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縫型

縫型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對成衣的品質(zhì)(外觀和強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由于縫制時衣片的數(shù)量、配置形式及縫針穿刺形式的不同,使縫型變化較為復(fù)雜。為了逐步推行縫型的標準化,國際標準化組織于1981年3月,擬定出縫型符號的國際標準IS04916。

一、縫型國際標準圖示說明

1.用垂直于縫料的直線表示縫針穿透縫料的位置和程度 其中短線表示包覆在縫料內(nèi)部的縫線穿刺形式,長線一般表示最后完成的呈現(xiàn)在縫料表面的縫針穿刺形式。

2.縫針穿刺縫料的情況 縫針穿刺縫料有三種情況,見圖1-51。第一種是縫針穿刺所有縫料,用垂直通過所有橫線的豎線表示;第二種是縫針不穿刺所有縫料,用豎線垂直通過部分橫線表示;第三種是縫線穿刺與縫料相切,用豎線垂直通過橫線而與某部分橫線相切。

圖1-51

3.表示松緊帶和襯布的方法 用短而粗的橫線表示松緊帶,用長而粗的橫線表示襯布。

4.縫型示意圖 按機器縫合的情況給出縫型示意圖,縫合可能有一次或多次,需要在示意圖中完整繪出。常用縫型符號,見表1-4。

表1-4 常用縫型符號

二、縫型的縫制工藝

衣服是由不同的縫型連接在一起的。由于服裝款式及適用范圍的不同,在縫制時,各種縫型的連接方式和縫份的寬度也不相同。縫份的加放對于服裝成品規(guī)格起著重要作用。

1.平縫 也稱合縫。把兩層縫料的正面相對,于反面緝線的縫型,見圖1-52。這種縫型寬一般為0.8~1.2cm,在縫紉工藝中是最簡單的縫型。將縫份倒向一側(cè)的稱倒縫,縫份分開燙平的稱分開縫。平縫廣泛使用于上衣的肩縫、側(cè)縫,袖子的內(nèi)外縫,褲子的側(cè)縫、下襠縫等部位。縫制在開始和結(jié)束時要縫倒回針,以防線頭脫散,并注意上、下層布片的齊整。

2.扣壓縫 也稱克縫。先將縫料按規(guī)定的縫份扣倒燙平,再把它置于規(guī)定的位置上,緝0.1cm的明線,見圖1-53。扣壓縫常用于男褲的側(cè)縫、襯衫的過肩、貼袋等部位。

3.內(nèi)包縫 又稱反包縫。將縫料的正面相對重疊,在反面按包縫寬度做成包縫。緝線時要緝在包縫的寬度邊緣上。包縫的寬窄是以正面的縫跡寬度為依據(jù),有0.4cm、0.6cm、0.8cm、1.2cm等,見圖1-54。內(nèi)包縫的特點是正面可見一條緝縫線,而反面則是兩條底線。常用于肩縫、側(cè)縫、袖縫等部位。

圖1-52

圖1-53

圖1-54

4.外包縫 又稱正包縫。縫制方法與內(nèi)包縫相同,將縫料的反面與反面相對重疊后,按包縫寬度做成包縫,然后距包縫的邊緣緝一道0.1cm明線,包縫寬度一般有0.5cm、0.6cm、0.7cm等多種,見圖1-55。外包縫特點與內(nèi)包縫相反,正面有兩條緝縫線(一條面線,一條底線),而反面則是一條底線。常用于西褲、夾克等服裝中。

圖1-55

5.來去縫 正面不見緝線的縫型。將縫料反面相對后,距邊緣0.3~0.4cm緝明線,并將布邊毛梢修光。再將兩縫料正面相對后緝0.7cm的縫份,且使第一次緝縫的縫份不外露,見圖1-56。適用于縫制細薄面料的服裝。

6.滾包縫 只需一次縫合,并將兩片縫份的毛茬均包干凈的縫型,見圖1-57,既省工又省線,適宜于薄料服裝。

圖1-56

圖1-57

7.搭接縫 又稱騎縫。將兩片縫料拼接的縫份重疊,在中間緝一道線將其固定,可減少縫子的厚度,多在拼接襯布時使用,見圖1-58。

8.分壓縫 又稱劈壓縫。先平縫,后向兩側(cè)分開,再在分開縫的基礎(chǔ)上加壓一道明線而形成的縫型,見圖1-59。其作用一是加固,二是使縫份平整。常用于褲襠、內(nèi)袖縫等部位。

9.悶縫 將一塊縫料折燙成雙層(布邊先扣燙光),下層比上層寬0.1cm,再將包縫

圖1-58

圖1-59

料塞進雙層縫料中,一次成型,見圖1-60。常用于縫制裙、褲的腰頭或袖克夫等需一次成縫的部位。縫制時,注意邊車縫、邊用鑷子略推上層縫料,以保持上、下層松緊一致。

10.坐緝縫 先平縫,再將縫份朝一側(cè)坐倒,燙平后在坐倒的縫份上緝明線,見圖1-61。常用于夾克、休閑類襯衣等服裝的拼接縫,其主要作用一是加固,二是固定縫份,三是裝飾。

圖1-60

圖1-61

三、特殊縫型的縫制工藝

滾、嵌、鑲、宕是我國傳統(tǒng)工藝,是女裝、童裝的裝飾縫制工藝中的一種。常用于睡衣、襯褲、中式服裝、絲綢服裝以及時裝的特殊設(shè)計。

1.滾 亦稱滾邊。既是處理衣片邊緣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裝飾工藝。滾邊按寬窄形態(tài)分,有細香滾、窄滾、寬滾、單滾、雙滾等多種。按滾條所用的材料及顏色分,有本色本料滾、本色異料滾、鑲色滾等。按緝縫層數(shù)分,有兩層滾、三層滾、四層滾等。

