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秦紀(1)

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并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無能,所以沒能對北方游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今云南、廣西;北到陰山。

秦朝建立之后,取消分封制,在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個郡;專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和各種制度建立,法律完備和統一,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加強。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則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蔡澤智取相位

前255年,河東郡守王稽與諸侯暗中勾結被治罪,斬于鬧市,秦昭襄王上朝時長嘆一聲,應侯范雎問他為何長嘆。秦昭襄王說:“武安君已經死了,鄭安平、王稽等人又都背叛秦國,我國內沒有良將而國外敵國眾多,我因此而憂慮!”范雎聽出秦王對他頗有微詞,埋怨他用人不當,致使秦國內外交困。面臨失寵的范雎整天心事重重。

蔡澤是戰國時期一位有名的說客,他曾到各諸侯國游說,但一直未受重用。正在他躊躇滿志卻無人識才的時候,他得知了另一說客范雎的消息。于是放出風聲:“名士蔡澤,胸懷韜略,能言善辯,智慧無窮。只要一見秦王,就可以代范雎而取相國之位。”范雎聽聞風聲之后,非常氣惱,于是派人將蔡澤叫到家里,問他是否有這回事,并要求解釋。

蔡澤來見應侯范雎,行禮有幾分傲慢。應侯心里不高興,便責備他說:“聽說你想取代我任相國,我想聽聽你的想法。”蔡澤說:“哎呀!你的見識為什么這樣淺薄啊!春夏秋冬四個時令的更替,完成了使命就被代謝而去,你難道沒有看到秦國的公孫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有誰值得效法呢?”范雎駁斥說:“當然可以效法!這三位人物,道義高尚,竭盡忠心。君子能殺身成名也就了無遺憾了。”

蔡澤說:“一個人立功,難道不是為了保全名譽和性命嗎?性命和名譽都保全的,是最上等的;保住了名聲而性命不保的,是次一等的了;名聲被辱沒而性命保全的,屬下等。公孫鞅、吳起和大夫文種,他們做人臣盡了忠心而事業成功,這是可以效法的。但是像閎夭、周公,難道不也是盡忠而且圣明嗎?公孫鞅、吳起、大夫文種這三人值得效法,但比起閎夭、周公來怎么樣呢?”范雎說:“說得好。”“那么你的君主對舊臣和老朋友的誠懇寬厚,比起秦孝公、楚悼王及越王勾踐怎么樣呢?”蔡澤問。“不知道怎么樣。”應侯回答。蔡澤又問:“你的功勞才能與公孫鞅、吳起、大夫文種相比怎么樣?”范雎回答說:“比不上他們。”

蔡澤接著說:“那么你如果不退去相位,遭到的禍患恐怕將比商君等三人更厲害。俗話說:‘太陽到了正中時就要西沉,月亮圓滿之后就要虧缺。’有進有退,有伸有屈,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圣人的處世法則。現在你的仇怨已了,恩德已報,達到了愿望卻沒有應付變化的計謀,我私下認為你的情況很危險!”

范雎深為認同,連連點頭稱是。蔡澤接著說:“前車之轍,后車之鑒,識時務者為俊杰。先生何不趁聲名正盛之時歸隱山中,以終天年,而讓位于賢能之士呢?這樣先生既得薦賢之名,也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樂而不為呢?”范雎畢竟還是留戀名位,對于蔡澤所指出的道路,他很不情愿,但是為了保全自己,卻也別無選擇,只好說:“感謝先生賜教,我聽從您的忠告。”于是便請蔡澤為上客。

不久,范雎在秦王面前大力舉薦蔡澤。秦王召見蔡澤并與之交談,聽后十分高興,任他為客卿。不久,應侯范雎以病為由辭去相國官職,秦王便任蔡澤為相國。

蔡澤在秦國做了半年的相國,就有人對他惡語中傷,于是他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秦王以蔡澤家鄉綱成而賜其封號綱成君。蔡澤在秦國居住了十多年,先后奉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曾出使燕國,在他的游說下,三年后燕國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

蔡澤不費絲毫周折,沒有尺寸之功,僅憑三寸之舌,便取下了秦國的相位。蔡澤的一番話真正是唇槍舌劍,直插聽者心臟,難怪范雎要讓相位于他!

而范睢如果不急流勇退,等待自己的將只有付出生命。而且,付出生命事小,半生奮斗和一世英名也會隨之付諸東流事大。從智謀上說,急流勇退是一種回避,避開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避開那種必然會造成的令人痛心的局面。

李牧破匈奴

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經過了兼并戰之后,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邊境與胡人為鄰。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并強大起來,他們的騎兵數量很多,又很精銳,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匈奴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智勇雙全,他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御匈奴入侵。

為了有利于戰備,李牧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他深思熟慮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軍事經濟措施。他將邊防線的烽火臺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

李牧考察當地實際情況,靈活設置官署。市場租稅都充當軍費,用在士兵身上,每天都殺幾頭牛犒勞士兵。他讓軍隊練習騎射,小心準備烽火,大力運用間諜,并且訂立規定,命令士兵:“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擒拿匈奴的,斬首!”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匈奴每次吃了閉門羹后只得無功而返。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

這樣一來匈奴都以為李牧膽怯,就是趙國邊境的許多士兵也認為他們的將軍膽怯。趙王責備李牧,可李牧還是我行我素。趙王勃然大怒,撤了他的職,另派將領守邊。但是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而且邊境內外屢受騷擾,已經不能耕種放牧了。

