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特心理學
- 李瑋琦
- 9149字
- 2020-07-16 16:07:26
第二節 人格傾向性
傾向性是人格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潛在力量,決定著人對認識對象的趨向和選擇,也是決定一個人的態度、行為和積極性的、選擇性的動力系統。個性傾向性較少受生理、遺傳等先天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在后天的培養和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自我意識等,這些成分并非各自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需要是基礎,對其他成分起調節和支配作用,需要又是人格傾向性乃至整個人格積極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動下,人格才能形成和發展。動機、興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信念是最高層次,決定著一個人的總的思想傾向,是人的言行的總指揮。一個具有堅定信念的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可以表現出頑強堅毅和克服困難的意志。
一、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對生存和發展的事物需求的體驗,是人格性傾向性的基礎,它與人的行為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是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對客觀事物要求的反映。
人的需要是一個由低級的生理需求的滿足逐漸產生出社會性的需求的發展過程。需要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的要求的反映,如果離開了社會活動,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就難有本質的不同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主要的矛盾和與之相對應的需要,并形成不同階段的主導需要。
(二)需要的特點
1.相關性 需要的滿足及程度,直接影響人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需要與生存發展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
2.個體性 需要的滿足感會在個體身上體現出來,例如生理的需要、愛的需要、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都是通過個體表現出來。
3.多樣性與層次性 需要有多種分類方式,有人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運動和活動需要、與別人關系需要、文化需要等,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五層次論,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及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盡管分類各有差異,但共同點是需要都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
4.動態性 人的需要是隨著滿足對象的范圍和滿足需要的方式改變而發展的,原有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需要,物質需要得到了滿足,又會產生精神需要。
5.社會制約性 人的需要的滿足,客觀地受社會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等歷史條件的限制,不會超越時代,人們會根據社會的特點調節自己的需要。
(三)需要的種類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要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時,就要通過活動去滿足這種需要,需要就成為人的活動動力。對于人的需要的分類問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不一,有很大的分歧。本文根據不同的標準把人的需要分為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四類。
1.自然需要 自然需要是指與保護和維持個體的生命安全及種族的延續相聯系的需要。它們是人生而有之的。這些需要包括:維持機體內部平衡的需要,如飲食、運動、呼吸、睡眠、排泄等,也稱生理需要或本能需要,特點是出現具有周期性;回避傷害的需要,如對有害的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進行回避或防御;性的需要;內發性需要,如好奇、探究反應等。這些自然需要作用于維持個體生理狀況的平衡。如果個體的生理狀況達不到平衡,自然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那么個體就難以避免死亡,或者不可能延續其后代。人的生理需要不是純粹的本能驅動,無論是哪一種需要都必須以一種為社會所認可、所接受的方式來求得滿足。
2.社會需要 社會需要是社會生活的要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是人所特有的。由于人所處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制度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環境的不同,人的社會性需要也會有所不同。人的言行要受到社會生活條件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其生理需要的滿足過程自然也會帶有社會文化的印記。社會需要一般包括:對文化學習、勞動的需要;對社會交往、名譽地位、愛情、友誼的需要;對休息消遣、娛樂、享受的需要等。社會性需要的主要作用在于維持個體心理、精神上的平衡。如果人的社會性需要得不到滿足,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精神上的不愉悅。
3.物質需要 物質需要是指人對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是維持和發展人的生命的基礎。物質需要包括維持生命機體的低級的自然物質需要和高級的社會物質需要。低級的自然物質需要包括食物、保暖等方面的需要;高級的物質需要是指對高品質物質的需要。
4.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精神生活及其產品的需求。如對成就、自尊、交往、教育、審美、道德等方面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可以激勵著人們朝著進步的方向發展,使人們樂于學習知識,并使知識的傳遞和經驗的傳播成為可能。精神的需要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對于豐富人們的智慧、促進思想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精神需要往往和物質分不開,如在滿足精神需要的同時,往往需要物質基礎,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又不是完全等同的,富有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不能確保精神需要的滿足,匱乏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并非不能滿足精神需要。人們的精神需要是會不斷升級的,當某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提出更高的需要。需要不只在它沒有滿足時是活動的動力,在得到滿足后,仍然是活動的動力。需要永遠表現出積極的性質,個性的傾向性就表現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
二、動機
(一)什么是動機
動機,是推動和維持人們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動力。動機是由需要轉化而來的。
