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周紀(3)

齊閔王二十五年(前299年),齊王派孟嘗君出使秦國。孟嘗君獻上一件純白的狐貍皮袍子作為見面禮,秦昭襄王知道這是名貴的銀狐皮,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里。二人一見如故,秦昭王對孟嘗君的才華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為宰相。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寵幸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許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有人說:“孟嘗君確實非常賢能,但是他也是齊國的宗室,如今如果做了秦相,必定先為齊國著想,然后為秦國考慮,那樣的話,秦國就危險了。”秦昭襄王說:“那么,還是把他送回去吧。”他們說:“他在這兒已經住了不少日子,秦國的情況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兒能輕易放他回去呢?”由于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進讒言,最后秦昭王就囚禁了孟嘗君,謀劃殺害他。

孟嘗君十分著急,他打聽得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就托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并不難,必須把孟嘗君的白狐裘給我。”孟嘗君是有一件純白的狐裘,價值千金,可是已經把它獻給了秦王,聽了妃子的話后,不禁暗暗叫苦道:“白狐裘就這么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現在要到哪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他問遍了門下所有的賓客,沒有人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時,有個會偷盜的賓客說:“我能拿到白狐裘?!闭f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

孟嘗君把白狐裘獻給了妃子,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說:“果然名不虛傳,真是天下罕見的珍寶啊!”妃子向秦王進言道:“大王,我聽說您囚禁了孟嘗君,這是不是真的呀?”秦王笑道:“是真的,你覺得如何?”妃子趁機說:“大王,孟嘗君是天下聞名的人。您囚禁了他,難道不怕天下人的譴責嗎?我覺得這并非明智之舉?!鼻赝趼牶笥X得有道理。因此過了沒多久,就釋放了孟嘗君。孟嘗君害怕秦王反悔,因此馬上喬裝,趁著月黑風高的夜晚,乘車離去。

不久,孟嘗君一行來到了秦國邊界上的函谷關,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不了他了??墒乾F在是深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么可能叫呢?但城門緊閉,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內心真是急死了,城門必須等到雞鳴才會開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發現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孟嘗君仰天長嘆:“難道是天要亡我?”正在這時,忽然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一時之間,全城的雞都跟著一起鳴叫。守城門的將兵一聽到這么多公雞在叫,以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規定把城門打開了。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平安通過了函谷門,離開秦國,回到齊國去了。出關大約一頓飯的工夫,秦兵追到了函谷關。他們得知孟嘗君已經出關很久了,只得回軍。

什么是人才?可能誰都會說,但又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也有人戲說:無天才與垃圾之分,所謂垃圾也無非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二者沒有本質的不同,關鍵要看我們出于什么立場、什么目的與標準。

人在社會中生活,職業、技能等方面是有區別的,對社會的貢獻也有大小之分。“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群體而言,在社會中沒有無用之人;就個體而言,也沒有用不著的人。人與人之間交往,不要太急功近利,太勢利。

蘇秦合縱

蘇秦,東周洛陽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到東方的齊國去求學,拜在鬼谷先生的門下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他學有所成后又四處游說數年,后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結果沒有撈到一官半職,灰溜溜地回到家里。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他們都在背后嘲笑他,說:“我們周國人的習俗是在家里耕種經商,把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潤當做頭等大事,你卻不干正經事,而去搬弄口舌。”聽到這些議論,蘇秦既慚愧又傷心,于是閉門不出,搬來所有藏書,決心再讀一遍。他還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仕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再多書也沒用!”這時他得到周書《陰符》,便終日伏案勤學。困倦了就拿錐子刺一下大腿,保持清醒。傳說,他晚上念書的時候還把頭發用帶子系起來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這就是后來人們說的“頭懸梁,錐刺股”,一年之后,蘇秦根據《陰符》和自己的學習心得,寫出了《揣摩》。他自信地說:“憑《揣摩》術可以打動說服當今那些國君了!”

