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貨幣的起源
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1.1.1 什么是貨幣
按照馬克思的定義,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首先是商品,與商品世界的其他商品一樣,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但是,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貨幣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表現能力
貨幣是衡量和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普通商品以使用價值的面目出現,即可以滿足人們某個方面的需求;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面目出現,可以衡量和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
2. 交換能力
貨幣可以和其他任何商品進行交換。普通商品間的交換需要滿足多方面的條件,如相互需要、價值相當等,而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則是無條件的。
1.1.2 貨幣產生的原因
1. 商品直接交換的局限
貨幣產生之前,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這種交換必須同時滿足四個條件:
(1)價值上——相等,體現人類同樣多的勞動耗費,要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2)使用價值上——交換雙方相互需要。
(3)空間上——同一地點。
(4)時間上——同一時間。
顯然,能夠同時滿足上述四個條件的交換只能是一種偶然的巧合,物物交換根本無法滿足商品交換的要求,并日益成為阻礙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 貨幣產生的原因
從現象上看,貨幣是為克服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困難而產生的。
有了貨幣以后,一切商品都可以首先交換成貨幣,然后再用貨幣去交換需要的任何商品,貨幣成了人們行使購買權力的“選票”,交換于是變得十分順利。
從本質上看,貨幣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商品經濟的發展,首先必須建立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之上,因為有分工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次,有分工則必有交換,必須克服交換上的障礙,才談得上社會分工。貨幣的產生正是克服了交換的困難。所以,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必然要求。
1.1.3 貨幣材料的基本要求
作為一種商品,其充當貨幣還必須滿足一些特定的要求。一般地講,貨幣取材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同質性
作為貨幣材料,必須在質地上是相同的,因為同一重量的貨幣只有在質地相同時才具有相同的價值。如任意兩塊重量相同的銀元,它們在純度上必須是一致的,否則它們的價值就不相等。
天然絕對同質的東西是沒有的,但經過加工,有些東西可以做到同質或基本同質。
2. 可分性
在不改變其價值的前提下,貨幣應能夠分割成任意大小,以便滿足不同價值商品交換的需要。
3. 便于攜帶
一般來講,貨幣首先必須是固體的;其次,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單位貨幣的價值量必須適當,單位價值量過小則需使用的數量較多,攜帶不便。
4. 適于保存
貨幣要耐腐蝕、不變質,不需要特殊的保存方式。
5. 易于轉換形態
貨幣可以制作成任意形狀而不改變價值。
同時滿足以上五個條件的東西才最適合充當貨幣。到目前為止,只有金屬,特別是貴金屬中的黃金和白銀能做到,所以,長期以來人們用黃金和白銀充當貨幣。“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資本論》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