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紀(2)
- 資治通鑒故事精選大全(超值金版)
- (北宋)司馬光著 雅瑟主編
- 5462字
- 2014-01-23 14:53:43
當時,為了擺脫魏國的控制,趙成侯開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他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結好,同時又和燕文公相會。趙國的行為引起魏惠王的極大不滿,適逢前354年,趙國向依附于魏國的衛國發動戰爭,迫使衛國屈服稱臣。于是魏國便借口保護衛國,派龐涓出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
第二年,趙國向齊威王求救。齊威王想拜孫臏為大將,孫臏忙推辭說:“不行。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人,當了大將,會被人嘲笑。還是請大王收回成命,拜田忌為大將吧。”
齊威王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田忌計劃直奔邯鄲,同魏軍主力交戰,以解趙國之圍。孫臏不贊成這種硬碰硬的戰法,孫臏說:“現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精兵銳卒肯定都傾巢開赴邯鄲,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留守國內。咱們為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占據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呢?那樣,龐涓聽到咱們去攻魏國大梁,肯定顧不上邯鄲,必回師相救。這時,我們就可以在半路上攔擊魏軍,這既可解邯鄲之圍,又可以痛擊魏軍,豈不一舉兩得?”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策,率軍直趨魏國國都大梁。齊國大軍到達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北)時,孫臏便叫田忌下令將軍隊停了下來,孫臏說,當魏軍從邯鄲返回的時候,一定要經過桂陵。因此,應該在此設伏,布下陣勢,到時好一舉把魏軍殲滅。田忌又依孫臏的計謀而行,很快把軍隊埋伏了下來。后來果真重創魏軍。
齊兵要攻打大梁的軍情,龐涓很快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從趙國退兵救大梁。魏國國內也動員全國兵力,任命太子申為將軍,以抵御齊國軍隊。
孫臏建議田忌道:“韓、趙、魏三國的軍隊一向驍勇善戰,輕視齊軍,認為齊軍膽怯。會打仗的人應該因勢利導,《孫子兵法》說:‘從一百里外奔襲,會損失上將軍;從五十里外奔襲,只有一半士兵能到達。’”
于是,田忌命令齊軍進入魏國境內以后,第一天筑十萬口灶,第二天筑五萬口,第三天只筑二萬口,這樣就擾亂了敵軍的視線。
龐涓率大軍跟在齊軍后面走了三天,越來越高興,說:“我就料到齊軍膽怯,才進入我國境內三天逃走的士兵就超過一半了。”他將步兵留下,只帶領精銳騎兵,馬不停蹄地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龐涓傍晚能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而且兩邊地勢險要,利于埋伏。便命令士兵砍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上面刻下“龐涓死此樹下”六個大字,然后挑選齊軍里擅長射箭的人,帶一萬張弓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看見火光就一齊向火光處射箭。
那天夜里,龐涓果然到達馬陵。經過那棵大樹時,龐涓看到白樹皮上寫著字,就點起火把去看。六個字還沒讀完,四周萬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各自逃命去了,一下子就潰不成軍。
龐涓知道局面無法挽回,便自刎而死,并悔恨地說:“沒想到我竟然成全了孫臏那小兒的名聲!”
此后,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從根本上消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國逐漸失去了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發展成為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這種做法也體現了哲學范疇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論。
聶政行刺俠累
聶政是戰國時代一位著名的勇士,因為殺了人,他帶著母親和姐姐從故鄉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
俠累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大臣,也是韓烈侯的叔父,曾經擔任過韓國的相國。韓國有個叫嚴仲子的,是個高官,因為和韓國宰相俠累有怨恨,害怕報復被殺,于是就逃離韓國。他懷恨在心,就到處找能夠殺死俠累的人。
后來他到了齊國,聽說聶政是個勇士,就去找他。聶政一開始避而不見,后來看到嚴仲子誠心誠意,就見了他。
嚴仲子準備豐盛的酒席,宴請聶政和他的老母。席間,嚴仲子抬上百鎰黃金(鎰為古代計量單位,一鎰約為二十兩),作為壽儀贈與聶政之母,聶政大驚,推辭不接受。嚴仲子屏退眾人,然后對聶政說明來意。聶政說:“現在我還不能答應你,因為我還有老母要侍奉,不能將我的性命交付給你。”
后來,聶政的母親去世了,嚴仲子得知消息后,馬上派人去請聶政。聶政將母親安葬妥當,便脫下喪服,自言自語道:“唉!我只不過是個賣肉的草民,嚴仲子這樣的大人物,不遠千里來和我結交,又拿出重金來給我母親做壽。他如此待我,真是對我莫大的信任。先前我沒有答應他的請求,是因為母親還在世,現在母親已去世,該是我為他效命的時候了。”
聶政到了嚴仲子府上,說:“我母親已經去世,姐姐也已出嫁,可以為您效力了,誰是您的仇人?”嚴仲子見聶政愿意為自己賣命,精神為之一振,便告訴了聶政自己與俠累的恩怨,并道:“俠累是韓國的相國,又是韓王的叔父,所以他的府上戒備森嚴,我派人和您一起去!”聶政不同意,說道:“現在咱們要刺殺的是韓國的宰相,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份泄密的危險,那樣你在韓國就很難立足了,我一個人去就可以了!”
