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貨幣的類型
貨幣從產生到今天,伴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如表1-1所示。
表1-1 貨幣的類型

1.2.1 商品貨幣
商品貨幣也稱足值貨幣,其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和作為商品的價值基本保持一致。
商品貨幣是從商品中自然分離出來的,在貨幣歷史進程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采用的是商品貨幣。商品貨幣又可分為以下兩種具體形態。
1. 實物貨幣
任何貨幣,其作為非貨幣用途的價值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時,都可稱為實物貨幣。實物貨幣是人類歷史最古老的貨幣形式。
最初作為貨幣的實物往往是不固定的,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特別是突破了地區界限時,貨幣逐漸地固定在某些商品上。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范圍內,曾有許多種商品先后充當過貨幣,如米、布、貝殼、家畜、毛皮等。
實物貨幣的出現,實現了物與物的間接交易,突破了“物—物”直接交換的局限,使商品交換方式前進了一大步。但是,一般實物貨幣有體積大、價值小、不便攜帶、難以儲存、不易分割成較小單位等缺點,有礙于商品生產和交換,所以最終為金屬貨幣取代。
2. 金屬貨幣
金屬貨幣又稱實體貨幣。從文義上講,它是實物貨幣的一個階段,即實物貨幣的高級階段;但嚴格地講,貨幣從一般實物過渡到金屬也是一種質的發展。
與實物貨幣相比,金屬貨幣具有同質性、便于攜帶、易于分割成任意大小單位、不腐爛變質、不易磨損等優點,是充當貨幣的最佳商品。
原始的金屬貨幣多為賤金屬,這和當時生產力落后、交換規模較小的情況相適應。隨著商品交換規模的不斷擴大,貨幣的使用量日益增加,賤金屬價小體大的缺陷日漸突出。相比之下,貴金屬具有價值穩定、單位重量價值量大的優越性,適用于數量較大的交易活動。所以,貴金屬最后取代了賤金屬,實質上是生產力發展,交換規模不斷擴大的客觀要求。
1.2.2 符號貨幣
符號貨幣一般是用印刷品充當,通常由銀行或政府發行。符號貨幣也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1. 代用貨幣
(1)定義
代用貨幣也叫銀行券,一般是政府或銀行發行的,代表金屬貨幣流通的紙幣。
(2)優點
與金屬貨幣相比,代用貨幣有許多優點,如便于攜帶、保管、運送,還避免了貴金屬的磨損和其他損耗,紙幣印刷成本較鑄造金屬貨幣成本低等。代用貨幣的這些優點,使之逐漸取代了金屬貨幣。
(3)典型特征
代用貨幣制度最顯著的特征是其發行必須有十足的金屬貨幣做準備,代用貨幣的發行量不能超過金屬貨幣的擁有量,并且可以隨時自由地向發行機關兌換成金屬貨幣(可簡稱為“十足準備、自由兌換”)。
(4)發展階段
代用貨幣的發行經歷了兩個階段。
① 分散發行階段是指各銀行分別發行自己的銀行券,以各自的信譽作為擔保。
② 集中發行階段。分散發行的銀行券信譽不高,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圍內流通,經濟波動造成的銀行倒閉也常常使一些銀行券無法兌現而成為廢紙。社會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客觀上要求有一種能在全國范圍內流通,受公眾普遍信賴和接受的銀行券,而能夠發行這種銀行券的機構只能由國家出面建立。于是,代用貨幣發行的第二個階段就是集中發行階段,一般由國家的中央銀行承擔發行任務。
集中發行的銀行券按準備制度的不同又分為兩個典型階段。
① 十足準備階段,即發行機構必須有十足的貴金屬作為準備,以充分滿足銀行券兌現的需要。
② 部分準備階段,即發行的銀行券只需要有部分貴金屬準備。部分準備制度反映出貴金屬產量不能滿足迅速擴大的交換規模對貨幣日益增長的需要,也為銀行券的無法兌現埋下了伏筆,并最終導致了信用貨幣制度的出現。
2. 信用貨幣
(1)定義
信用貨幣是國家強制使用的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票據。
信用貨幣是代用貨幣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也是當今世界普遍采用的貨幣形式。它與代用貨幣在形式上并無區別,它們的區別在于信用貨幣不規定含金量,也不能與貴金屬自由兌換。
(2)信用貨幣產生的原因
① 貴金屬產量有限。金銀的采掘跟不上商品生產和流通發展的貨幣需要,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就不得不通過增發代用貨幣加以解決,這樣,代用貨幣的發行量就超過了發行機構實際擁有的金屬貨幣量,十足準備制度就變成了部分準備制度,于是也就潛伏下了兌換的危機。
