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制作工藝·基礎篇(第3版)
- 朱秀麗
- 3814字
- 2020-08-05 14:32:11
第一章 縫紉基礎
第一節 常用手針工藝
手針工藝是制作服裝的一項傳統工藝,隨著服裝機械的發展以及制作工藝的不斷改革,手針工藝不斷地被取代。但從目前縫制服裝的狀況看,很多工藝過程仍依賴于手針工藝來完成,尤其是毛料服裝。另外,一些服裝的裝飾也離不開手針工藝,手針工藝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藝,它主要是使布、線、針及其他材料和工具通過操作者的手工進行的工作。
一、工具
常用手針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手縫針 最簡單的縫紉工具。針號隨衣料的厚薄、質地及用線的粗細而決定,見表1-1。
表1-1 手針號碼與縫線粗細的關系

2.頂針 又名針箍,用于保護手指在縫紉中免受刺傷。有帽式與箍式之分。
3.剪刀 有裁剪刀、縫紉小剪刀等。
二、針法種類與縫制技法
手工縫紉有靈活方便的特點,是服裝加工中的一項基本功,特別在縫制毛呢或絲綢服裝的裝飾點綴時,手針工藝更是不可缺少的輔助工藝。
手縫針法種類較多,按縫制方法可分為平針、回針、斜針等;按線跡形態可分為三角針、旋針、竹節針、十字針等。以下介紹幾種常用針法,從其運用范圍、縫制技法等方面分別加以闡述。
1.短縫針 將手針由右向左,間隔一定距離構成針跡,一般連續運針三四針后拔出。常用于手工縫紉、假縫試穿、裝飾點綴、歸攏袖山弧線、抽碎褶等。圖1-1為運針方法,圖1-2為歸攏袖山弧線,圖1-3為抽碎褶。在歸攏袖山弧線與抽碎褶時,針距要細密,作針尖運動。
2.長短縫針 也稱繃縫。面料上面呈長針跡,面料下面呈短針跡,一般用于敷襯、打線丁等。圖1-4為運針方法,圖1-5為打線丁。
線丁在服裝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是縫份、尺寸、結合部位的標志。各種毛料服裝在制作之前,首先要進行這道工序,服裝完成之后,線丁作用即消失。不能采用劃粉作標記的衣片,也用打線丁的方法。這些面料除毛料外,還有各種混紡面料、絲織品等。
打線丁的線采用全棉雙線,在直線部位,針距可大一些;在曲線部位,針距可短一些。
3.回針 也稱倒鉤針,有全回針和半回針之分。用于服裝某些部位的縫紉加固,如領口、袖窿、褲襠等弧線部位。圖1-6為全回針,其針法是一邊將針倒回到原針眼位置,一邊縫下去,如果是密集的全回針,則外觀與縫紉機平縫線跡相似。圖1-7為半回針,其針法是一邊將針倒回到原針眼位置的二分之一處,一邊縫下去,多用于兩塊布料的固定。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4.斜針 也稱扎針,線跡為斜形,針法可進可退。主要用于邊緣部位的固定,見圖1-8。
5.納針 線跡為八字形,故也稱八字針。上、下面料縫后形成彎曲狀,底針針跡不能過分顯現。多用于西服領中的駁領,見圖1-9。
6.拱針 也稱暗針。在服裝縫制過程中,采用拱針的部位不多,一般在不壓明線的毛呢服裝前門襟止口部位采用,使衣身、掛面、襯料三者都能固定。它要求表面不露出明顯針跡,采取倒回針的針法。圖1-10為掛面與衣片固定的圖示,圖1-11為绱拉鏈的圖示,圖1-12為固定駁口線的圖示。

圖1-8

圖1-9

圖1-10

圖1-11

圖1-12
7.繰針 有明繰針、暗繰針與三角繰針三種。繰針一般用于服裝的底邊、袖口和褲口的貼邊等邊緣的處理。宜選用與衣料同色線,以便隱藏線跡。繰針在服裝反面操作,線跡宜松弛。
(1)明繰針:由右向左,由內向外繰,每針間距0.2cm,針跡為斜扁形,見圖1-13。
(2)暗繰針:由右向左,由內向外直繰,縫線隱藏于貼邊的夾層中間,每針間距0.3cm,見圖1-14。