如果說需要是人的活動的基本動力的源泉,那么,動機就是推動這種活動的最直接的力量。動機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人的需要通常以興趣、意圖、愿望、信念等形式表現出來。但僅有這些意愿,人還不會立即有所行動,只有動機產生后,人的某種行為才會真正被引發。動機具有三層含義:第一是活動性,一個人由于需要產生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的出現對他的行為具有推動作用,表現為行為的發生和加強;第二是選擇性,一個人的行為被推動之后,其活動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相應的忽視其他的方面,從而表現出明顯的選擇性;第三是堅持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一個人必須將其行為維持一段時間,從而表現為堅持追求的愿望和態度。動機的產生取決于兩個條件:第一是某種需要必須成為個體的強烈愿望,迫切想要得到滿足;第二是客觀上存在著滿足某種需要的具體對象,使之有滿足的可能性。
(二)動機的功能
1.啟動功能 人們的各種各樣的活動總是由一定動機所引起,有動機才能喚起活動,動機對活動起著啟動作用,調動人活動的積極性,動機是引起活動的原動力。學生有了學習動機,才能開始學習活動,所以啟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前提。
2.定向功能 動機不僅能喚起行動,而且能使行動具有穩固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人的活動保持一定的方向并使其水平不斷上升。動機指引著人行動的方向,使行動朝預定的目標進行。
3.強化的功能 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動機可以加強行動的力量。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成功地做成了某件事情,可以增強繼續做好的信心。強化可以是來自誘因產生的刺激,也可以是有內發性的動機所產生的階段性行為結果。有一類動機,依賴現有的情境和直接的影響,在較短時間內,對活動可以起輔助的強化作用,如一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自卑感強烈,如果他常常意識到這一點,并激勵自己,就可以起到努力學習的強化作用,促使學習得到進步。
4.遷移功能 動機總是由一定的情境激發,但也可能會產生遷移,例如一個學生不喜歡繪畫,但她很喜歡服裝設計,長大想做服裝設計師。如果能促使其想做設計師的動機遷移,明白為了將來能成為設計師,繪畫是非學好不可的,就會開始努力學習繪畫。
(三)動機的種類
由于動機與人的行動的關系較為復雜,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并不只是一個動機所促使。同時,一個動機也可能由多個行動顯示出來。現根據不同的角度和標準作如下分類。
1.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根據需要的種類把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生理性動機的基礎是人的生理需要,如對食物、水、性的需要而產生的動機;社會性動機的基礎是人的社會需要,如交往、勞動、學習的動機等。
2.正確的動機與錯誤的動機 根據動機的社會意義把動機分為高尚的、正確的動機與卑劣的、錯誤的動機。符合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動機就是高尚的、正確的;反之,就是錯誤的或低下的。在有階級的社會中,有些人的活動動機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3.一般的動機與特殊的動機 根據動機影響范圍的大小,可以把動機分為一般的、概括的動機與特殊的、具體的動機。如學習是比較廣泛的動機,它對所有知識的探求都有推動作用。而鉆研物理、數學等專業學科,則是具體的動機,它只對某一方面知識的探求有推動作用。
4.直接的動機與間接的動機 根據動機的影響范圍和持續作用時間,以及動機與活動的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可以把動機分為直接的、短近的動機與間接的、長遠的動機。長遠的動機持續作用較長,具有穩定性,不受偶然因素變化的影響;短暫的動機則恰好相反。
5.主導動機和輔助動機 根據動機所起作用的主次、大小,可把動機區分為主導動機和輔助動機。在一些復雜的活動中往往存在著多種動機,各起不同的作用。所起作用較為強烈、穩定、處于支配地位的動機就叫主導動機。所起作用較弱、較不穩定、處于輔助地位的動機就是輔助動機。主導動機和輔助動機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四)動機與目的、行為、效果、效率的關系
1.動機與目的 動機和目的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動機是驅使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因,說明一個人為什么進行這種活動。而目的則是期望在行動中所要達到的結果。有時動機與目的并不一致,分為兩種情況:動機相同而目的不同,例如,高中畢業生都想考大學,但有的想學藝術,有的想學醫學,有的想學文學;目的相同而動機不同,例如,同樣是學藝術,有的想成為藝術家,有的想成為藝術教育者。
2.動機與行為 動機與行為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同一種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不同的活動也可能有相同的動機或相似的動機。例如在同一所單位中,大家工作的動機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希望得到高薪,有的為了升職,有的為了養家糊口。另外,同一種動機也可能有不同的行為。例如幾個人都想鍛煉,但有人選擇打網球,有的去跑步,有的去游泳等。
3.動機與效果 在動機與效果的關系上,情況也較復雜。一般來說,良好的動機會產生好的效果,不良的動機會產生不良的效果,即為動機和效果的統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常有動機和效果不一致的情況,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說的幫倒忙、好心辦壞事。這樣的事情從動機上講無可非議,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卻產生了不好的效果。因此,只有了解一個人的動機,才能比較準確地解釋其行為,并對行為做出比較準確地控制與預測。
4.動機與效率 動機與效率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如考試或運動員比賽,成功心切則會產生焦慮和緊張,干擾正常水平的發揮。
三、興趣
興趣在人的生活中有著重大的意義。健康而廣泛的興趣可使人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和樂趣,深入而鞏固的興趣可以成為事業成功的動力。
(一)什么是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及愛好某種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它是人的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
興趣是需要的一種表現方式,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成為人對某種事物認識和獲得的傾向性。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活動,特別是認識活動有巨大的推動力。人們的興趣往往與他們的直接或間接需要有關,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感興趣,就會產生接近這種事物的傾向,并積極參與有關活動,表現出樂此不疲的極大熱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人的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對人的認識和活動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興趣對一個人從事的活動起支持、推動和促進作用,并且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興趣在人的成長和發展中起很大的作用。首先,興趣可以激發人的求知欲。凡是感興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認識研究,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并使某種潛在的素質和能力得到發展。其次,興趣能開闊人的眼界,豐富人的生活內容,促進個性的發展。再次,興趣能促使人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勞動。高尚的興趣,促使人們進行高尚的、對社會有益的活動;低級庸俗的興趣,則對個人和社會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興趣的種類
