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模特心理學
  • 李瑋琦
  • 6254字
  • 2020-07-16 16:07:25

第二節 情緒、情感過程

一、什么是情緒和情感

情緒、情感是人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的。它產生于認識和活動的過程中,并影響著認識和活動的進行。但它不同于認識過程,它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另一種反映形式,即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映。情緒是動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即使是人的最簡單的情緒,也與動物的情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人的生理需要受制約于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條件。由于人類生活在社會中,因此,人的情緒活動具有社會的性質。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會性的需要、人的意識緊密地聯系著的,它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

(一)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情緒、情感反映客觀現實,但不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了對該事物的態度。這是因為情緒和情感總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離開了具體的客觀事物,人不可能產生情緒和情感,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就是這個道理??陀^現實是情緒、情感產生的源泉,人的情緒、情感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但是,這種反映并非反映事物的本身,而是反映主體對事物的態度。例如,看到一位陌生人談吐文雅、行為端莊、有良好的修養,會產生好感。這種好感的產生盡管來自陌生人,但好感所反映的卻是對該陌生人的表現態度,是對該表現的一種體驗或感受。

(二)情緒、情感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產生情緒、情感的直接原因。換言之,沒有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便不能產生任何的情緒和情感。同一事物,由于它在不同的條件、不同的時間出現,人們對其的認識、判斷與評價也會不同,從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的體驗。

(三)情緒、情感的性質

情緒、情感是以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為媒介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產生了不同的態度,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和情感。決定人們態度的是該事物是否符合主體的需要,如果該事物符合并滿足主體的需要,就會對該事物持肯定的態度,產生滿意、愉快、高興的情緒、情感體驗;反之,如果該事物不符合、不能滿足主體的需要,便會對該事物持否定的態度,產生不滿、憤怒、痛苦、仇視等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態度取決于該事物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需要就成為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體驗的媒介,從而也決定了人的情緒、情感的性質。

二、情緒、情感的基本形式

人的情緒和情感多種多樣,根據近代研究,通常將其分為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四種基本形式。

(一)快樂

快樂是指盼望的目標達到或需要得到滿足之后,解除緊張時的情緒體驗??鞓返某潭热Q于愿望的滿足程度。一般說來,可以分為滿意、愉快、歡樂、狂喜等。引起快樂情緒的原因很多,如親朋好友的聚會、美好理想的實現等都可以引起快樂的情緒。如果愿望或理想的實現具有意外性或突然性,則更會加強快樂的程度。

(二)悲哀

悲哀是與所熱愛的對象的失去和所盼望的東西的幻滅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引起悲哀的原因比較多,悲哀的程度取決于失去對象的價值。此外,主體的意識傾向和個性特征對人的悲哀程度也有重要的影響。根據悲哀的程度不同,可分為遺憾、失望、難過、悲傷、極度悲痛等不同的等級。悲哀有時伴隨哭泣,使緊張釋放,緩解心理壓力。在比較強烈的悲哀中,常常伴發失眠、焦慮、冷漠等心理反應。

(三)憤怒

憤怒是由于外界干擾使愿望實現受到壓抑,目的實現受到阻礙,從而逐漸積累緊張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引起憤怒的原因很多,惡意的傷害、不公平的對待等都能引起憤怒的情緒。憤怒的產生取決于人對達到目的的障礙的意識程度,只有個體清楚地意識到某種障礙時,憤怒才會產生。憤怒的程度取決于干擾的程度、次數及挫折的大小。根據憤怒的程度,可把憤怒分為不滿意、生氣、慍怒、激憤、狂怒等。

(四)恐懼

恐懼是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苦于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引起恐懼的原因很多,如黑暗、巨響、意外事故等??謶值某潭热Q于有機體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

人的認識活動受情緒和情感的影響。積極的情緒、情感推動人們去克服困難、達到目的;消極的情緒、情感,阻礙人們的活動,銷蝕人們的活力,甚至引起錯誤的行為。在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四種基本情緒中,快樂屬于肯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它對有機體具有增力作用。而悲哀、憤怒、恐懼通常情況下屬于消極的情緒體驗,對人的學習、工作、健康具有消極的作用,因而應當把它們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上。但在一定條件下,悲哀、憤怒、恐懼也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戰士的憤怒有利于他們在戰場上勇敢戰斗;對可怕后果的恐懼有利于個體提高責任感與警惕性;悲哀可以使人“化悲痛為力量”,從而擺脫困境。

三、情緒與情感的種類

(一)情緒的種類

人除了基本情緒以外,還有許多復合情緒。例如自我產生的驕傲感與謙遜感、與他人相聯系產生的愛與恨、對情境事件的求知和好奇心等,都是兩種以上基本情緒的混合。焦慮和憂郁等可能帶有異常性質的情緒,也是幾種基本情緒的合并或模式。依據情緒發生的強度、持續時間的長短及外部表現的情況,可以把情緒狀態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種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都感染上某種色彩的、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可以形成人的心理狀態的一般背景。