(1)細香滾:滾邊寬度為0.2cm左右,呈圓形,與細香相似。

(2)窄滾:滾邊寬度在0.3cm以上1cm以下。

(3)寬滾:滾邊寬度在1cm及1cm以上。

(4)單滾:只有一條滾邊。

(5)雙滾:在第一條滾邊上再加滾一條滾邊。

(6)本色本料滾:使用與面料相同顏色的同樣材料形成的滾邊。

(7)本色異料滾:使用與面料相同顏色的其他材料形成的滾邊。

(8)鑲色滾:使用與面料不同顏色的同樣材料形成的滾邊。

(9)兩層滾:滾條緝上后,面料與滾條均不扣轉(zhuǎn),只緝牢面料及滾條料各一層。

(10)三層滾:為防止面料紗線脫散,在緝滾條時,先將面料扣轉(zhuǎn)后緝牢面料兩層及滾條一層。常用于細香滾及邊緣易脫散的面料。

(11)四層滾:為防止面料與滾條脫散以及使?jié)L條料外觀厚實,在緝滾條時要將面料與滾條料扣轉(zhuǎn)后緝線,緝牢面料和滾條料各兩層。常用于細香滾及邊緣易脫散的面料。

(12)夾邊滾:用夾邊工具把滾條料一次縫合后夾在面料上,正反兩面都有緝線可見,既省線又省工。

2.嵌 也稱嵌線,是處理、裝飾服裝邊緣的一種工藝。嵌線按縫裝的部位分,有外嵌、里嵌等。

(1)外嵌:縫裝在領(lǐng)、門襟、袖口等止口外面的嵌線,是應(yīng)用最普遍的一種嵌線。

(2)里嵌:指嵌在滾邊、鑲邊、壓條等里口或兩塊縫料拼縫之間的嵌線。

(3)扁嵌:指嵌線內(nèi)不襯線繩,因而呈扁形的嵌線。

(4)圓嵌:指嵌線內(nèi)襯有線繩,因而呈圓形的嵌線。

(5)本色本料嵌:用本身面料做嵌線。

(6)本色異料嵌:用與面料顏色相同的其他材料做嵌線。

(7)鑲色嵌:用與面料顏色不同的同樣材料或其他材料做嵌線,大都是按主花鑲色配嵌線,色澤諧調(diào)。

3.鑲 主要指鑲邊與鑲條。鑲邊,從表面上看,有時與滾邊無異,其主要區(qū)別是滾邊包住面料;而鑲邊則與面料對拼,或在中間鑲一條,即嵌鑲,或夾在面料的邊緣縫份上,即夾鑲。

4.宕 即宕條。指做在衣服止口里側(cè)衣身上的裝飾布條。宕條的做法有單層宕、雙層宕、無明線宕、一邊明線宕、兩邊明線宕等。式樣上有窄宕、寬宕、單宕、雙宕、寬窄宕、滾宕等多種。宕條的顏色一般為鑲色,也可以同時采用幾種顏色。

(1)單層宕:先將宕條的一邊扣光后,按造型的寬窄緝在面料上,然后駁轉(zhuǎn)。

(2)雙層宕:先將宕條雙折,燙好后按原來的寬窄緝在面料上,然后駁轉(zhuǎn)。

(3)無明線宕:第一道車縫后翻轉(zhuǎn)過來,再用手工繰,兩邊均無明線可見。

(4)一邊明線宕:第一道車縫反過來緝,駁轉(zhuǎn)宕條后采用明緝,在宕條一邊產(chǎn)生明線。一般緝明線的一邊在里側(cè)。

(5)兩邊明線宕:也稱雙線壓條宕,在宕條的兩邊均緝明線。

(6)窄宕:宕條寬度在1cm以下。

(7)寬宕:宕條寬度在1cm以上。

(8)單宕:只宕一根宕條。

(9)雙宕、三宕:平行宕兩條或三條等。

(10)寬窄宕:指兩條或多條寬窄不同的宕條做在一起,如一寬一窄宕、二寬二窄宕等。

(11)一滾一宕:在滾條里口再加一根宕條。

(12)一滾二宕:在滾條里口再加兩根宕條或多條。

(13)花邊宕條:用織帶花邊代替宕條材料,既方便又增加花色。

(14)絲條宕條:用絲條直線宕條或編排成圖案形狀。

5.緝花、緝字 緝花是絲綢服裝上常用的一種裝飾性工藝。一般有云花、人字花、方塊花、散花、如意花等圖案。緝花時,在原料下面需墊襯棉花及皮紙,亦可以用襯布代替。需緝花的領(lǐng)子、克夫可不用襯布。

(1)云花:因花型像亂云,故亦稱云頭花。按花型的大小稀密可分為密云花、中云花、稀云花、大云花等多種。常用于衣領(lǐng)、口袋、袖口等部位。

(2)如意花:常用于門襟、開衩等部位的緝線裝飾。

(3)緝字:將字畫在紙上,再將紙覆在衣料上按照字形緝線,緝線后將紙除去。常用于前胸、后背等部位的裝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建水县| 庆安县| 武夷山市| 白山市| 沙湾县| 瑞安市| 曲松县| 黄大仙区| 宁乡县| 京山县| 会东县| 蛟河市| 昭平县| 丰宁| 卢龙县| 德惠市| 大兴区| 威海市| 威远县| 康定县| 通城县| 监利县| 淮安市| 舒城县| 千阳县| 疏附县| 收藏| 大邑县| 商丘市| 太仆寺旗| 河津市| 中西区| 安化县| 启东市| 东乌珠穆沁旗| 阳信县| 乌拉特中旗| 石嘴山市| 腾冲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