵌等工藝,將簪頭擴大,多為立體造型,構思新穎,款式豐富。其花色品種多,制作也很精美(圖1-20)。

圖1-20 明代金簪
14.清代的首飾
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首飾與以往有很大不同,而且其品種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多,在講究實用性的基礎上更講究裝飾性。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扁方一般長32~35cm,寬4cm左右。外觀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其質地多樣,有金、銀、玉、翠、檀香木、珍珠、寶石等。在扁方僅一寸寬的狹面上,能制作出花鳥魚蟲、亭臺樓閣、瓜果文字等惟妙惟肖的精美圖案。頭花也是清宮中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如故宮珍藏的紅寶石串米珠頭花、羽毛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松、竹、梅)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寶石花迭綿綿頭花、金鏍絲雙龍戲珠頭花、金嵌米珠雙錢頭花等,都以制作精美,形象逼真而著稱(圖1-21)。
清朝貴族很講究戴項圈,項圈多以金、銀制成。其制造工藝也很講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在金上鑲嵌寶石等方式,有的還在項圈上添加一些絲絳和垂件。從藝術風格上說,明代工藝美術達到了十分精練的程度,具有端莊、敦厚的特點,可以用“簡”“約”等字來形容。清代工藝美術不乏精品,繁瑣復雜是它的基本特征。清代裝飾紋樣中,吉祥寓意的裝飾品較多,表達人們祝福納祥、趨吉避兇的美好愿望。清代工藝美術還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宮廷工藝不計工本,精雕細琢,追求富麗堂皇、復雜精致的效果;民間工藝則講究純樸自然,富有生活氣息,貼近民眾(圖1-22)。

圖1-21 清朝點翠頭飾

圖1-22 清朝妃嬪像
二、西方首飾藝術的發展
盡管人們無法得知首飾起源的具體時間,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首飾作為原始裝飾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幾乎早于所有的設計形態”。關于首飾的起源,有著許多種說法,比如勞動說、巫術說、審美說、生殖與性吸引說等,但正是這些現象恰恰可以說明,首飾的起源是多元的。
1.史前文明
史前時期,人們在身上刺花紋或者刺破皮膚系上裝飾性的材料,以此來裝扮自己。更為常見的是,他們將漂亮的物件吊掛在身上,這些物件或天然而成,或手工打造,它們就是珠寶首飾的雛形。
迄今發現最早的首飾是始于石器時代,距今已有二三百萬年。嚴格來說石器時代的首飾,只是一些動物的牙齒、貝殼、化石、卵石和魚類的椎骨等。古人在這些東西上鉆洞,然后串起來,掛在脖子上(圖1-23)。

圖1-23 石器時代的獸骨、獸牙貝殼項鏈
石器時代的首飾除了有美化裝飾的作用之外,還被原始社會用作公職的標志或者某些個人成就的證明。例如,脖子上掛一串動物牙齒經常就是一個人威武勇猛的標志。這作為首飾的一個附屬功能——象征功能,一直保留至今。
按照約定俗成的定義,首飾必須具有裝飾性,且珍貴。直到發現了黃金,并且認識了黃金非凡的物質特性之后,首飾的特點才得到了滿足,珠寶首飾的歷史才算真正開始。
2.古代文明
古代蘇美爾文化、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都創造了輝煌的古文明,并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手工藝品,首飾就是其中的一類,從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可以看出,首飾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就已經出現,它們伴隨著整個人類的發展過程,并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蘇美爾文明。目前經由考古得知的最早制作黃金首飾的是蘇美爾人。
蘇美爾人制作的黃金首飾外形很簡單,但它散發出的魅力卻是震撼人心的。黃金被反復敲打成為極薄的金箔,用金箔制成樹葉花瓣像流蘇一樣懸掛著。黃金特有的韌性被蘇美爾人發揮得淋漓盡致。
蘇美爾首飾中一些漂亮的首飾是由天青石、光玉髓和玻璃做成的珠子串成的。在考古挖掘出的種類繁多的蘇美爾黃金制品中,有一只用黃金、金銀合金和天青石制成的山羊,這是蘇美爾人護身符中一種較為典型的形象。一只公山羊蹲在樹上休息,山羊幾乎有50cm高,它的臉和腿用金箔制成,羊毛、肩膀、眼睛和羊角由天青石制成,山羊的腹部由金銀合金制成。這件藝術品證明了蘇美爾人的工藝技術達到了非同一般的水平。同時,蘇美爾人的首飾為我們提供了有關首飾起源的非常寶貴的知識(圖1-24)。