② 經濟危機。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人們紛紛用銀行券兌換金屬貨幣,而部分準備制度下銀行券的數量大大多于金屬貨幣的儲備量,國家難以滿足人們的兌換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紛紛宣布停止銀行券和金屬貨幣的兌換。這樣,銀行券就成了不能與金屬貨幣兌換,而是依靠國家強制力量流通使用的信用貨幣。
③ 紙幣被普遍接受。由于人們占有貨幣的目的是購買商品和勞務,所以,不管貨幣本身有沒有價值,只要它能購買人們所需的東西,便可為人們接受,這是信用貨幣制度得以推行的根本原因。
事實也證明,只要信用貨幣的發行量控制得當,它也可以保持比較穩定的購買力。但是,這也給貨幣領域帶來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貨幣數量,使之與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要保持一致,這個問題曾經使許多國家傷透了腦筋。
(3)信用貨幣的優、缺點
信用貨幣雖然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貨幣形式,但其顯著的優點是數量上完全擺脫了貴金屬的束縛,使貨幣在數量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更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信用貨幣也有明顯的缺陷,即其代表的價值量取決于其發行量,發行過多則會貶值。信用貨幣制度產生以來,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經受過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的困擾。
(4)信用貨幣的具體形式
信用貨幣的具體形式包括輔幣、主幣、活期存款和電子貨幣。
① 輔幣包括金屬輔幣和紙輔幣,作為小額或零星的支付手段。金屬輔幣用賤金屬鑄造,如我國目前流通的1分、2分、5分和1角、2角、5角的人民幣。
② 主幣一般以紙幣充當,作為人們的主要購買手段,如我國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面值的人民幣。
③ 活期存款是一種使用支票賬戶的銀行活期存款貨幣。因為擁有這種支票賬戶的人,只要支票賬戶上還有存款余額,他就可以憑銀行發給的支票本隨時簽發支票,以支付所購商品和勞務的價款。這種存款和其他交易媒介相同,而且可以請求付款,因此可以視為貨幣。事實上,目前在信用制度比較發達的國家,大多數交易都以支票完成,所以,活期存款遠比現金更重要。
④ 電子貨幣是指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不同的電子設備之間及在公開網絡(如互聯網)上執行支付的“儲值”或“預付支付機制”。電子貨幣是貨幣形態發展的新趨勢,是貨幣“符號化”向“觀念化”發展的表現,具有安全、快捷的特點,尤其在遠距離大額支付中優勢更為明顯。
電子貨幣除了具有貨幣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一些特殊屬性,主要表現為: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多元化,其發行主體既有中央銀行,又有一般金融機構甚至非金融機構,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重;電子貨幣是在銀行電子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虛擬貨幣,是由一組含有用戶密碼、金額、使用范圍等內容的數字構成的特殊信息;電子貨幣的流通需要特定的設備,如電子貨幣的傳輸需要專用網絡,保管需要存儲設備,交換需要有通信手段,保持其安全需要加密和解密用的計算機。
縱觀貨幣形態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是貨幣形態演化的根本原因。能否取得貨幣的資格,取決于能否滿足商品生產和交換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的需要,取決于社會大眾的普遍信任和接受。隨著貨幣形態的演變,人們對貨幣的本質和貨幣在經濟中所起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借以使人們能動地控制貨幣,從而實現駕馭經濟運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