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史·少年簡讀版·第5卷: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北史
- 何孝榮
- 3538字
- 2020-07-02 10:17:17
楊大眼列傳
楊大眼是北魏時期的一員猛將,他有熊虎一般的身姿,驍勇善戰,剛猛異常。他平定叛亂,抵御外敵,立下赫赫戰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威名讓敵國恐懼,小孩子如果不聽話,家長說“楊大眼來了”,立刻不敢再哭。
毛遂自薦
楊大眼,出身北魏時氐族的豪族家庭,祖父楊難當受封北魏南秦王,官拜征南大將軍,秦、梁二州州牧。出生在這樣一個豪強大族之中,楊大眼自幼被祖上剽悍之風熏陶,練就一身好武藝,身形矯捷,奔走如飛。然而在這樣一個尊貴的家族中,楊大眼由于是偏房所生,所以地位卑下,不僅不被宗親們喜愛照顧,還不時會挨餓受凍。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楊大眼跟隨家族遷到新都洛陽。正好孝文帝要起兵南伐齊國,尚書李沖負責選拔將官。楊大眼求見李沖,毛遂自薦,李沖一看不知道哪里來的毛頭小子,瞧不上他。楊大眼說:“尚書您還不了解我,請允許我展現一項技藝。”他拿出一根三丈的長繩,將一端系在自己的發髻上,然后快速飛跑起來,系在頭上的長繩竟然筆直地飄飛起來,他奔跑速度非常快,別人騎馬都追不上。旁觀的人無不看得目瞪口呆。李沖也不由得佩服說:“千百年以來,還沒有出現過這等奇才!”于是,同意讓楊大眼做了一名軍官。實現自己愿望的楊大眼對從前的同僚們說:“我終于可以大展身手了。從此以后,我和你們不一樣了。”一句話,說出了他的遠大志向。
從此以后,楊大眼跟隨北魏的軍隊征討南朝,經歷過大大小小百次戰役,凡是他參加的戰斗,他總是沖在最前面的,成為全軍最為勇猛的人。他的威名在軍中也越發響亮,軍職不斷提升。

▲ 楊大眼拿出一根三丈的長繩,一端系在自己的發髻上,然后快速飛跑起來,速度非常快,別人騎馬都追不上。
壯士功名
北魏宣武帝初年,南朝齊國發生皇位交替,齊明帝蕭鸞過世,他的兒子蕭寶卷繼承皇位,他被后世稱為齊東昏侯。蕭寶卷是出了名的昏君,殘忍兇暴,貪戀女色,濫殺功臣,搞得齊國政局動蕩,社會混亂,人人自危。
當時擔任齊國南兗州刺史、都統五州軍事的齊國重臣裴叔業擔心災禍降臨到自己頭上,于是暗中與北魏聯絡,拿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地向北魏投降。蕭寶卷聽說壽春投降一事,立即下令派兵去平定叛亂。北魏也急忙派兵,去接應裴叔業,又派大將軍李丑、楊大眼率領騎兵兩千人先行入壽陽協助防守。楊大眼善于帶軍打仗,協助防守又有技巧方法,北魏軍隊成功接管壽春,占領了富裕的淮南之地。楊大眼因功被封為子爵,食邑三百戶,提升為直閣將軍。
后來,朝廷又委任楊大眼為征虜將軍,命令他擔任東荊州刺史。樊秀安等率領眾人造反,楊大眼協助都督李崇,順利地將叛軍剿滅,平息叛亂,楊大眼戰功很大。