圖1-24 古蘇美爾“公山羊”
(2)古埃及文明。古代埃及人將蘇美爾人發明的許多金屬制造工藝技術發展到了極致。從那些古埃及文明的遺物來說,首飾的使用范圍相當廣泛。古埃及制作首飾的材料多具有仿天然色彩,取其蘊含的象征意義。例如,金象征太陽,而太陽是生命的源泉;銀代表月亮,也是制造神像骨骼的材料;天青石好似深藍色夜空;尼羅河東邊沙漠出產的墨綠色碧玉的顏色好似新鮮蔬菜,代表再生;紅玉髓及紅色碧玉的顏色像血,象征著生命。
古代埃及人在手工藝上達到的最令人咂舌的成就是色彩的組合和運用,而埃及人精湛的鑲嵌工藝促成了這一驚人的成就。雖然鑲嵌工藝的發明者是蘇美爾人,但是古代埃及人才是鑲嵌工藝的真正大師。
古埃及人留給后人的一個經典的裝飾造型是圣甲蟲。帶有圣甲蟲的飾物是傳統的護身符,被視為太陽神的象征。對古埃及人來說,通過形象化的顯示神的象征符號,就可以很容易地將首飾和神聯系起來,從而達到人與神的交流(圖1-25)。

圖1-25 古埃及圖坦卡門胸針
古埃及首飾的種類主要有項飾、耳環、頭冠、手鐲、手鏈、指環、腰帶、護身符等,制作精美而復雜,并帶有特定含義。耳環分為很多種,有帶墜兒和不帶墜兒的,有環狀和圈狀的。當然,除考古中發現的實物外,古埃及雕像、浮雕及圖畫上人物所佩戴的首飾也以其逼真的刻畫向今天的我們展示著這個文明古國在首飾工藝上的輝煌成就。
(3)古希臘文明。《荷馬史詩》中多次提到邁錫尼為“多金的”,而在邁錫尼發現的首飾也多是金制首飾,有金冠、金面具、金項鏈、金戒指、金手鐲、金耳環、金制額飾等,其中以金冠的制作最為考究。在首飾中出現了“金銀銼”技術,即在銅器上涌金銀絲(或片)鑲嵌出紋飾或文字,然后用銼石在銅器表面磨銼光平,精妙無雙。古希臘文明最主要的貢獻是直接用金子鑄造人和動物的形象。在公元前3世紀之前希臘首飾很少用寶石,色彩效果多是靠琺瑯工藝獲得的。在公元前3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臘后,東方寶石漸漸被用在希臘首飾上。除了金制首飾,還有紫玉和瑪瑙串成的項鏈、琥珀項鏈、水晶串珠等。
古希臘在首飾藝術上達到了非凡的高度,為西方的珠寶首飾文化奠定了基礎。
(4)古羅馬文明。古代羅馬文明是在汲取埃特魯里亞和希臘文化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羅馬文化是古代地中海地區文明的集成者和希臘、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其文化成就對后世的歐洲有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的金屬工藝在古代歐洲工藝美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銀器工藝和青銅工藝,其品種繁多,裝飾華美,制作精良,深受世人喜愛。從工藝角度講,金具有較好的延展性,此時的裝飾手法多以在薄薄的金板上捶打制作為主。從公元2世紀至3世紀,逐漸進入后期羅馬風格。這是由一種自然主義的描寫向新的裝飾性的表現轉化的過程。除幾何紋外,人物表現和空間表現也趨向平面化(圖1-26)。