蘇秦首先去游說周顯王。周顯王手下那一班大臣平時都很熟悉、了解蘇秦,很看不起他,根本不相信他說的那一套。蘇秦轉而向東到趙國。此時趙國任用趙肅侯的弟弟奉陽君趙成為相。趙成不喜歡蘇秦,既不用他的計謀,也不給他一官半職。蘇秦便離開趙國來到燕國。在燕國住了一年多,蘇秦才受到燕文侯的接見。接見時,蘇秦獻計說:“燕國在北方,趙國在南方,兩國同處南北縱向的地理位置,希望大王能與趙國結成縱向聯盟即合縱,如果東方各國都能合縱聯為一體,那么燕國就沒有什么隱患了?!毖辔暮顚Υ朔浅Y澇?,說:“先生決定南北諸國的合縱,安定燕國,那我們燕國就參加合縱的聯盟吧?!?

于是,燕文侯為蘇秦備好全套車馬,并拿出大批布帛,讓他到趙國去聯系合縱之事。這時,奉陽君趙成已死。蘇秦對趙肅侯說:“我誠心為大王考慮,任何計謀都沒有南北諸國合縱結盟的好。韓、魏、齊、楚、燕、趙合縱結盟,一起對抗秦國,秦國必定不敢出兵函谷關進攻東方各國?!壁w肅侯說:“貴客有意保全天下各國,安定諸侯,趙國愿意參加合縱的聯盟?!彼矊⒁话佥v車子裝飾一新,拿出一千鎰黃金、一百雙白玉壁和一千段錦綢,一并交給蘇秦,讓他去聯絡其他諸侯。隨后蘇秦一鼓作氣,說服了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和楚威王,使他們都加入了合縱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合縱聯盟成立后,蘇秦便啟程返回趙國,以便向趙王匯報,諸侯都派出使者護送,他們的座車、輜重車以及隨從人員,組成一條長龍似的隊伍,那景象就像帝王出巡一樣壯觀。

這消息傳到了蘇秦的家鄉,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對蘇秦的態度不好。聽說蘇秦要去趙國經過洛陽,全家人特地趕到洛陽城外三十里的地方,把路掃得干干凈凈,準備了豐盛的酒宴,跪著迎接他。蘇秦看到這情景,前后對比,百感交集。

可是“合縱”后來被蘇秦的同窗張儀的“連橫”策略破壞了,蘇秦也被刺客刺死,“合縱”宣告徹底破產了。

蘇秦的合縱之策未能挽救六國的敗亡。蘇秦的合縱之策雖然能擋住強秦的東侵,但擋不住六國內部的爾虞我詐,互相爭奪。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戰國走向統一,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張儀連橫

戰國末期,秦惠王任用張儀做國相,用連橫政策對付諸侯的合縱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張儀先后去魏國四次,終于勸說魏哀王尊秦王為帝。接著,張儀以商於之地欺騙楚懷王,引起秦、楚兩國在藍田大戰,結果楚軍慘敗,被迫與秦國結為盟邦。

