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裝設計:過程.創新與實踐(第2版)
- 麥凱維
- 757字
- 2020-07-31 15:40:06
Sub-Cultures-Street 亞文化——街頭時尚
亞文化的著裝理念與穿衣規則以及與那些主流文化的差異一直以來給服裝設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風格是認可亞文化的核心標識,服飾與服裝是亞文化時尚宣揚其與眾不同的時尚精神并體現其多元特征的重要標志。
具有亞文化之稱的如披頭士、光頭仔、搖滾族、大雜燴式時尚、怒吼族以及網絡黑客一族等為設計師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他們也被命名為“自下而上”的時尚演繹者,是影響主流趨勢的重要因素。這些不斷變換著的風格影響我們的著裝行為,同時其個性化的時尚元素被媒體曝光并由此而普及與流行,他們那種自由自在并強調個人主張的穿著形式不斷制造出多元的著裝風格。
隨著消費者不斷地成熟并能夠很好地理解亞文化風格所傳遞的時尚內容,亞文化時尚將得到進一步普及與推廣。街頭時尚通常描述的是一些穿著大膽而具有創新品質的著裝,這些衣服可能來自于古董店、二手貨市場或是繁華的時尚商業街區。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期間,新生代時尚媒體對個性化時尚風格尤為青睞。這種不分階層且高度自由、強調個性主張的穿衣方式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所提倡的穿著規范與統一是大相徑庭的。
關于“自下而上”傳播方式較早時期的一個典型案例來自于1962年伊夫·圣·洛朗為迪奧所創作的一個系列之中,其靈感來自于那個時期嶄露頭角的巴黎左岸的反傳統一代的搖滾青年。
如今設計師們從亞文化街頭時尚、歷史服裝、跨界文化、實用主義者、空想主義風格等元素中汲取可用之材進行混合使用,不斷迎合并促成了當今的一種折中主義的時尚。這種很特別的格調不斷地拓展成為獨具魅力的且高高在上的時尚風格。
設計師們一直在挖掘兼具創新與影響力的街頭時尚和亞文化時尚,以至于更好地理解在這些與眾不同的著裝系列中所體現的諷刺寓意與返璞歸真,同時也能方便了解其是如何制約與影響主流時尚和另類時尚流行的。

本杰明·慕思羅(Benjamin Munslow)的插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