圖1-26 古羅馬手鐲
與金、銀器工藝一樣,古羅馬的玉石工藝也盛行于共和國末期,特別是在帝政時期達到巔峰。飾品的材質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紅玉髓、紅纏絲瑪瑙、紫水晶等,也有石榴石、綠柱石、黃玉、橄欖石、綠寶石、藍寶石等。古羅馬首飾中最為重要的首飾是戒指。男人和女人手上戴一只或更多的戒指的行為被廣泛接受,古羅馬人率先將戒指當作訂婚或結婚的標志。鑲嵌硬幣的戒指是整個帝國時代最流行的首飾。硬幣戒指也被用來獎勵功績卓著的人。
大量的古羅馬首飾同時還具有簽名和身份卡的功能。例如,佩戴印章首飾表明是個大人物,一個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而非一般的無名鼠輩。古羅馬人期盼成為富有的、體格強壯的公民,以贏得人們的尊重,因此就以佩戴首飾作為以個人身份地位的顯著標志(圖1-27)。
3.中世紀的首飾
歐洲的中世紀又被稱為黑暗時代,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政教合一的教權統治,因為在這約一千年的歐洲封建社會時期,宗教文化極大地制約了人們的思想和審美。因此,從宏觀角度來看,否定現實美成了歐洲中世紀藝術精神最顯著的特點。在這一千年中,西方文明徹底失去了方向,也許只有首飾才是那個時代的閃光點。

圖1-27 古羅馬印章戒指
(1)凱爾特人。凱爾特人居住分散,部落之間相距甚遠,但令人驚奇的是,凱爾特人的首飾風格卻保持了異常的統一。
凱爾特人喜歡樣式復雜的首飾,他們的手鐲樣式幾乎就是縮小的項圈。他們的戒指摒棄了其他文化的所有樣式,一枚戒指圈僅用簡單的凸面花紋或珍珠來修飾。這種基本的圖案花紋常常用于所有種類的首飾。雖然凱爾特人的首飾遺留物很少,但是凱爾特人也為世界珠寶首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圖1-28)。
(2)拜占庭。在拜占庭時期,基督教逐漸崛起,從而深刻地影響了藝術的各個領域,尤其珠寶首飾受到的影響更深。拜占庭時期的首飾一反羅馬帝國首飾的簡單樸素的風格,首飾的造型和圖案極其華麗。宗教信條、宗教神話都是首飾設計的主題。

圖1-28 凱爾特人裝飾圖案
拜占庭的首飾種類和古羅馬時期差不多。船形和懸垂式的耳環一直受到青睞。垂飾是尤其受歡迎的裝飾品,拜占庭的許多垂飾的形狀是圓形和六邊形的,復雜的幾何圖案中飾以彩陶珠子、珍珠和其他寶石。同時,戒指在拜占庭時期依然流行,依然具有訂婚的意義(圖1-29)。

圖1-29 拜占庭垂懸式耳環
(3)13世紀~15世紀。13世紀早期,王室和教會獨占著珠寶首飾的享用權。到了13世紀末期,法國頒布了禁止貧民佩戴各類首飾的法律,首飾壟斷的狀況更為嚴重。在西歐,珠寶首飾成為了官方特權使用的裝飾物。首飾作為權貴的象征在那個時代完全顯現出來。

