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前言
服裝美學,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走過近四十年的歷程。
然而,什么是服裝美學?這個問題我問過太多的人,答案往往是不一樣的。這些人包括美學專家、時尚達人、媒體大咖、企業(yè)家、白領麗人、學生和普羅大眾。對于一門學術性極強的國家一級學科與大眾生活如此通俗的時尚領域交叉而孕育出的服裝美學,人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就不奇怪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杭州第一次聽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孔壽山教授講服裝美學,結課后獲孔老贈詩一首:“赤橙黃綠青藍紫,燕瘦環(huán)肥各相宜。服飾自來非小道,衣冠王國重容儀”。那時對服裝美學的理解還只是服裝文化、服裝史論以及較為簡單的服裝審美。后來,隨著眾多研究者的加入,服裝美學的知識結構呈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學設計的、學史論的、搞文化的、做時尚的等,他們從各自的角度,編寫了服裝美學教材,對于美學發(fā)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是,隨著學校學科的不斷細化,色彩、設計、史論等學科成了獨立的科目。那么,基于現(xiàn)代和未來,又要兼顧大眾的學習和閱讀的服裝美學,究竟如何架構知識體系,似乎永遠是一個動態(tài)的值得研究的新問題。
我在2000年6月出版第一版《服裝美學》教材,當時的研究為后來幾次再版奠定了相對風格化的基礎,那就是以經典美學為基本架構,在美論、美史、美感、美育及藝術論的基礎上闡釋服裝學科相關領域的應用,直到本次再版,不斷豐富其中的內容。除了圖片的更新,細節(jié)的補充優(yōu)化,還將穿衣打扮、行業(yè)應用等內容做了補充,尤其是有中原工學院吳志恩老師加入編寫的第四章、第六章和第九章,更使本版錦上添花,在此表示感謝。
今天,服裝美學的樣子,仍不失基礎美學的框架,但卻更加豐滿、更加成熟,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會有新人出來斧正,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而在今天這個時間點上,算是我對服裝基礎理論的最后貢獻吧。
再次感謝16年來這么多的院校和同學、讀者對《服裝美學》的支持和關愛。尤其是在當今“大眾創(chuàng)業(yè)、全民創(chuàng)新”的時代,在智能化社會、互聯(lián)網+、資本市場化的大趨勢中,服裝美學的學習也不可能僅僅在一個“學術孤島”上存在。如有意愿探討本學科與個人創(chuàng)業(yè)的相關問題,歡迎聯(lián)系,切磋共研。
吳衛(wèi)剛(教授)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201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