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美的種類

人類在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發現并創造了各式各樣美的形態,包括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人體美、朦朧美……甚至還有荒誕美和頹廢美等。在這些美的形態中,又有千變萬化、“步移景換”的主題情調美。這些燦若繁星般美的種類和形態,對服裝美的主題塑造和品味服裝美的“生命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廣闊無垠的自然美

1.自然總是美的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最喜歡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總是美的。”中國有許多美的自然景觀,如雄偉的泰山、險峻的華山、秀美的廬山、奇巧的雁蕩山、滾滾的黃河、浩蕩的長江、山水甲天下的漓江、濃妝淡抹的西子湖……在世界其他國家還有寬闊悠遠的伏爾加河、挺拔高聳的阿爾卑斯山、煙波浩渺的蘇必利爾湖、靜謐秀美的日內瓦湖、繁茂原始的熱帶雨林、雄偉壯麗的火山……大自然總是美的,它不僅孕育了世間的萬種生命,而且以無限的美哺育著人類,當然也為服裝設計的靈感開發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有的而不是通過人工創造的,或沒有經過人類直接加工改造過的物體的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能夠引起人類精神愉悅或靜養的一種屬性。在美學中,與社會美并列同屬于生活美。自然美是人類最早的表現形態,在人類產生之前,無所謂自然美,自然美是對人類而言的。人在自然中誕生,也在自然中成長,人本身也屬于自然的一個部分(圖2-6)。人無法離開自然,人從自然中獲取衣食住用,自然無私地給予人類所需要的物質利益,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精神上的樂趣。自從有了人類之后,自然就與人類發生著密切的關系,在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中,在與自然的交流與對話中,逐漸產生了對自然的審美藝術和審美活動。例如,人類發現了樹葉、鮮花、獸皮、獸骨、獸齒、貝殼等自然物的美,并用來裝飾自己的軀體,從而產生了服裝的萌芽。人類利用自然物來對自身進行裝飾美化,這一創造又同時是一種雕飾美。早期古希臘人在對美的探索過程中所得出的一些美的規律,如對稱、比例、和諧、多樣統一等,也大都是從自然中得到啟迪,在自然中不斷發現的。


圖2-6 維納斯的誕生

2.自然的人化

莊子在他的《逍遙游》中,對鯤鵬和大海的自然美作了非常動人的描述,他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美學思想,表現了他對自然美的深刻認識,對后世的影響非常久遠。馬克思曾提出過“自然人化”的觀點,他認為,自然作用于人,人以自己的“本質力量”來對自然進行評價,這說明自然美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

自然美通過自然物的外在形象體現出來。大自然的物質屬性(包括形式要素,如山的高度、河流的寬窄等)是構成自然美的物質基礎,有了這些物質基礎,并在人的社會歷史活動中,在與人類發生聯系的過程中,才有了滿足人們審美要求的客觀意義,這就是自然美的社會屬性。人們可以從自然景觀中看到與人類自身活動的種種聯系,甚至看到自己的生活形象。辛棄疾有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此”。

自然美會對欣賞者的人格形成發揮作用。大自然中的景觀被攝入人的視野,就會產生種種情趣和意境,從而陶冶人類的情感。海闊天高可激發豪情壯志,山清水秀能誘導品高性潔,花前月下則使人情意纏綿。

3.自然美的外在形式

在自然界中,凡是美的事物,一般都有突出鮮明的外在形式。通過形式要素的點、線、面、形、色、質、聲、光、動等,并經過特定的美的組合,如明暗、濃淡、均衡、對稱、光影、秩序、賓主、虛實、節奏、旋律等,這種要素及組合,體現了大自然的一種完美與和諧,表達著在豐富多變的世界中,又有著高度的統一,體現著最高層次的形式美法則。欣賞自然美,經常會發生移情和聯想作用,欣賞者會由自然美的某些形態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所以,從事藝術創造的人們,包括時裝模特和時裝設計師等,需要不斷到大自然中汲取靈感,汲取設計創作所需要的營養。

二、豐富多彩的生活美

1.美是生活

19世紀,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給美下的定義是:“美是生活”。他認為:“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地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生活美又稱為現實美,它是社會美和自然美的總稱,是與藝術美相對的概念。自然美是大自然形態的屬性,是美的第一個層次。生活美是人類和人類創造的社會關系的屬性,是美的第二個層次。藝術美是藝術家對自然和社會生活再現的藝術品的屬性,是美的第三個層次。