圖1-30 14世紀“奠基者首飾”
13世紀和14世紀早期是顯貴的王室使用珠寶首飾的黃金時代,尤其是數量極大的各式王冠。此時,所有的珠寶首飾并不是為了日常的裝扮,而是用于慶典的重大場合。
14世紀,哥特式的藝術風格逐漸流行起來。“奠基者首飾”以其精致的外觀和對稱美的特性成為14世紀哥特式首飾中最優秀的典范(圖1-30)。
15世紀發明的寶石琢磨技術極大限度地發掘了寶石的內在魅力,同時也給珠寶首飾拓展了全新的空間。
4.文藝復興時期的首飾
文藝復興時期的珠寶首飾除了具有濃重的宗教及社會意義以外,同時又成為服裝搭配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榮譽和特權的體現,珠寶首飾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公眾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與中世紀貴族不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是以衣著奢華的穿戴打扮方式來顯示并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社會地位。此時的皇家宮廷延續著他們的驕奢淫逸。炫耀珠寶成為皇室成員最喜歡做的事情。
文藝復興時期的珠寶首飾其功能基本與從前一樣,不同的是,此時珠寶首飾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規定。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依然有著嚴格等級制度,而且還在不斷的制造出新的特權階層。某些貴重金屬和紡織品是禁止低階層的人和異教徒使用的。另外,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權利穿絲綢和使用珍珠飾品,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炫耀自己的金項鏈。這些貴重物品不只是財富的象征,更是高等階級持有使用的特權。
在文藝復興時期,珠寶首飾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它的貨幣價值,除此之外,它還是一個象征,一個標簽(圖1-31)。
5.巴洛克時期的首飾
1600年歌劇誕生,1750年巴赫去世,這150年被稱作巴洛克時期。至于“巴洛克(Baroque)”一詞的出處則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有三種:一是葡萄牙文的“Barroco”和西班牙文的“Barorueco”,意為“變了形的珍珠”“不合常規”等;二是中世紀拉丁文的“Baroco”,意為“荒誕的思考”“繁縟可笑的神學討論”等;三是意大利文的“Barocchio”,意為“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筑風格,也因此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巴洛克藝術風格是承襲自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著重表達強烈的感情,強調流動感、戲劇性、夸張性等特點。它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松散的形式。

圖1-31 文藝復興時期項墜
由于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其首飾也明顯有巴洛克風格的特點。巴洛克時期的首飾主要特點:一是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換句話說,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視建筑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聯想;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有主導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
6.洛可可時期的首飾
“洛可可”一詞源自法國詞匯“Rocaille”,意為巖石或貝殼飾物,后來該詞指以巖石和蚌殼裝飾為特色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源自1715年法國路易十四過世之后,所產生的一種藝術上的反叛。它的特點是具有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縟的裝飾性,多以C形、S形和漩渦形的曲線和艷麗浮華的色彩作裝飾構成。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相比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一改巴洛克的奢華之風,更趨向一種精制而幽雅的風格。
7.新藝術運動時期的首飾
新藝術主義是19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藝術活動,它的宗旨是復興手工藝術,創造獨具個性的實用藝術品,否定工業革命流水線生產出的缺乏個性的產品。新藝術運動時期的珠寶首飾在造型上充滿了對自然的向往,首飾上出現了大量的樹葉、扭動的海洋生物、自然卷曲的女性造型、糾纏著的昆蟲和爬行動物圖案,線條以曲線為主。崇尚放蕩不羈、無拘無束、平滑流暢的線條,是這一時期珠寶首飾最大的特點(圖1-32、圖1-33)。

圖1-32 新藝術運動時期的蝴蝶胸針

圖1-33 新藝術運動時期的項墜
生活的平靜豐裕,新思潮的推動,使首飾從無意識的、不自覺的訴求演變成主動的有意識的需求。
8.裝飾藝術運動時期的首飾
受到立體派影響的裝飾運動于20世紀席卷了實用美術的各個領域,裝飾運動時期的首飾最基本的圖形是幾何形,在思想與形式上對新藝術運動思潮進行了批判:反對古典主義、自然主義,主張機械之美。在首飾設計中更多地去關注材料的表現和在整個首飾構圖中達到的效果,這些看似機械感的首飾的出現也預示著人們已經接受了大機器時代的造型形態。自由的思維以及文化與藝術的滲透,使首飾成為一種藝術的載體。對于“人”本身的關注,使首飾成為與生活本質相同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