人的興趣有多種多樣,可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類。
1.物質的興趣和精神的興趣 根據興趣的內容或傾向性的不同,可把興趣分為物質的興趣和精神的興趣。物質興趣是以人對物質需要為基礎的,表現為對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條件改善的渴望。物質興趣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作指導,很容易使人發展為畸形的物欲。精神興趣是在精神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現為對科學、文學、藝術等的興趣,可以促使人主動積極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勞動,發展創造能力。精神興趣往往能表明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個性發展的水平。不健康的精神興趣,可能把人引向墮落。
2.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根據事物的起因、事物的本身、事物的未來結果可把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的興趣就是對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興趣,如對學習、勞動本身需要而產生的興趣。間接興趣是對某種事物或活動本身沒有興趣,但對這種事物未來的結果需要而產生的興趣,如許多人鍛煉身體,是因為意識到鍛煉能使人身體健康,為了這個結果才對這種活動感興趣。間接興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直接興趣。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可以相互結合、相互轉化,對于個人的積極而有效的活動最為有利。
3.高尚的興趣和低級的興趣 根據興趣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可把興趣分為高尚的興趣和低級的興趣。高尚的興趣是指那些有利于社會、能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興趣,如對求知創新的興趣、對健康高雅的社交活動的興趣等;低級的興趣是那些庸俗的,使人腐化墮落、無益于社會健康發展的興趣。
(三)興趣的形成
興趣是基于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逐漸形成的,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個因素。
1.年齡 年齡對興趣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一項興趣發展的研究調查結果表明,一個人在進入青年時期,在對象和內容方面的興趣會發生顯著變化,不但內容豐富了,也顯現出個性特點,進行體育運動、讀書、愛好藝術等已不只是為了興趣,而是向認知和文化追求的高度發展。
2.性別 性別也是影響興趣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說,女性對具體的、個人的事物或活動較有興趣,而男性多對抽象的、社會的事物或活動較感興趣。從學科來講,男生對理科的興趣略高于女生,女生對文科的興趣略高于男生。男性對時事、政治的興趣高于女生。
3.家庭和環境 家庭以及所處的地域環境都可能對人的興趣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如許多的音樂世家、美術世家等。還有地域形成的傳統文化特色,也容易形成地域興趣的特點,如武術之鄉、越劇之鄉等。
4.能力因素 興趣也會受能力的制約。人們對自己能夠勝任的事情比較感興趣,對自己比較薄弱、難于勝任的事情往往缺乏興趣,甚至回避,這也是正常的自我防御的表現。青少年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及多方面的表現能力。而當人們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及成果時,就會充滿信心,進而對更多的事情產生興趣以及產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動機。
(四)興趣的特性
1.指向性 人總是會積極地把注意指向并集中于感興趣的事物。例如許多社會舉辦的藝術、運動項目等培訓班,報名者是結合個人興趣進行選擇的,這就是興趣指向性的表現。興趣的指向性不是偶然地、一時性地傾向于某種事物,而是經常地、主動地去觀察和思考某一事物,并渴望去研究和從中收獲。興趣的指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展的,人在某種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又產生新的需要,這就使興趣的指向也得到豐富和變化。
2.廣闊性 興趣的廣闊性是指興趣指向客觀事物范圍的大小。人與人之間興趣廣闊性的差別是非常大的。有的人興趣范圍十分廣闊,而有些人的興趣則十分狹窄。興趣的廣闊性會促進人們的求知欲,成為知識淵博的基礎。
3.興趣的穩定性 興趣的穩定性是指興趣的穩固持久程度。人與人之間的興趣穩定性差異很大,有的人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能堅持或從事許多年,無論從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能克服,這類人在事業上易取得成功;有的人的興趣則缺乏穩定性,一種興趣還沒有穩固,又被另一種興趣所代替,這類人做事沒有恒心,事業上也難以取得成績。
4.效能性 興趣的效能性是指興趣對一個人的實際活動所引起效能的大小而言。興趣在不同人身上產生后,所起的效用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的興趣很容易變成行動,有的人則很困難。凡是能使人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工作,并產生明顯效果的都是積極的、有效能的興趣。相反,興趣只停留在口頭或念頭上,只具有一時的想法,不能真正落實到行動之中,則是消極的、無效能的興趣。
(五)興趣的培養
興趣對人進行的各種活動起著推動作用,可以使人在快樂中求得學業的進步,取得成功。興趣的培養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目的性 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興趣,但在學習過程中,有些知識的學習枯燥無味,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明確學習的目的可以知道為什么學習、學習與自身的發展的關系、學習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會增強學習的動力,在間接興趣中找到快樂。
2.注重實踐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會讓人體驗到快樂和滿足,進而激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產生興趣。例如一個學生的數學成績好,在學校的數學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揚和認可,這就促使這個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進而產生更強的動力去提高學習成績。