從范圍上看,生活美比自然美和藝術美更為廣泛,甚至包括了人的形體美、服飾美、心靈美、勞動美及一切社會實踐中的美。藝術創作活動是為再現生活美,是生活美的反映,所以,藝術美被列為第三個層次。生活美既是客觀的,是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它又是社會的,必須對人類的大多數有意義。生活美的領域又是廣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美的,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生活美的理解也千差萬別。

2.服裝美與生活

在創造服飾美時,服裝設計師需要把握人們對生活美的理解和需求。只有深入社會生活,了解產品定位對象對生活美的具體追求,才能實現塑造生活美的神圣職責。服裝的藝術美來源于生活美,但又高于生活,先于生活,作為生活潮流的潮頭,服務于生活美,也塑造新的生活美。服裝舞臺上的模特臺步和夸張的服裝造型,雖然經過藝術的加工,但它仍是源于生活,否則就不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聯想,產生占有欲,促成購買,最后完成作品本身的使命。

特定的環境是產生生活美的條件。人們在創造生活美的同時,也創造著環境美。廣義的環境美,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體上的自然環境美和社會環境美。狹義的環境美是指個人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及生活環境等具體環境的美。對于服裝設計而言,環境是設計的重要依據,環境包括小到個人的工作環境、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大到國家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等。廣義的環境美的創造主要指根據經濟、實用、美觀的原則創造的美的物質產品,如環境綠化、生態保護、名勝古跡、合理的城建布局等。對于個人、家庭或一個小集體而言,環境美的創造除了遵循以上原則,還要講究清潔衛生,利用藝術作品美化環境,使工作和生活在美的氛圍中進行,使人感到舒適、和諧與精神愉悅。各個層次的環境,都將對服裝設計與創作產生影響。

從服裝工效學的角度來看,服裝與裝飾是人本體最直接的一種環境。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并與人體共同擔負著傳達社會角色的目的。從心理學角度講,服裝的色彩、款式和質地影響人的心情,表達人的性格,給人帶來自信和美感,使人更好地扮演社會角色。從生理學方面講,服裝與人體之間形成一種微氣候環境,直接影響人體的舒適性。服飾就是人體的微環境。

3.創造美的生活

服裝設計永遠都是一種創造,生活美本身也在于創造,在于不停地開拓與探索。當今的許多時裝設計大師,如皮爾·卡丹、圣·洛朗等,他們從小投身服裝事業,為生活之美,貢獻了全部身心,造就了世界級名牌服裝。他們為人類的生活美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自己的生活也是美的。他們的生活熠熠生輝,也給世界人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

4.高于生活的藝術美

藝術美是藝術作品具備的審美屬性,是人類審美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家對生活的審美感情和審美理想。藝術美的構成是對社會生活的集中概括,是對現實世界的再現,它又凝結了藝術家對現實的情感、評價和審美理想,是主觀與客觀、表現與再現的有機統一。在優秀的作品形象中,藝術美表達了生活與藝術的結合。藝術美是對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藝術美是把生活現象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取舍、夸張等一系列手法使之典型化的過程,藝術美使現實生活更為典型,更為理想,更為強烈,更為普遍。

德國美學大師黑格爾主張“藝術美高于自然美”。他的意思是說,藝術永遠都要高于生活,生活永遠趕不上藝術。藝術與生活相比,藝術是通過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理解、研究、分析和提煉的創造性勞動,保留了生活中的豐富性和真實性,也去掉了生活中的雜蕪性和表面性;藝術澄清了生活中的主次,擺平了膚淺、渺小與精深、博大的關系,使欣賞者認清上升與衰落、流行與過時等的本質特征;藝術讓生活的面目更真實、更明晰、更集中、也更強烈地呈現在欣賞者的面前。

服裝作為生活美學的范疇,其藝術設計應當是上述兩種觀點的完美結合,盡管這種結合是十分困難的。同時,時裝評論家們也應該注意到服裝美的時空性。從宏觀上講,古代歐洲的服飾美,未必符合今日中國的審美標準,法國大師在T型臺上獲得大獎的作品,未必是中國服裝市場的最佳選擇。從微觀上看,表演臺上的服飾美與生活中的穿著美有著不同的概念。從事市場型服裝設計的設計師們,大可不必在舞臺作品面前自慚形穢。既不斷地追求生活,又不斷地追求藝術道路,才是服裝設計師的完美選擇。

三、朦朧含蓄美

1.朦朧美

朦朧,原指月光不明的樣子,延伸為“不清楚、模糊”的意思。朦朧美是藝術美的一種特殊形態。它的基本特征是,通過某種朦朧、模糊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現藝術內容,使具有一定審美經驗的欣賞者,能夠通過進一步的創造性想象,從欣賞中獲得審美體驗和享受。