南朝梁武帝蕭衍消滅齊國建立梁國后,派江州刺史王茂先率數萬兵馬北上攻打北魏,同時引誘北魏的少數民族和邊民投降背叛北魏,將其地命名為宛州(河南南陽一帶),并命令自己任命的宛州刺史雷豹狼、軍主曹仲宗等率兩萬人偷襲河南城(今河南新野)。為應對敵軍,北魏宣武帝任命楊大眼為武衛將軍,統領各路兵馬討伐王茂先。楊大眼沒有讓宣武帝失望,作戰時親自帶領將士沖在最前面,打敗敵軍,斬殺蕭梁輔國將軍王花、龍驤將軍申天化,俘獲敵軍七千多人。
梁武帝蕭衍又派自己的舅舅張惠紹率領軍隊從東線進攻宿豫(今宿遷),楊大眼接受命令迎戰,再次打敗梁軍,斬殺敵將藍懷恭,消滅梁軍數萬人,南梁慘敗而回。
北魏軍隊乘勝南下,馬不停蹄,進軍迅猛,不可阻擋,并打算趁著此次機會滅掉蕭梁。楊大眼奉命與中山王元英共同圍攻鐘離(今安徽鳳陽),北魏軍馬匯聚數十萬人。梁武帝蕭衍也命令右衛將軍曹景宗率領軍隊二十萬對峙,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鐘離之戰”。
元英命令楊大眼率領軍隊駐扎在城東,把守淮河上的東西兩座浮橋,自己則率領主力強攻鐘離城。梁軍拼死抵抗,魏軍白天晚上輪番攻打始終沒能取勝。此時,梁武帝蕭衍派遣名將韋睿率領軍隊增援,韋睿與曹景宗軍隊會合,戰場形勢扭轉,有利于梁,鐘離城內的梁軍也是信心倍增。楊大眼率領一萬多騎兵強攻韋睿的營帳,韋睿結車為陣,以兩千強弩一起發射,魏軍死傷慘重,楊大眼也中了箭,只得退走。
元英的主力部隊連續攻打不能取勝,軍心動搖。梁軍轉而發動反攻,魏軍大敗。梁軍又生一計,韋睿派兵繞道焚燒淮河上的浮橋,魏軍見毫無退路,徹底崩潰,爭相逃命,楊大眼想攔也攔不住,也只得焚燒營地撤退。鐘離一戰,北魏慘敗,死傷幾十萬人,是北魏建國以來最大的敗仗。
聽聞吃了敗戰,北魏宣武帝極為憤怒,主帥元英被貶為庶民,楊大眼雖不承擔主要責任,但也被降為營州的普通士兵。
過了幾年,宣武帝怒氣漸漸平息,想起楊大眼以前的功勛,又重新提拔他,讓他做中山內史,先觀察一段時間。當時,宣武帝派自己的舅舅高肇征討西蜀,又擔心蕭梁會趁機侵犯邊境,于是任命楊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東征別將,跟隨都督元遙前往淮河、合肥一帶駐扎防守。楊大眼前往都城洛陽領命,洛陽百姓懷念他勇武的威名,為他能被重新起用感到高興,都爭相跑到街上來欣賞他的風采,一時熱鬧極了。
不久,梁軍果然北上,梁武帝蕭衍派遣其將康絢在浮山(今安徽五河縣東)修筑攔河大壩蓄水,企圖用淮河水來淹灌揚、徐二州。此時,北魏宣武帝已死,孝明帝即位。孝明帝加封楊大眼為光祿大夫,恢復了他封邑,命令他統領軍隊鎮守荊山(在今安徽懷遠)。又派鎮東將軍蕭寶寅與楊大眼一道攻擊浮山圍堰,雖說沒能攻克,但在堰上鑿開水渠把淮河水引了出來,解除了對揚州、徐州的威脅。楊大眼因此被加封平東將軍。

▲ 韋睿結車為陣,以兩千強弩一起發射,魏軍死傷慘重。
傳奇人生
楊大眼武藝高強,擅長騎射,穿著戎裝,披上盔甲,奮勇殺敵,英姿颯爽,被世人稱頌。他善于領兵,而且愛護士兵,深得擁戴。他愛兵如子,看到兵士們受傷患病,會為他們落淚。領兵打仗多年,都是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勇猛無人能敵。南朝派去和他對戰的將領,還沒渡河,心中就充滿畏懼。