(1)心境的特點:首先,其特點是和緩而微弱,有時人們甚至覺察不出它的發生;其次,持續時間較長,少則幾天,長則數月;最后,心境是一種非定向性的彌散性的情緒體驗,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種淡泊性的背景,使人的心理活動、行為舉止都蒙上一層相應的色彩。心境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心境,使人振奮愉快,能推動人的工作與學習,激發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消極的心境則使人頹喪悲觀,妨礙人的工作和學習,抑制人的積極性的發揮。如心情愉快時,干什么都有精神;悲觀失望時,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2)心境產生的原因:心境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個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諸如事業的成敗、工作的逆順、人際關系的親疏、健康狀況的優劣,甚至自然界的事物,如時令氣候、環境景物等都可以成為某種心境形成的原因。除了由當時的情境而產生的暫時心境外,人還能形成各自獨特的穩定心境,這種穩定的心境是依人的生活經驗中占主導地位的情緒體驗的性質為轉移的。人應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的心境,消除消極心境的不良影響,培養堅強的意志,增強抗御外界不良刺激和干擾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有意識地掌握自己的心境,做心境的主人。

2.激情 激情是一種短暫的、強烈的、爆發式的情緒狀態,通常由突然發生的對人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引起。激情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激情具有激動性和沖動性;第二,激情維持的時間比較短;第三,激情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第四,激情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引起激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發事件、過度的抑郁和興奮,都可能導致激情的產生。激情如果伴隨著冷靜的頭腦和堅強的意志,它可以成為動員人的所有潛能積極投入行動的巨大動力。反之,激情如果是不符合社會要求的、對機體有害的,就會起到負面作用,青少年犯罪中常見的就是激情犯罪。可見,激情的意義是由它的社會價值決定的。

3.應激 應激又稱應激狀態,是在人的生命或精神處于威脅情境下,采取必要決定行動時或和無力應付受威脅的處境時產生的情緒狀態。在應激狀態下,人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目瞪口呆,手足失措,陷于一片混亂之中;另一種是急中生智,冷靜沉著,動作準確有力,及時擺脫險境。出乎意料的危險情景或面臨重大壓力的事件都是應激狀態出現的原因。

應激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一般的應激狀態能使有機體具有特殊防御排險機能,能使人精力旺盛,使思維特別清晰、活躍、精確,使人動作敏捷,推動人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及時擺脫困境。但緊張而又長期的應激會產生全身興奮,注意和知覺范圍狹小,言語不規則、不連貫,行為動作紊亂。在意外的情況下,人能不能迅速判斷情況并做出決策,有賴于人的意志力是否果斷、堅強,是否有類似情況的行為經驗。另外,思想覺悟、責任感等也是在應激狀態下,防止行為紊亂的重要因素。長時期持續的應激則可能引起精神創傷,危及身體健康。

(二)情感的種類

情感是和人的社會觀念及評價系統分不開的,人的社會性情感組成了人類所特有的高級情感。情感反映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狀況,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鮮明的社會歷史性。人類較高級的社會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人們基于個體社會經驗和文化影響在相互交往中掌握了社會上的道德標準,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社會需要,對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而產生體驗,這時人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即為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為符合這種道德規范的要求,則產生肯定的道德體驗,心安理得或尊敬感。反之,則產生否定的道德體驗,如愧疚、痛苦或蔑視。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下,道德標準是不同的,但是就全人類來講是有共同的道德標準的。例如,對社會義務的承擔,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對老弱病殘的扶助等,在任何社會都是宣傳和倡導的。

2.審美感 審美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體驗。它是人們根據美的需要,按照個人的審美標準對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審美感與道德感一樣,是受社會生活條件制約的。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下,人的審美標準及對各種事物美的體驗也是不同的。審美感雖然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但仍存有全世界共同享有的美感,例如在自然風光和藝術欣賞中產生的和諧與美的共同感受。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對認識活動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是對與真理的追求、科學的探索、智力的活動相聯系的體驗。如對知識的熱愛、真理的追求;對偏見、迷信、謬誤的憎恨;對錯失良機的惋惜;了解和認識未知事物時的好奇心和新異感;對矛盾事物的懷疑、驚訝和焦慮,問題解決后產生的強烈成就感、堅信感、喜悅和自豪;在堅持自己觀點時產生的強烈的熱情;由于違背了事實而感到不安、羞愧等,都是理智感的體現。理智感同人的認識活動中成就的獲得、需要的滿足、對真理的追求及思維任務的解決相關聯。人的認識活動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強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濃厚,人的理智感就越深厚。

道德感、審美感、理智感被稱為高級社會性情感或情操。

四、情緒與情感的區別和聯系

情緒和情感是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人們常把短暫而強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應看作是情緒,如憤怒、恐懼、狂喜等;而把穩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體驗的感情反應看作是情感,如自尊心、責任感、親人之間的愛等。實際上,強烈的情緒反應中有主觀體驗;而情感也會在情緒反應中表現出來。通常所說的感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情緒。

