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服裝色彩的淵源與特性

一、 服裝色彩的淵源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個方面,服裝色彩淵源已久。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披獸皮,掛樹葉,以御寒護體,而佩戴鮮艷的鳥類羽毛和貝殼,則純粹是為了色彩裝飾。為取得原始的美感,人們還用不同于膚色的赭石粉及花汁直接涂抹身體,甚至用尖銳的工具刺破皮膚,嵌入朱砂、黑、青、白等顏色文身。

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后,服裝色彩的實用及審美功能更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而且始終把它作為一種區分貴賤、等級的標志。周代“禮制”中的祭服和朝服,就以青、赤、黃、白、黑五種色彩來區別表示職位和季節。縱觀中國歷代服裝色彩,黃色始終象征中央權力,是帝王家族的專用色彩,而紅色、紫色則是權貴們的服裝色彩。到了唐代,文武官員的服裝色彩更有了明確的規定,如“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紅袍,六、七品綠袍,八、九品青袍”等。

有關配色方面的記載,早見于秦漢,如“朱衣素裳,紺衣皂裳,青衣縹裳,玄衣纁裳……”又如晉人《東宮舊事》中記載的“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等。

總之,直到清代為止,封建王朝都是用官袍、朝珠、頂戴的色彩來區別官位高低的,普通百姓仍未從服裝色彩的禁錮中解脫出來。

在西方和其他國家,紫色幾乎成為皇宮貴族、貴婦的專用服裝色彩,而紅色則是圣母、圣父、圣子的宗教服裝色彩,紫紅色象征著世俗力量與宗教精神力量的結合。名門貴族各有其家徽及服裝色彩而區別于眾,一般平民則無權問鼎。到文藝復興時期及資產階級革命前夕,才逐漸擺脫了教會及封建貴族的束縛,一度出現過追求表現個性的服飾及色彩的跡象。直到 18 世紀末產業革命以后,才真正結束了貴族服裝專用豪華色彩的歷史。

一方面,隨著紡織機械的發明及紡織技術的迅速發展,批量化生產的價廉服裝面料大大豐富起來。隨后,有機化學也有了驚人的進展,制造出鮮艷美麗的阿尼林合成染料。再加上縫紉機的問世,為占人數比例最大的市民、平民的一般日常服裝,提供了實現服裝款式、色彩流行化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由于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人類文明進入了新的歷史紀元,人們不再受封建意識的束縛,沖破了有嚴格規定的服裝色彩等級觀念,追求個性解放和個性表現。講究服裝色彩的組合和流行美感,已成為社會文明和人們審美享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 服裝色彩的特殊性

服裝素有“軟雕塑”和“流動的繪畫”之美稱。服裝以各種色彩的面料為素材,運用造型美的法則與工藝技巧,將點、線、面形態綜合成美而完整的形象。然而,它畢竟不是純粹的造型藝術作品,服裝色彩與美術作品的色彩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服裝色彩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概述如下。

( 一 ) 社會象征性

服裝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強烈地反映了時代與社會風貌的特色。而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其服裝色彩的選擇,在受到社會道德、文化、風尚制約與影響的同時,也必然會體現他們各自的社會地位及精神面貌。因此,服裝不僅是個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觀其服,知其人”,服裝色彩早已成為表明身份特點的象征性標志。

( 二 ) 裝飾性

服裝色彩屬于裝飾色彩的范疇。色彩首先要以人的形象為依據,用比較抽象的手法,表達出某種裝飾情趣。因此,服裝色彩必須“因人而異”、“因款式而異”進行設計,不能單憑設計者的主觀興趣而隨意加以發揮,甚至“強加于人”。

( 三 ) 實用功能性

服裝是具有藝術性的實用品,其色彩當然也應考慮實用功能。例如,同樣是制服,民警與陸軍的服裝色彩就有著明顯的區別。為有警示的功能,交通民警應選用醒目的色彩 ;而步兵為了隱蔽自己,需用中性綠的保護性色彩 ;醫務人員的服裝之所以選定白色,是為了“顯臟”;印染工人穿用深色工作服,則是為了“耐臟”。

( 四 ) 少色性

我們可以用無數色彩去描繪一幅油畫,用許多色彩繪制一幅裝飾畫,但設計整套服裝,卻并非色彩越多越好。為了取得簡潔、流暢的整體效果,一般最多選用四五個色彩。色彩過多往往適得其反。

( 五 ) 立體性

各種色彩是通過印、染、織等工藝處理方法依附于服裝面料之上的,而服裝被穿上人體后,服裝色彩即從平面狀態轉變成立體狀態。因此,在進行服裝色彩設計時,不能僅考慮正面的裝飾效果,還必須注意兩側及背面的色彩處理,而且要兼顧到每個角度的視覺平衡,使之始終都能保持整體、協調的感覺。

( 六 ) 流動性

服裝不同于一幅靜止地掛在墻上的畫,服裝上的色彩會隨著人的活動而進入各種場所,與那里的環境色彩共同構成特有的色調和氣氛。特別是在街頭鬧市,服裝色彩的洪流最能顯示城市流行色的主色調,而使其充滿活力。