聶政辭別了嚴仲子,一個人背著寶劍來到了韓國,他打聽到相府的所在地,徑直來到相府的大門口。當時,俠累就坐在堂上,府邸周圍有重兵把守。聶政并無懼色,拔出寶劍,沖入相府!
俠累的侍衛們大驚失色,慌忙上前攔截,聶政大聲咆哮,左殺右砍,連殺幾十人,殺到俠累面前,一劍將俠累刺死!
聶政殺了俠累便欲逃脫,然而,侍衛越擁越多,難以脫身,他把心一橫,用劍劃破了自己的臉,毀掉了自己的容貌,并將雙眼割掉,再剖腹而亡!
韓國人對聶政恨之入骨,韓國國君把聶政的尸體曝露在大街上示眾,發下榜文,重金懸賞知情的人,
很久都沒有人來認尸。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了這件事,懷疑是她弟弟,便急忙趕到韓國,到大街上示眾的地方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聶榮悲痛萬分,無法自抑,撲到聶政的尸體上大哭,說道:“他就是我的弟弟聶政啊!”
有的人便問她:“你弟弟殺死了當朝宰相,這是天大的罪過,韓王重金懸賞知情的人,夫人您不知道嗎?”
聶榮悲泣道:“我知道。可他是因為我還在世,怕連累我,才把自己身體毀成這個樣子,讓人家認不出他來。以前我們的母親在世,聶政為了不讓母親擔憂而放棄爭取名爵的機會。如今我又怎么能因為怕死,而讓我的好弟弟的英名泯滅了呢?”圍觀的人聽了,都感到驚詫不已。聶榮又哭喊道:“老天爺呀!”便倒在了聶政的尸身旁自盡了。
聶政身懷武藝卻甘愿為母及姐混跡于市販中,對于嚴仲子國士之禮舍命相報,為免親人受連累不惜毀容一死,他所求者,不過是那種知己相報的信念。而聶榮雖無驚人的武藝,卻具有無畏的精神,為了信仰、親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剛烈堅強,行事果決,重義輕生,也可稱其為烈女呀!
淳于髡口才出眾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今山東省龍口市)人。齊國贅婿,齊威王用為客卿。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他學無所主,博聞強記,能言善辯。他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齊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齊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威王繼位。當時,田齊正式取代姜齊已經近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齊國尚未從姜齊末年的內亂中恢復過來,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條件也不成熟,各路諸侯趁機攻伐田齊新興政權。因此,齊國的國力一直比較弱。其時,齊國內政紛亂,軍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剛繼位的齊威王卻不理國政,沉湎女樂,國內形勢日漸嚴峻。然而,群臣卻不了解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進言勸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淳于髡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隱語”諷諫齊王。
淳于髡見了威王,絕口不提國家大事,卻出個謎語讓威王猜。他道:“大王的宮廷里有只大鳥,好幾年了,既不飛,也不叫,大王,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齊威王一聽,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謎語為名,勸諫自己,他豪情萬丈地道:“這只鳥,要么不飛,一飛就直沖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驚世人!”
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國勢日盛。他一改常態,將官員都召集起來,該賞的賞,該罰的罰。他又激勵前線的士兵們,讓他們奮勇出擊。諸國見齊國日益強大,連忙把侵占的齊國國土都交還了回來。就這樣,齊威王稱雄了三十多年。后來“一鳴驚人”成為一個成語,比喻有才能的人從前默默無聞,后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國大規模出兵侵略齊國。威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可是讓他隨身帶去送給趙國的禮品卻很微薄,淳于髡見狀,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疑惑不解地問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剛才我來的時候,看到路邊有個老農,他拿著一個豬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說:‘求田神保佑我五谷豐登,糧食滿倉!’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來的又那么少,所以大聲笑了起來。”
威王聽畢,明白淳于髡是說自己拿出來的禮物太輕,趙國肯定會不滿意,這樣搬救兵就很難了,便把禮品的數量增加了十幾倍,豐厚無比,淳于髡這才動身前往趙國。趙國國君對禮物非常滿意,便借給了齊國大批兵馬。楚國知道這個消息后,自知敵不過,忙連夜撤退了。齊國又一次轉危為安。
又一次,齊威王欲獻一只天鵝給楚王,派淳于髡送去,可天鵝在半道上飛跑了。淳于髡并不驚慌,他想好了一套說辭,提著空籠子來到楚國。
淳于髡見了楚王,道:“齊王派我來給您獻一只天鵝,可路上經過水塘,我見天鵝渴了,就放它去喝水,誰知道它卻飛了。我準備以自殺來謝罪吧,可擔心讓別人說您因為一只鳥逼得人自殺,太不講仁義了。這天鵝是長毛的東西,和它相像的有的是,我原打算買一只別的鳥代替它,可那又是不講信用欺騙您了。我也想過逃亡到別國去,可又怕耽誤了我們兩國交好的大事,因此我最后還是請罪來了,甘愿領受您的懲罰!”