情緒一般比較不穩定,帶有情景的性質。當某種情景消失時,情緒立即隨之而減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斷變化著的一時的現象及狀態。情緒以表情形式表現出來,包括面部表情、言語聲調表情和身段姿態表情。面部表情是情緒表現的主要形式,面部肌肉運動向大腦提供感覺信息,引起皮層皮下的整合活動,產生情感體驗。情感與情緒相比,較為穩定,是比較本質的東西,它是人對現實事物的比較穩定的態度。

(一)情緒和情感的區別

從需要的角度看,情緒是和生物機體需要相關聯的體驗形式,如喜、怒、哀、樂等。情感是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體驗形式,如與人交往相關的友誼感、與遵守行為準則規范相關的道德感、與精神文化需要相關的美感及理智感等。在個體發展中,情緒反應出現在先,情感體驗發生在后,如新生兒只有悲傷、不滿、高興等情緒表現,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才逐漸產生形成如友愛、歸屬感、道德感等情感體驗。從表現形式看,情緒一般發生得迅速、強烈而短暫,有強烈的生理變化,有明顯的外部表現,并具有情境性、沖動性和動搖性。而情感是經過多次情感體驗概括化的結果,不受情境的影響,并能控制情緒,情感由于只與對事物的深刻性認識相聯系,因而具有穩定性。

(二)情緒和情感的聯系

情緒和情感的聯系是很緊密的。情緒和情感雖然有各自的特點,但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情緒的變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點,而情感又總是在各種不斷變化的情緒中體現。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的,反過來,情感對情緒又產生巨大的影響,它們是人感情活動過程的兩個不同側面,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難加以嚴格的區分。情緒和情感具有兩極對立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情感是情緒的本質內容。

五、情緒、情感的作用

(一)調節功能

調節功能指的是情緒和情感對認識過程或行為活動具有組織和瓦解的支配作用,能夠指引和維持行為的方向。這種作用一方面表現為情緒和情感產生時,會通過皮下中樞的活動,引起身體各方面的變化,使人能夠更好地適應所面臨的情境。另一方面表現在情緒和情感對認識活動和智慧行為所引起的調節作用,影響著個人智能活動的效率。研究表明,適度的情緒興奮性,可使身心處于活動的最佳狀態,進而推動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因此,情緒、情感支配著行為的選擇,表現出具有動機性作用。

情緒、情感的發生也會促使人們注意外界情境的變化,或機體內部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以適應新的情境。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險情,恐懼之感會使人產生“應激反應”,引起體內一系列生理機能的變化,使人更好地具有適應性功能。當人們面臨新情境不能用以往有效的方式做出適當的反應時,會產生消極情緒的困擾。如果這種情緒困擾長期不能解除,就不能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這不僅影響到活動效率,而且有損于身心健康。

(二)信號作用

情緒和情感的信號功能,首先表現為人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產生了一種意外變化的信號。人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往往是通過表情表現于外的,各種表情模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信號意義。它在人與人之間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是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影響的一種重要方式。

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特別是原有的主觀狀態不能適應這種客觀事物刺激時,人的神經、化學機制就會被激活,并發生特殊信號,促使人改變活動方式,并采取新的應付措施。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在許多場合下,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態度或觀點,可以通過表情來傳遞信息,從而達到溝通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表情包括肢體表情、言語表情和面部表情。例如,狂喜時手舞足蹈,憤怒時摩拳擦掌,說話時的語調以及伴隨的喜、怒、哀、懼的面部表情都具有信號交際的作用。通過這種信息的傳遞,個體可讓他人識別正在體驗著的情緒狀態,也可向他人傳遞自己的某種愿望、觀點和思想,從而使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具有鮮明的外露特色,更容易為他人所感知和接受。

(三)易感作用

人的情緒、情感具有感染性,表現為個體對各種信息意義性的鑒別是通過共鳴和移情作用進行的。文學、藝術無不是以情感表達藝術效果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高昂的情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興奮性和主動性。教師積極的情緒還可以增強教材內容及教師要求的可接受性,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情緒情感,可促進其與教師交流的和諧,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習效果。也就是說,只有先“動之以情”,然后“曉之以理”才會真正起作用。

(四)驅動功能

驅動功能是指情緒、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強或降低的作用。它能夠驅使個體從事某種活動,也能阻止或干擾活動的進行。例如,一個運動員在高漲的情緒下會全力以赴,克服種種困難,達到自己成績的理想目標。如果一個人情緒低落,則會停滯不前,知難而退。從這種意義上講,情緒和情感具有某種動機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浦江县| 广汉市| 大新县| 阜南县| 平果县| 兴文县| 闵行区| 黄山市| 崇明县| 泰和县| 浪卡子县| 阳东县| 嘉祥县| 肃北| 自治县| 抚州市| 鹤岗市| 延川县| 武汉市| 靖宇县| 大足县| 通辽市| 宜州市| 安龙县| 凤翔县| 本溪| 江门市| 贞丰县| 武山县| 博兴县| 保山市| 宜兰县| 绥化市| 嘉善县| 万安县| 灌云县| 黄山市| 寿阳县| 青河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