傳說當時江南一帶的孩童啼哭,只要說“楊大眼來了”,沒有不被嚇住的,足見楊大眼的威名。
因為楊大眼的名字古怪,又加上名聲很大,所以當時的人們都傳說他是一個“眼大如輪”的怪物。曾有南朝投降魏的人士對他說:“我在南朝的時候聽說過將軍,都說你的眼睛有車輪那么大。今日一見,和一般人一樣啊!”楊大眼聽后笑著說:“兩軍對壘,我發怒時瞪大了眼睛,戰斗時大聲呼喊,就已經嚇得對方不敢看我了,為什么非要眼睛大得像車輪才讓人害怕呢?”當時的世人都推崇他驍勇異常,認為名將關羽、張飛也最多像他一樣。
楊大眼晚年出任荊州刺史。他命人編了一個草人,叫手下的人給草人穿上衣服用箭射擊。然后他把當地的豪強召集到一起,指著草人嚇唬他們說:“你們如果做賊成為禍患,我就用這種辦法殺了你們。”當時域內有猛虎成為禍患,年事已高的楊大眼依然能親手與猛虎搏斗,把虎擒獲,砍下虎頭掛在集市上。當地豪強奔走相告:“楊大眼是個狠角色,把草人編成我們的樣子射箭。連深山的猛虎,都不能幸免。”于是不敢再做匪盜之事。
楊大眼不識字,但常讓人給他讀書。他記性極好,書中的內容能牢牢記住。他給朝廷的上書和下發州郡的文告,都是口授,由人記錄,一輩子也沒有多認識幾個字。這種不識字卻不耽誤事的本事,古人戲稱為“耳讀法”。
三子叛魏
楊大眼在荊州做了兩年刺史后死了。然而沒過多久,他的三個兒子就因“家庭矛盾”背叛了北魏,投降南朝。
楊大眼的原配夫人姓潘,是位奇女子,擅長騎射,經常騎著馬到軍中去看望楊大眼。不論是作戰還是游獵,潘氏都是一身戎裝,與楊大眼共同陣中殺敵。回到營帳,與將領們坐在一起,潘氏也毫不回避,有說有笑,連楊大眼都風趣地指著她對眾人說:“這是潘將軍啊!”但在楊大眼被貶為營州士兵以后,潘氏不守婦道,背叛了他,楊大眼知道后,憤怒地把潘氏殺死,后迎娶元氏為妻子。

▲ 年事已高的楊大眼依然能親手與猛虎搏斗,把虎擒獲,砍下虎頭掛在集市上。
潘氏為楊大眼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楊甑生,次子楊領軍,三子楊征南。楊大眼死后,三個兒子關心父親爵位誰來繼承,于是向繼母元氏詢問父親爵位的印綬在哪里。元氏當時已有身孕,指著自己的肚腹對三個兒子說:“爵位應該是我的兒子繼承。你們這幾個小子別指望了。”這三人聽后懷恨在心,于是產生了離家叛國的念頭。等到送楊大眼的靈柩起程回京,趁夜晚住在城外的時候,三個兒子打開了父親的棺槨,一旁的趙延寶上前詢問原因,被三人射殺。繼母元氏驚慌逃走,三子楊征南拿起弓箭正準備將其射殺,被長子楊甑生攔下:“再怎么說她也是母親。天底下哪里會有人殺自己的母親?”這才放了元氏一條生路。
三個兒子從棺槨中取出楊大眼的尸體,抱在馬上,一起逃往梁國去了。荊州官兵害怕武藝高強的三人,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遠去。楊大眼作為北魏名將,三個兒子卻投奔了蕭梁,這樣的結局真讓人想不到啊!
讀史學成語
毛遂自薦: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例句:一聽說班里要選班長,王梅毛遂自薦,想為同學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