楚王聽了淳于髡這一套辯辭,十分賞識,道:“好啊,齊國竟有這樣的誠實之士!”重賞了淳于髡,賜物的價值比那飛走的天鵝還要貴重一倍。就這樣,淳于髡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把一件壞事變成了好事!
淳于髡在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辯”。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尤其喜歡在與人辯論時運用“隱語”。淳于髡的所謂“隱語”,就是富于哲理的諷喻。他在與人辯論和向國君進諫時,經常用諷喻表明自己立場,言辭詼諧、含義深刻,往往令人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胡服騎射
中山國是中原諸侯國以外的又一個強國,然而他們在各方面都保留著很濃重的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慣。
前307年,趙武靈王進攻北邊的中山國,可是他嫌中原國家的服裝太累贅,打起仗來不方便,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能力,就讓百姓改穿緊身短小的胡人服裝,并教他們騎馬射箭。
趙武靈王說:“聰明人會在被傻子恥笑的地方另有發現,就算天下人都笑話我,我也志在必得,將胡地和中山國占領下來!”于是自己率先穿上胡人的衣服。
國都的士大夫都不愿意換裝。他們認為中原國家的禮儀要比中山國的“胡人”講究得多,他們不愿意穿上“野蠻”國家的衣服。公子成假裝生病,不去上朝。于是,武靈王派使者去勸告他,說:“大王托我給您帶話,說您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想必一定知道家中的事由父母做主,國家的事由君王做主。現今下令百姓改換服裝,這本來是好事,而您卻不肯穿,天下的人恐怕都會拿您做例子來抵抗國王的命令。治理國家其基本的法則在于要有利于百姓,推行政令的根本在于命令能得到實施。恩惠應該先給百姓,而政令應該首先在顯貴中施行,希望您能做天下人的榜樣,來促進國王改換胡服的政策。”
公子成聽到后叩拜說:“臣聽說中原是實施圣賢教化的地方,禮樂盛行,遠方蠻夷紛紛前來觀摩、效仿。如今大王卻舍棄中原的衣冠,而下令改穿胡人服裝,變更自古以來的傳統,違背天下人的意愿,我希望大王三思而后行!”
使者見自己說不動他,便把公子成的話向武靈王報告,武靈王親自前去公子府上,向公子成說道:“我之所以這么做,還是為了我們趙國。我國東面有齊、中山,北面有燕、東胡,西面有樓煩、秦、韓,這些國家都虎視眈眈,無一不想把我們消滅掉。我們如今如果沒有騎射的本領,將來靠什么來保家衛國?以前,中山那樣的小國依靠強大齊國的支持,侵擾我們的領土,擄掠我們的百姓,引水圍困我們的都城,要不是社稷神靈的保護,都城已經失守。這事曾給先王帶來深深的恥辱。我之所以要百姓改換服裝,教人騎射,是想以之來防備四方邊境的入侵者,一雪我們的恥辱。而您卻為了沿襲中原傳統,以厭惡換裝為名頭,而忘記都城受攻的恥辱,這真的令我很失望!”
公子成聽了,覺得武靈王說得有道理,便服從了武靈王的命令。于是武靈王正式向全國發布胡服令,讓所有的人都穿上了胡服,并且教導人民練習騎射。沒過多久,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最后終于打敗中山國,占領了胡地。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家傳為佳話。特別是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數民族視為“異類”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聲浪中,力排眾議,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決實行向夷狄學習的國策,表現了作為古代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
“胡服騎射”雖然是一場軍服改革,但影響卻是多方面的。它使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使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樹立,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了二者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國家大統一奠定了心理基礎。
雞鳴狗盜
“雞鳴狗盜”這個故事中的孟嘗君田文當時任齊國相,手握重權,家里養了門客數千人,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并稱為“戰國四公子”。世人一談起孟嘗君田文,多會認為他是愛惜人才的模范,被傳為千古美談。
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他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各個都有特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