( 七 ) 環境協調性

不同類型的服裝都有其相異的穿著目的及相應的著裝環境。顯然,體育場上運動員的服裝適宜采用明快、鮮艷的色彩,這與禮儀性社交場所的莊重氣氛是不太協調的 ;同樣,晚禮服的色調,也必然與日常生活環境相區別。

( 八 ) 流行性

以流行色彩來顯示服裝的潮流,早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經濟價值觀念的體現。服裝色彩的流行性,使色彩在周而復始的流行中不斷展現其新的魅力,使人感覺到時代永不止步的發展。

( 九 ) 季節性

大自然中有許多動物的皮毛色彩,會隨著季節的轉換而呈現保護性的變化。人類的服裝雖不完全與此相同,但也存在色彩與四季氣候及自然環境變化的協調性。春夏季陽光明媚,百花齊放,人們穿著明快、鮮艷的服裝,以反射陽光,增添生機;而秋冬季氣溫較低,色彩單一,則穿著中性、深暗、暖調的服裝,以吸收陽光,調節氣氛。

( 十 ) 民族傳統性

各國和各地區的人們,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傳統不同,分別有其千差萬別的獨特色彩取向,某種顏色在某民族被認為是吉祥的服裝色彩,而對于另外一個民族,卻可能是禁忌的服裝色彩。

三、 服裝色彩的視覺過程

服裝色彩的映像,是通過人的視覺器官接受外界光線的反射,被傳遞、反映到人們大腦中的。

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人們往往把服裝作為表現自己個性和進行人際交往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整個服裝色彩的視覺過程中,人們首先得到的是著裝者服裝色彩與環境色彩協調與否的瞬間印象,然后,視線及注意點才會集中到服裝色彩的整體效果上。由于存在著一定的空間距離,服裝色彩的種種細節很容易被忽略,所謂“遠看色,近看花”,這個“色”,就是指整體服裝色彩的大效果和總傾向。隨著空間距離的縮小,人們的審美興趣將聚焦于“花”上。從廣義角度講,這種“花”,不僅是指面料花色中的花型與色彩,也包括著色彩設計的局部組合。特別是人的臉部周圍的頸、胸、肩及上半身的腰、胯等處,是顯示審美主體的視覺中心,是人們著重注視的部位,繼而才環顧到服裝的邊角部位。所以,服裝色彩的視覺印象過程有其流動的特征,即由環境及個體,由遠及近,由色及花,由中心及四周,由整體及局部等。

四、 服裝色彩的總體和諧

毋庸置疑,雜亂的色彩和雜亂的聲音一樣,也會給人煩躁的感覺。優美的樂曲產生于音符、節奏的得體安排,同樣,和諧的色調要依靠色彩的巧妙組合。

色彩作為服裝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款式的形體、線條以及面料的肌理、花型觀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必須圍繞設計主題,以配色美的原理及方法來考慮色彩的面積、位置、秩序的總體協調效果,否則,選用的色彩只能給人一種湊合、無關聯的視覺印象,當然也就無從談及趣味與情調了。

要想取得服裝色彩的整體美,主色調的控制顯然至關重要。組合配套中首先應確定主體色彩,它表現為占主導地位的大面積色彩,其他輔助色彩及點綴色彩只能服從于它。同時,色彩數量的控制也不容忽視,一般以不超過兩三種色相為宜。然后,利用不同輕重、強弱色彩的面積、比例,調整色彩的視覺平衡;運用色彩三要素的變化,加強色彩的視覺節奏;采用色彩的對比作用,突出色彩的視覺重點。

除此以外,服裝色彩與穿著對象的年齡、性別、職業、性格、膚色、體型及所處的環境、季節等客觀條件的協調,更是應該加以周密考慮的。

復習與作業:

認真閱讀本章內容,思考服裝色彩的特性與重要性。

基礎理論——

色彩的物理學原理與視覺生理

課程內容:1.色彩的物理學原理。

2.色光的三原色及物體三原色的關系。

3.色彩的三要素。

4.色彩的三種混合。

5.美、德、日三國不同表色體系。

6.色彩的視覺生理機制及生理現象。

7.服裝色彩與視覺生理。

上課時數:1課時

教學提示:闡述色彩的物理學原理和人的視覺生理,了解不同色彩混合的特點及國際表色體系。

教學要求:1.使學生了解色彩的物理學原理。

2.使學生了解國際色彩體系,特別是美國蒙賽爾色系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3.了解色彩三要素的特征。

4.了解色彩的幾種視覺生理現象及易見度。

5.了解色彩的錯視現象。

課前準備:閱讀本章內容。學好《色彩構成》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彭阳县| 六盘水市| 湘阴县| 株洲县| 老河口市| 铅山县| 克拉玛依市| 玛沁县| 沙坪坝区| 平邑县| 平乡县| 南康市| 东乡族自治县| 佛坪县| 灵石县| 南召县| 宣威市| 家居| 莲花县| 祥云县| 镇沅| 丰都县| 博湖县| 绥芬河市| 巴南区| 昭苏县| 吉木萨尔县| 南和县| 西贡区| 杨浦区| 长治市| 偏关县| 沧源| 磐石市| 霍邱县| 德安县| 新津县| 会昌县| 华安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