張儀又趁勢去威脅韓王,他說:“韓國的地勢險惡,百姓都居住在山區,趕上一年糧食歉收,就得吃糠度日。土地方圓不滿九百里,國庫沒有積存兩年的糧食。大王的軍隊全國不足三十萬,而且還包括那些砍柴煮飯的雜役。如果除去防守驛站邊防的兵卒,現有的軍隊只不過二十萬罷了。然而,秦國的軍隊卻有一百多萬,有戰車上千輛、戰馬上萬匹。那些勇猛的戰士,能彎弓射箭、揮戈上陣的,多得不計其數。那些精良的戰馬,一躍兩丈、奔馳迅速的,也多得數不盡。山東六國的兵士披甲戴盔,合在一起與秦軍作戰,秦國的士兵卻赤膊上陣,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拿著兵器,結果大敗六國的軍隊。秦國的兵士真像孟賈、烏獲那樣的古代勇士一樣勇敢,他們攻擊弱小的國家,就像千鈞的力量砸在雞蛋上面,沒有不勝利的。而那些諸侯國們多數不衡量自己國家土地的狹小、軍隊的怯弱,反而聽信結黨營私的小人的甜言蜜語,說什么‘聽從我的計策,可以稱霸天下’。沒有比這種不顧及長遠利益,而聽從短淺的意見的做法更貽誤國君您的了。假如大王不臣服于秦國,秦國會派軍隊占領宜陽,斷絕韓國通往上黨地區的道路,然后再向東取得成皋、滎陽,大王的國家便被分裂了。服從秦國,便能得到安定;不服從秦國,便遭受危險。如果順從楚國,背叛秦國,就會招來仇怨,要想國家不滅亡,是不可能的。秦國最希望的事,是削弱楚國。如果大王西面侍奉秦國,而攻打楚國,秦王必定高興,大王也能從楚國那里得到土地,實在沒有比這計策更好的了。”

韓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張儀返回,秦惠王封賞給張儀五個都邑,封他為武信君。

秦王又派張儀去勸說齊王。張儀到了齊國見到齊王,對他說:“當今天下論富足沒有能夠超過齊國的,朝中的大臣都是同姓父兄,人民眾多,富足安樂。但是,為大王出計策的人,都是只求暫時的愉快,而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那些主張合縱的人游說大王,必定會說齊國西面有強大的趙國,南面有韓國和魏國。齊國是背靠大海的國家,土地廣大,人民眾多,兵卒強健,戰士勇敢,秦國再強大也對齊國毫無辦法。大王贊許他們的說法,卻不衡量實際情況。我聽說,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三次都是魯國勝利,但是魯國卻因此而衰弱,隨之而滅亡了。名義上雖戰勝,而實際上卻亡國,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為齊國大而魯國小啊!如今秦國和趙國相比,就同齊國同魯國相比一樣。秦、趙兩國在漲水邊上交戰,打了兩次,趙國都戰勝了秦國。但是等到第四次交戰后,趙國損失了幾十萬軍隊,最后僅存下都城邯鄲。趙國雖然名義上取勝了,但國家卻破爛不堪,這是為什么呢?還是因為秦國強大而趙國衰弱??!

“如今,秦、楚兩國已經聯姻,結為兄弟之邦。韓國向秦國獻上宜陽、魏國向秦國獻上河外,趙國也在澠池與秦國會盟,割讓河間一帶地方侍奉秦國。假如大王不臣服秦國,秦國必將讓韓、魏兩國攻打齊國南邊,讓趙國的軍隊全力渡過清河,指向博關。這樣一來,齊國的都城臨淄將受到威脅,到那時,齊國想臣服也來不及了。望大王考慮一下吧!”

齊王說:“齊國地處偏僻,遠在東海邊上,從來就不曾考慮過國家的長遠利益,多虧您為我們打算?!庇谑牵饝藦垉x提出的服從秦國的要求。

張儀便離開齊國,到趙國去勸趙王:“秦國派遣我這個使臣,來給大王您獻上一個計策。大王率領天下諸侯來共同抗拒秦國,使得秦兵十五年不敢走出函谷關,大王在山東各國聲名遠揚,秦國非常畏懼和佩服。這期間,秦國只能修治戰車,磨礪兵器,練兵習武;努力種田,積存糧食,防守邊境,不敢稍微有所行動,唯恐大王責備我們的過失。如今依靠大王的督促,秦國已經攻下巴、蜀,兼并了漢中,占領了東、西二周,得到了傳國的九鼎,防守著黃河南岸的白馬津。秦國雖處在偏僻荒遠的地方,但心懷憤懣的日子已經很久了。

“現在,秦國有一支不算精良的軍隊,駐扎在澠池,正準備渡過黃河,越過漳水,進占番吾,聚集到邯鄲城下,并準備效法武王伐紂的做法,在甲子這一天,與趙國交戰。秦王因而慎重地派遣我為使臣,來敬告大王。”