圖1-13

圖1-14
(3)三角繰針:由右向左,每針間距0.5cm,注意在衣片上只挑起1~2根紗線,見圖1-15。
8.三角針 也稱花繃針。針法為內外交叉、自左向右倒退,將布料依次用平針繃牢,要求正面不露出針跡,縫線不宜過緊。圖1-16為運針方法;圖1-17為普通三角針,主要用于全襯里的西服擺邊、袖口的縫份固定;圖1-18為直立三角針,比普通三角針的針距

圖1-15

圖1-16

圖1-17

圖1-18
間隔窄,縱向稍長,主要用于褲腳口的縫份處理。圖1-19為簡單三角針,與上述三角針的縫向相反,從右向左交互地縫,主要用于將防伸縮的襯條固定在面料上。
9.直卷縫 手縫線與車縫線同色,稍比車縫線粗,針距與裁剪線呈直角,針跡較密,如圖1-20。
10.斜卷縫 多用于駁領的翻駁線處,使外翻的余量、襯和掛面很好地穩定下來。針與翻駁線成直角,斜卷著縫下去,見圖1-21。
11.套結針 套結的作用是加固服裝開口的封口處,如袋口兩端、拉鏈終端等通常易受較大拉力的部位,針法與鎖扣眼針法相同。其針法分為兩種,鎖縫法和交叉運針法。
(1)鎖縫法:見圖1-22。操作時先在封口處用雙線來回襯線,然后在襯線上用鎖眼的方法鎖縫。針距要求整齊,且縫線必須縫住襯線下面的布料。

圖1-19

圖1-20

圖1-21

圖1-22
(2)交叉運針法:見圖1-23。先在打套結的位置手針縫三針,見圖1-23①。然后交叉運針,上針呈8字,包卷三根套結芯線,見圖1-23②。圖1-23③為套結完成。

圖1-23
12.拉線襻 常用于腰帶襻、裙和大衣的面料與里料的固定。常用的方法有兩種(1)手編法:操作方法分套、鉤、拉、放、收五個步驟,見圖1-24。

圖1-24
(2)鎖縫法:操作時先用縫線來回縫出2~4條襯線,然后按照鎖扣眼的方法進行鎖縫,見圖1-25。

圖1-25
13.鎖扣眼 紐孔在外觀上分平頭和圓頭兩種。功能上有實用與裝飾之分,加工方法上有手工鎖縫和機器鎖縫之分。手工鎖眼時,一般使用棉、滌棉或絲線,線的長度大約是扣眼的30倍。根據面料的厚薄,可用單股縫線或雙股縫線合并鎖縫。
在鎖縫扣眼之前,要先對鎖縫線進行處理,為防止鎖縫線打扭,可用熨斗熨燙一次,若在鎖縫線上打一些蠟,再用紙張夾住擦去多余的蠟,則鎖縫線會更牢固一些,見圖1-26。鎖縫線應與面料的顏色匹配或略深一些。

圖1-26
(1)橫向平頭扣眼:常用于襯衫、兩用衫、童裝中。其特點是靠近前門襟止口處的一側鎖縫成放射狀,另一側鎖縫成方形。具體操作步驟見圖1-27中①~⑨。
①確定扣眼大小,一般寬0.4cm,長是紐扣直徑加上紐扣厚度(0.3cm),然后機縫。容易毛邊的面料,在扣眼中也要來回車縫幾道線,以防止脫紗。
②在扣眼中央剪口。
③在扣眼周圍縫上一圈襯線,然后按圖示,一邊打線結,一邊鎖縫下去。
④一側鎖完眼后,在轉角處鎖成放射狀,然后繼續鎖縫。
⑤按圖示鎖到最后,將針插入最初鎖眼的那個線圈中。
⑥將線橫向縫兩針。
⑦再縱向縫兩針。
⑧在里側來回兩次穿過鎖眼線,不用打線結,直接將線剪斷。
⑨鎖眼完畢,不要忘記將最初的線結剪掉。
(2)縱向扣眼:常用于襯衫類服裝中,其特點是扣眼兩端鎖縫成方形。具體操作步驟見圖1-28中①~⑤。
①做襯線。
②③④⑤一側鎖眼完畢,轉角處縱橫方向各縫兩針,繼續鎖縫另一側,另一端轉角處也在縱橫方向各縫兩針。