3.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 每個人能力上的差異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形成不同程度的興趣,建立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的努力目標,在最大的可能性上獲得成功,建立起自信心,使興趣的程度更高。
四、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在個體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和選擇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成為個性傾向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什么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客觀世界關系的一種意識,它具有復雜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自我意識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完善。自我意識是人所特有的,但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需經歷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較長的發展過程,才能逐漸地成熟起來。
自我意識是個性社會化的結果,發展表現為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三個方面。
1.生理自我認識 是個人對自己軀體的認識,包括占有感、支配感、愛護感和認同感。這些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而形成的。
2.社會自我認識 是個人對自己社會屬性的意識,包括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權利義務的意識。社會自我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的擴大,學習社會經驗的途徑也越來越多。
3.心理自我認識 是個人對自己心理屬性的意識,包括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動機、需要、行為等的意識,這些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二)自我意識的形成
1.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認識自我 自我意識不是一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它是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而逐漸認識自己的。初生的嬰兒沒有自我意識,他們還沒有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周圍世界的客觀環境中分離出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是屬于自己的,而隨著成長會逐漸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對象區分開來,意識到自己是動作的主體。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他人對自己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形成對自己的認識。
2.通過自我觀察來認識自我 自我觀察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外在特性,包括自己形象、氣質、自己的富有程度等;另一種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觀察,此時個體被分解為主體的觀察者和客體的被觀察者。實際上是對過去的自己進行回憶和整理,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情緒體驗,這種對自己的內省是在少年期開始產生的。
3.通過分析自己的活動結果來認識自我 通過對自己的活動結果進行分析和正確的評價,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觀念。活動的結果影響他人和集體的評價,從而影響一個人在周圍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
(三)自我意識的特點
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過渡期,這一個時期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有著如下特點。這些特點與青年人的態度、行為選擇也有密切的聯系。
1.關注“自我形象”和內心世界 青年人會更加注重“自我形象”以及自我體驗,喜歡修飾外表,關注自我內心世界的變化,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看得十分重要,常常發生在反省中觀察、體會、評價自己的內心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關注程度會逐漸增強。
2.自我評價的獨立性獲得了發展 青年人開始擺脫對家庭的依賴,在評價標準上向同齡團體的評價標準取向過渡,并逐漸克服同齡團體的強烈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自我評價,表現出真正的個體獨立意向,形成個體特有而明顯的自我評價。
3.自我調節能力明顯增強 自我調節可分為被動的自我調節和主動的自我調節。前者是指由外在控制力作用引起的自我調控。后者是指由主體自設目標、自定要求的主動的自我調控。青年人自我意識水平不斷成熟、提高后,自我調節水平和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
(四)自我意識的培養
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能正視自己的優缺點。為此,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培養自我接納能力 自我接納是指能正視自己的現狀并接受自己。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發展離不開別人的評價和態度。一個人若經常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鼓勵,就會充滿自信;反之,則會喪失信心,悲觀失望。但作為一名青年人,要有自我評價、自我接納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一個人要能相信自身有可貴可取之處,才能自尊自愛,不斷努力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2.參與社會生活,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自我認識能力指的是既知道自己長處,也知道自己不足的能力。知道自己的長處,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自信心,使之有勇氣去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知道自己的不足,可以有意識地加以克服或揚長避短,使劣勢變為優勢。因此,認識自己會有助于一個人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學習、工作、社交等活動為檢驗自我意識的正確與否提供了條件,在社會活動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對自己各方面的情況作冷靜、認真地分析和評價,檢驗以前對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確,有沒有過高或過低地評估自己。俗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只有認識到這些,才能取長補短,發揮優勢,獲取成功,建立自信。良好的自我意識只有通過參與社會生活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