張儀接著說:“算來大王最相信的,而且依靠他來推行合縱政策的人,就是蘇秦。蘇秦蠱惑諸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他想暗中顛覆齊國,卻使自己被車裂在刑場上?,F在各國諸侯無法再聯合為一體,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了。如今,秦、楚結為兄弟之邦,韓、魏都已經向秦國稱臣,成了秦國東邊的藩屬國。齊國也獻上生產魚鹽的地方給秦國,這就等于斬斷了趙國的右臂。斷去右臂而和人爭斗,失去同黨而孤立,趙國的危險是迫在眉睫??!

“現在假設秦國聯合四國軍隊共同攻打趙國,趙國將不得不將土地分成四份給參戰的四國。我私下里為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是和秦王在澠池會談,互相見面,在口頭上作個約定,請求軍隊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早作決定?!?

趙王聽了,急忙解釋說:“先王在世的時候,奉陽君專權,蒙蔽欺壓先王,那時我還身居在宮內,跟隨師傅讀書,不參與國事。等先王去世后,我年紀還小,繼承王位的時間還不長。后來,我也暗自揣摩,諸侯聯合而不服從秦國,不是國家的長遠之計。所以,我將改變以往的做法,準備割讓土地給秦國,以贖回以前的過錯。我正在預備車輛,前去請罪,正好接到使者您明智的勸告。”

趙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于是張儀又動身北去燕國,去勸燕王,成功地說服燕王獻上五座城池,親秦棄趙,實現了連橫策略。

張儀憑一己之力說服六國,運用語言的藝術令人嘆服。善于觀察和揣摩各國國君的心理,加以區別地進行勸說是其成功之處。勸韓王時刻意對比韓國的弱小和秦國的強大;勸趙國則利用外交方面的優勢,從全局分析。另外,緊抓住合縱聯盟的失敗對各國君主造成的心理影響,能恰到好處地找到各國君主最擔心之處,也是游說成功的基礎。

樂毅大破齊國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后,葬于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里。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趙武靈王時,他因避沙丘政變來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

當時齊國非常強大,齊愍王率齊軍南敗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晉的勢力于觀津,接著與三晉攻秦,助趙國滅中山,打敗宋國,擴地千余里。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面前都表示臣服,齊愍王因此而驕矜自滿,甚至想吞并二周,自己做天子。齊王的行為激起了眾怒,所有的諸侯國都對他十分不滿,造成齊國政治局勢不穩,形勢惡化。

燕昭王認為時機成熟,召來樂毅,與他商議怎樣攻伐齊國,樂毅說:“齊國系霸主之余業,地廣人多,根基較深,且熟習兵法,善于攻戰。對于這樣一個大國,雖有內患,但僅由我們一國單獨去攻打它,恐怕很難取勝。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齊國,必須聯合楚、魏、趙、韓諸國,使齊國陷于孤立的被動地位,方可制勝?!边@就是所謂“舉天下而攻之”的伐齊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樂毅的建議,派樂毅出使趙國,然后又派使者聯合楚、魏,還通過趙國旁敲側擊,暗示攻打齊國可獲得利益,以此來誘導秦國。各諸侯國都受過齊國欺凌,都愿意與燕國聯合去攻打齊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泾源县| 平武县| 兴和县| 上蔡县| 敦煌市| 萍乡市| 陇南市| 龙南县| 百色市| 印江| 哈巴河县| 伊吾县| 特克斯县| 扶余县| 信丰县| 双城市| 龙泉市| 莱芜市| 潮安县| 株洲市| 昌江| 建阳市| 江山市| 芜湖市| 固阳县| 桑植县| 贵溪市| 砀山县| 全椒县| 理塘县| 平昌县| 潞西市| 永安市| 托里县| 伊宁市| 迁安市| 大姚县| 双辽市| 柳河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