圖1-27
(3)圓頭扣眼:常用于毛料及較厚化纖面料的套裝、西服、大衣等服裝中。其特點是在扣眼的前端用打孔器開出小圓孔,圓孔大小與紐腳粗細相同。具體操作步驟見圖1-29中①~④所示。
(4)圓形扣眼:常作為帶子、繩子的穿引口,具體操作步驟見圖1-30中①~④所示。
(5)假扣眼:常用于西裝的駁領、袖開衩等的裝飾,它是采用鎖縫形成的一個假扣眼。有使用橫向平頭扣眼的鎖縫法,見圖1-31①所示;也有用鎖鏈繡的方法,見圖1-31②所示。
14.釘紐扣 紐扣的種類按材料分有紙板、膠木、木質、電木、塑料、有機玻璃、金屬、骨質等;在式樣上有圓形、方形、菱形等各種形狀;在與衣服的關系上可分為有眼和無眼兩種。釘縫的紐扣有實用扣和裝飾扣兩種功能形式。實用扣要與扣眼相吻合;而裝飾扣與扣眼不發生關系,因此在釘紐扣時,線要拉緊釘牢。

圖1-28

圖1-29

圖1-30

圖1-31
(1)有線腳無墊扣的紐扣釘縫:線腳的長短應根據所釘紐扣衣片的厚薄來決定,一般要比衣片的厚度稍長,最初與最終所打的線結不要留在里側。具體操作步驟見圖1-32中①~⑦。

圖1-32
①做線結,在布料的表面縫成十字形。
②將線穿入紐扣。
③將線穿2~3次,使線腳比需要的厚度稍長。
④從上向下將線繞幾圈。
⑤打一個線套,將線拉緊。
⑥來回穿兩針,將線穿到里面。
⑦在里面做一個線結,然后將線拉至布面或線腳的間隙中,齊眼剪去多余的線。
(2)有線腳和墊扣(支力扣)的紐扣釘縫:此方法常在西服、外套、大衣中使用。由于紐扣比較大,對布料的負擔就大,釘縫紐扣時針線要穿到里面,同時將墊扣也釘縫上,墊扣不需要線腳,見圖1-33。
(3)裝飾扣的釘縫:同釘扣一樣,但不需要線腳,見圖1-34。
(4)有腳扣的釘縫:直接將縫線穿過紐腳上的扣眼與衣片固定,縫線不必放出線腳,見圖1-35。

圖1-33

圖1-34

圖1-35
(5)四孔紐扣的釘縫:四孔紐扣的穿線方法有平行、交叉、方形等幾種,見圖1-36。
15.包扣 將布料按紐扣直徑的2倍剪成圓形,用雙線在其邊沿均勻密絎縫一周,塞進紐扣或其他硬質材料后,將線均勻抽攏、固定。有時為點綴可在布面上作裝飾縫。包扣在服裝上既有實用功能,又起裝飾作用,見圖1-37。

圖1-36

圖1-37
16.釘按扣 按扣又稱撳扣、子母扣,它較紐扣、拉鏈穿脫方便,且較隱蔽。按扣有大有小,色彩豐富,用途也較廣。厚面料需用力的地方,釘大按扣。在不顯露的暗處釘按扣時,多用與面布同色的按扣,凹扣釘在下,凸扣釘在上,見圖1-38。釘按扣的具體操作步驟見圖1-39①~③。
①在釘按扣的中央,從表面先縫一針,線結處于表面。
②與鎖扣眼相同,每小孔縫3~4針。
③最初與最終的線結,放在按扣與布料之間,不要留在里面。
17.釘鉤扣 鉤扣的形狀、大小要根據使用的位置與功能進行選擇。釘縫時,鉤的一

圖1-38

圖1-39
側要縮進,環的一側要放出,鉤好后使衣片之間無間隙。
(1)絲狀鉤扣的釘法:絲狀鉤扣主要用于兩片合在一起不太吃勁的部位。上側的掛鉤稍縮進距邊緣0.2~0.3cm,下側的環與上側的鉤相反。首先穿兩根橫線,將掛鉤固定,然后與鎖眼方法相同。應注意“吞鉤吐環”的要領,見圖1-40。
(2)片狀鉤扣的釘法:多用于易受拉力的部位,如裙子、褲子的腰頭上,見圖1-41。注意扣鉤的位置,鉤扣釘上后要使整體造型美觀、自然、平整,每個小孔縫完線后,將線剪斷。

圖1-40

圖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