朦朧美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藝術作品中。在自然界中,霧里看花、云霧蒸騰、撲朔迷離的湖光山色等,都能體現出朦朧美。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中第一句就用了兩個“籠”字,把煙、水、月、沙四種景色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匯成了一幅淡雅的秦淮夜色圖。它柔和幽靜,又隱含著微微的浮動,筆墨輕淡,迷蒙冷寂,為欣賞者創造了一種撲朔迷離、誘發想象的審美天地,仿佛進入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忽逢桃花林”的境界。

2.模糊美

“模糊”一詞被廣泛使用,似乎也成了學術界的一種時尚,如模糊美學、模糊數學等。在美學中,有關美和丑、審美評價、藝術欣賞和創造的研究中也存在著模糊性。人們說“這套衣服太美了”“這種搭配恰到好處”“這幅作品令人陶醉”“女孩兒很漂亮”“小伙長得高大”等。還有很多關于服裝主題情調的描繪性詞匯,如高雅、樸實、華貴等,都很難確定一個標準的界限,很難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斷”。所以,對模糊美學的研究,不能只用傳統對待有精確界限事物的理論和方法,而應該尋找一種叫作模糊理論的方法。美本身就存在著“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部分。

藝術作品的“模糊”是指作品意境的模糊之美和表現形式的模糊之美。意境的模糊美,是指作品內涵的多意性、不確定性,具有讓欣賞者參與聯想,并進行再創造的余地。形式上的模糊美,是指在造型形式上運用模糊語言和模糊技法,使作品表面看上去朦朧、隱約、含糊,與欣賞者拉開更大的感覺距離。如圖2-7日本攝影作品《少女》就是運用模糊技法的力作。作者利用粗糙玻璃的隔光與反光,使拍攝的少女形象不那么清晰,線條不那么實在,質感不那么細膩,畫面上少女的靚姿隱約可見,呈現出一種神情之美、輪廓之美,創造了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效果。圖2-8所示為朦朧美在服裝中的表現。

3.含蓄美

含蓄美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有含而不露、蓄而無窮之意。不赤裸、不淺露,看得到,卻難得全貌,又讓人想得到全貌。既非暴露無遺而了然,亦非淺現一斑而止目,而是透過“一鱗半爪”,使人宛然可見全龍,窺一斑而欲知全豹,令人玩味撲朔,意境無窮。


圖2-7 日本攝影作品《少女》


圖2-8 朦朧美在服裝中的表現

藝術中的朦朧美、模糊美、含蓄美是與逼真美、清晰美、實在美相對立的美感形態,它不僅要求藝術作品的內容含蓄而不直露,而且要求表現的形式比較模糊,使得作品表面上看去朦朧、離奇。它能誘發欣賞者的好奇心,使欣賞者在過去積累的審美經驗基礎上,通過積極的想象去理解、補充、“完形”朦朧形式中的內容和細節,給欣賞者造成一種創造美的興趣。朦朧的自然景色與藝術作品,在形式上都具有虛實相生、誘發想象的特征。

總結

1.美的本質與定義。

2.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辯證關系。

3.美的種類及多樣性。

思考題

1.如何理解美的定義?

2.試述人們探索美的途徑有哪些?

3.簡要評析什么是“美的功利性”?

4.結合服裝設計示例,分析什么是真善美及辯證關系?

5.分析凡·高的名畫與服裝設計的關系。

美學基礎理論——

美感與心理

課題名稱:美感與心理

課題內容:1.美感與快感

2.美感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3.美感的心理構成

課題時間:2課時

教學目的:認識本章在服裝美學體系中的地位,了解美感和快感的內容及其關系,掌握審美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及其關系,熟練掌握感覺、聯想的心理基本規律,為提高審美能力、從事服裝藝術創造奠定基礎。

教學要求:1.教學方式——課堂講解與示例分析相結合。

2.問題互動——組織課堂,用服裝圖片示例,分析美感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3.課堂練習——可組織同學彼此討論對方的著裝。

教學準備:準備時裝圖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东县| 资兴市| 漳浦县| 界首市| 克什克腾旗| 建宁县| 沧州市| 南召县| 泸州市| 许昌市| 两当县| 鹤庆县| 安平县| 新余市| 沙坪坝区| 黑龙江省| 万州区| 安西县| 黄冈市| 义马市| 柘荣县| 柘荣县| 翁牛特旗| 呈贡县| 来宾市| 准格尔旗| 景宁| 拉孜县| 楚雄市| 冷水江市| 罗山县| 尚义县| 油尖旺区| 丰顺县| 吕梁市| 苍溪县| 长丰县| 镇沅| 六安市| 武隆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