趙王只好又去請李牧擔任將軍,李牧關上家門,聲稱有病,不愿出門。趙王勉強讓他起來,李牧說:“一定要用我為將領,請允許我像以前一樣。”趙王答應了。

李牧重新來到邊境,還像以前一樣,讓大家照著規定去做。匈奴幾年來什么也沒劫掠到,便認為李牧膽怯、畏懼。士兵日日受賞而不能報效,時間長了,都愿和匈奴決一死戰。

但李牧并沒有放松軍隊的操練,他善于治軍,所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李牧精選戰車一千三百乘,戰馬一萬三千匹,得到過百金以上賞賜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弓箭手十萬人,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強化訓練。前244年的春天,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李牧讓百姓漫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佯敗于匈奴兵,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誘餌讓匈奴俘虜去。

匈奴王單于聽說后,舉大軍進犯。李牧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隊一到,李牧為消耗敵軍,先采取守勢的協同作戰,戰車陣從正面迎戰,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弓弩兵輪番遠程射殺,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于軍陣側后。當匈奴軍沖擊受挫時,李牧乘勢投入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斗,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于戰場。經過幾年養精蓄銳訓練有素的趙軍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個個生龍活虎地向敵人撲了過去。趙軍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從兩翼包抄的一萬三千名騎兵像兩把鋒利砍刀,輕松地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軍陣,在轉瞬間扼住十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對匈奴的追殲。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

李牧大敗匈奴之后,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后,懾于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后趙國最重要的將領。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杰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李牧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趙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

秦始皇初統天下

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嬴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于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嬴政并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后(趙姬)偷情。他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后,結果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后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車裂,曝尸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秦始皇隨后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后,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后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推行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

秦王嬴政自認為兼備了三皇的德行,功業超過五帝,于是便改稱號為“皇帝”,皇帝出命稱“制書”,下令稱“詔書”,皇帝自稱“朕”。追尊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并頒布制書廢除為帝王上謚號的制度。秦王自己為始皇帝,后繼者以序數計算,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無窮無盡地傳下去。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后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鄒衍研制金、木、水、火、土終而復始的“五德相運”學說。齊國人將此說奏報給秦始皇。始皇承認了這套學說,并認為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必須要采用克制火德的德性,故秦應是水德。于是下令更改歲歷,新年朝見皇帝與慶賀典禮均從十月初一開始,以十月初一為元旦;衣服、旗幟、符節等都崇尚用黑色;計數以六為一個單位。

丞相王綰說:“燕、齊、楚三國的故地距都城咸陽過于遙遠,不在那里設置侯王,便不能鎮守。因此請分封諸位皇子為侯王。”始皇帝將這一建議交給大臣商議。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族人十萬多,而他們的后代卻漸漸疏遠,甚至反目成仇者也有之,周天子無法制止。現在普天之下依仗陛下的神靈而獲得統一,全國都劃分為郡和縣,對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國家征收的賦稅給予賞賜,這樣控制全國就很容易,使天下人對秦朝廷忠心耿耿,才是安定國家的方略。分封諸侯則不適宜。”始皇說:“天下人都吃盡了無休止的戰爭之苦,就因為有諸侯王的緣故。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國,便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戰亂。廷尉的主張是正確的。”

于是,秦始皇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每郡設置郡守、郡尉、監獄中。秦始皇還下令收繳全國民間所藏的兵器,收集運送到咸陽,熔毀后鑄成大鐘和鐘架,以及十二個銅人,各重干石,放置在宮廷中。他還下今統一法制、文字、錢幣和度量衡,將各地十二萬戶富豪遷徙到咸陽置于朝廷的監控下。

秦王朝祭祀祖先、神靈的宗廟等處所和離宮的章臺、上林苑都建設在渭水南岸。而秦國每征服一個國家,就摹畫、仿照該國的宮室,在咸陽城北的山坡上同樣建造一座。這樣一來,南臨渭水,自雍門向東至涇水、渭水相交處,宮殿屋宇、天橋、樓閣相連接,從各國選來的美女、鐘鼓等樂器都安置在里邊。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后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十五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了下來。秦始皇是中國兩千余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

韓非之死

前233年,韓國向秦國投降,愿意臣服秦國,成為秦國的附庸,把土地、玉璽都獻給秦國。韓王派遣韓非到秦國問候。

韓非見韓國日益削弱,屢次上書勸說韓王,韓王都不肯采納他的建議。這讓他十分痛惡韓國的治國者不能任用賢能的人,在國家太平的時候,就寵愛徒有虛名的士人;在戰爭不斷時候,就任用只會打仗的勇士。平時蓄養的,都不是真正能依靠的;真正能依靠的,就不是平時所蓄養的。韓非還為清廉正直的人不被奸邪不正的權臣所容而悲哀。

由于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余言。

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政所賞識,秦王覺得韓非是個人才,曰:“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于是,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為了國家的安寧,韓非遠離故土為他國賣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清镇市| 鄄城县| 通州区| 类乌齐县| 固原市| 桑日县| 比如县| 钟祥市| 青浦区| 庆云县| 阜阳市| 沙河市| 南川市| 图们市| 托克逊县| 四川省| 读书| 监利县| 遂溪县| 吐鲁番市| 清原| 颍上县| 确山县| 湟中县| 东宁县| 江山市| 洛阳市| 云浮市| 大英县| 阿勒泰市| 灵丘县| 石家庄市| 宁强县| 汉源县| 平安县| 韶山市| 沁阳市| 鞍山市| 柳林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