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史·少年簡讀版·第5卷: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北史
- 何孝榮
- 2131字
- 2020-07-02 10:17:17
崔浩列傳
崔浩,是北方漢人士族的代表,輔佐了北魏三代皇帝。他博學多才,為北魏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時漢人與鮮卑人矛盾重重,崔浩早年還知道謹慎自保,晚年卻忘乎所以,最終觸怒北魏最高統者而被殺。
寵遇優厚
崔浩,字伯淵,清河郡武城(今山東武城)人。他年少時喜歡文學,博覽經史,還喜歡鉆研天象、陰陽五行之學,當時沒有人能趕得上他。他寫得一手好字,二十歲就擔任直郎。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時,崔浩負責為皇帝起草文件命令等重要事務。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時,崔浩因為和皇上的師生之情,受到了格外的尊重和寵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后,崔浩受人妒忌和讒害,一度被罷官而隱退。但是朝廷錯綜復雜的棘手問題又迫使太武帝把他請了回去,重新委以重任。
由于出身名門望族,學問又淵博精深,崔浩自命不凡,言談中常常流露出驕傲情緒。俗話說:樹大招風。像崔浩這樣一個博學自矜的名士,自然會招來好多人的注意,特別是鮮卑貴族,更對他心懷妒忌,巴不得他栽跟頭,等著看他的笑話。崔浩自然心里也明白這一點,他知道鮮卑人同漢人之間有民族隔閡,如果觸怒了鮮卑貴族,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他對鮮卑貴族特別小心謹慎,尤其是在皇帝面前,說話做事都是三思而后行,費了不少心思。
崔浩經常幫別人寫一些墓志銘之類的文章。有一次,有個名叫馮漢疆的人死了,他的家屬請崔浩寫墓志銘。崔浩一聽死者的名字,就警覺起來。“疆”與“強”通用,“漢疆”連在一起,便成了“漢族強大”這個意思,這在鮮卑人那里是犯忌諱的,千萬不能這么寫。怎么辦呢?崔浩想了個主意,他把“漢”字寫成了“代”字。這樣,“馮漢疆”變成了“馮代疆”。“代”字含意雙關,即表示“漢”字不能和“疆”字連在一起,必須用代替的字,又巧妙地點出了北魏原有的國名——代國。“代疆”不就是“代國強盛”的意思嗎?鮮卑人看了自然很高興。崔浩因此躲過了一場風波。
出言不慎
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崔浩平時小心謹慎,也難免出差錯,犯忌諱。有一次,王慧龍從江南來到北方。王氏、謝氏是東晉士族中最高貴的門第,崔浩的弟弟因為羨慕王氏門第高貴,把女兒許配給王慧龍。但當時有人說王慧龍不是真正的王門子弟。崔浩根據自己研究族譜所得到的知識,知道王氏門中人世世代代都長酒糟鼻子。王慧龍的鼻子很大,憑這一特征就可以斷定王慧龍是真正的王門子弟。于是他便高興地喊道:“王慧龍是真正的王門子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貴種!”誰知這句話卻惹惱了鮮卑貴族。在鮮卑人的國家里,只有鮮卑人才稱得上是貴種,王慧龍怎么能夠算貴種呢?他們說崔浩故意貶低鮮卑貴族,于是有人暗中告了崔浩一狀。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聽也火了,立即召見了崔浩,大加訓斥。崔浩自知無意失言,只得承認錯誤。
又有一次,崔浩作為隨軍謀士,跟著親率兵馬南征的明元帝拓跋嗣去攻打南朝。回師途中,崔浩和明元帝一起來到黃河邊。他們站立高山,俯視滾滾而去的黃河,崔浩不禁見景生情,遂大發感慨,與旁邊的人談論起歷史來。他說:“秦始皇、漢武帝犯有同樣的錯誤,他們廢除封建,建立郡縣,都是不對的。”

▲ 崔浩和明元帝一起來到黃河邊。
崔浩這句話并無什么言外之意,但引起了鮮卑貴族的疑心。秦始皇、漢武帝和北魏一樣,統一了黃河流域,這怎么說是錯誤呢?廢除封建,建立郡縣,是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又怎么會不對呢?鮮卑貴族們認為崔浩表面上說的是秦始皇、漢武帝,實際上說的是北魏皇帝,是鼓動漢族人搞割據,不聽北魏皇帝的指揮。這可是個殺身之罪呀!當時明元帝雖沒有責備崔浩,但在心里卻暗暗地記下了這筆賬。
國史事件
崔浩晚年的時候,奉命編北魏國史。他主張寫歷史應根據事實直截了當地寫,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不能縮小,不能隱晦,不能渲染,講求真實。崔浩把鮮卑族過去發展的歷史原原本本地寫了出來,并刻在石碑上,豎立在都城平城郊外的大路邊。
鮮卑貴族一看,氣得渾身發抖。因為崔浩將鮮卑族怎樣落后,貴族間怎么爭權奪利全都寫在上邊。這不是明擺著揭老底、罵祖宗嗎?鮮卑貴族們聯合起來,添油加醋地到太武帝那里告狀。太武帝一聽,怒發沖冠,而此時北魏政權已經穩固,像崔浩這樣的漢人謀士用處不大了,決定拿崔浩來開刀,把他處死。
行刑那天,崔浩被裝在一輛囚車里,由幾十名士兵押赴刑場。這位為北魏三代皇帝忠心耿耿效力了五十余年的大臣,面如死灰,兩眼發直,白胡須上沾滿了眼淚和鼻涕。到達刑場,幾十名士兵輪流向囚車撒尿,淋得崔浩渾身滿臉,臊臭不堪。崔浩在受了非人的侮辱之后,才被慢慢殺死。三朝元老竟然落得一個這樣的下場。崔氏全家和原籍清河崔氏的人,以及跟崔家有瓜葛的幾個名門大戶如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的成員也受到了屠戮和牽連。
鮮卑拓跋部在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權,實行封建化過程中,雖然離不開漢族士人,并重用了一些漢族士人,但是由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鮮卑拓跋部與漢族士人之間的隔閡和矛盾也是存在的。崔浩被誅事件的發生,就是這一矛盾和斗爭的集中體現。陳寅恪認為:“崔浩之死或以為是華夷之辨的民族問題,或以為是佛道之爭的宗教問題,其實不然,其主要原因應在社會階級方面,即崔浩欲‘齊整人倫,分明姓族’終因國史之事罹禍。”
讀史學成語
樹大招風: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錢財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煩。
例句:保持低調,免得樹大招風,成為別人進攻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