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舌頭——能反映出健康狀況(2)
- 求醫不如求己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陽春白雪編著
- 3906字
- 2014-02-14 15:08:05
第一,發熱。發熱與黃苔有較密切的關系。因為人體在溫度升高時體液消耗較多,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干燥,使炎癥滲出物和微生物更易在舌上停留、增殖,導致舌苔轉成黃色。有人統計,在100例黃苔患者中,有發熱癥狀的63人。發熱癥狀者中,高熱38.5℃以上的有23人,在38.5℃以下低熱的40人。發熱者最短僅2天即出現黃苔。
第二,炎癥感染。臨床上各種急性傳染病,如流腦、乙腦、鉤端螺旋體病、傷寒、白喉及菌痢等的嚴重階段,以及重癥肺炎、重癥肝炎、腸道感染、急性腎盂腎炎、盆腔炎、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所致的敗血癥、急性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宮外孕破裂、潰瘍病急性穿孔的中期或晚期、腹膜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病及尿路結石合并感染等,均可出現黃苔。因為在炎癥感染患者的舌黏膜上,容易產生和病灶感染相同的炎癥細胞浸潤,使舌頭本身也有炎癥感染存在,舌表面聚集有大量細菌及炎癥滲出物。炎癥細胞的堆積和口腔菌族中某些細菌急劇增殖,附著于延長的舌絲狀乳頭而使舌苔轉成黃色。
第三,消化道功能紊亂。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肝炎、結腸炎、習慣性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腸道功能紊亂患者,可產生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并沿著消化道上溢,被舌絲狀乳頭吸附而沉積,使舌苔變黃。此外,消化功能紊亂時唾液pH值改變,酸性度增高,氫離子游離增多,這有利于細胞間隙中正離子與細胞膜表面的負電荷互相吸引,從而增加舌黏膜細胞之間的粘著力,有利于黃苔的形成。
3.舌苔發黑
主要是舌絲狀乳頭增殖變黑所致。黑苔的色澤,可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淺不同。黑苔在臨床上雖然比較少見,但中醫認為病人出現此苔,一定病期較長,病性比較復雜嚴重。
現代醫學認為,黑苔的出現,應根據疾病的病因,來分析產生的原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因素:
第一,感染高熱。很多病人在發熱過程中出現黑苔,有的人在高熱退后,黑苔也消退,但至第二次發熱時,黑苔又重復出現,證明發熱與黑苔的出現有一定的關系。此外,黑苔與發熱時間的長短也有關系,在上述病例中,最短的發熱4天后就出現黑苔,最長的發熱80天后方才出現黑苔。大部分病例在發熱2周后,出現黑苔,平均為20天左右,可見發熱時間越長,出現黑苔的可能性越大。
在出現黑苔的患者中,有一半病例是各種炎癥感染所引起,包括肺炎、腎盂腎炎、壞疽性闌尾炎、腹膜炎、膽囊炎、下肢靜脈炎、化膿性骨髓炎、盆腔炎及敗血癥等。由于感染高熱、毒素刺激等因素均可使舌絲狀乳頭增生過長,再加上微生物的染色而成黑色,出現黑苔所特有的棕黑色角化細胞,使舌苔干黃焦黑。
第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由于精神緊張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出現黑毛苔的病例常可遇見,這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時,可引起口腔內酸度增加,有利于產色霉菌的生長而出現黑苔。例如,曾經有一個患者因為食管有吞咽阻塞、不適而去醫院作食管鋇劑造影,發現食管壁上有一個小結節,懷疑為食管癌,因而精神不振、情緒抑郁,思想負擔很重,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不久舌上出現毛刷樣黑色舌苔。但以后又經再次食管鋇劑造影及攝片,并經各科醫生會診,否定了食管癌的診斷,此人精神恢復正常狀態,并未應用任何藥物治療,黑毛苔便逐漸消退。
第三,胃腸功能紊亂。胃腸功能紊亂可能是機體中毒的癥狀之一。由于細菌毒素的刺激使胃腸功能失調,進而導致口腔唾液pH值降低,增加了舌細胞間的粘著力,使絲狀乳頭角質突起延長,容易被微生物染成黑色,形成黑苔。根據臨床觀察,約有一半以上的黑苔患者伴有惡心、腹脹、便秘、胃口不好等胃腸道癥狀,經藥物治療,如大便得暢而里熱退后,黑苔也隨之消退;黑苔消退之后,食欲也隨之好轉。這些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大多見于高熱患者。
第四,霉菌感染。人的口腔里(包括舌苔上),滋生有各式各樣的細菌、霉菌等微生物。一般情況下,它們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保持著一定的平衡狀態,對人的健康也沒有什么妨礙,也不會使舌苔表現出多彩顏色。如果因為治療疾病的需要,應用了大量廣譜抗生素,那么這些微生物的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一些對抗生素比較敏感的細菌被殺滅,而相對不怕這些抗生素的霉菌卻乘機大量增殖。由于霉菌大都會產生各種顏色,因而就可在舌頭上出現從棕色到黑色的各種苔色。
第五,重危病人。某些慢性病內臟衰竭,如肝硬化晚期肝功能嚴重損害、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各種晚期癌癥體質極度衰弱等癥狀患者,容易出現黑苔。
三、舌炎
舌頭也是經常發炎的人體器官,你知道舌炎包括哪些類型以及如何防治嗎?
由于地圖舌、毛舌、溝紋舌、正中菱形舌炎、舌乳頭炎、萎縮性舌炎都可能有血管充血、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等病理改變,所以均可包含在舌炎的范疇內。
地圖舌:如前所述,舌乳頭呈片狀剝脫,形似地圖。患者一般無自覺癥狀,治療無特殊方法,若有刺激性痛可作相應的治療。
毛舌:是一種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由于舌背上絲狀乳頭的角化上皮延緩脫落,增生的絲狀乳頭形成絨毛狀而得名。多由于食物、藥物、抗生素的長期應用,吸煙等口腔環境改變而致。多發于舌背的后2/3或舌中部,可染色形成紅毛舌、黑毛舌,猶如麥浪倒伏,毛長1mm以上,若過長還可刺激軟腭,有癢感或惡心。黑毛舌中央部分顏色深而周圍較淺。患者無明顯不適,舌活動正常,數周內可自行脫落。無特殊方法治療。盡可能查出病因,對癥處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潔,戒煙,或局部涂制霉菌素液。
溝紋舌:即前述裂紋舌,一般也不需治療。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對疼痛者先清洗溝紋,再作相應的治療。
正中菱形舌炎:發生于舌盲孔前、舌背中線區(即人字溝前方)的菱形或似菱形的、圓形或橢圓形的無乳頭病損,其直徑約1cm左右,顏色微紅,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有時局部呈結節狀,觸之較硬,但基底部較軟,不需要治療,可用洗必泰液漱口。
舌乳頭:有絲狀乳頭、輪廓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之分。絲狀乳頭炎即萎縮性舌炎。輪廓乳頭炎偶有發生,乳頭腫大、發紅,局部有腫大不適感。菌狀乳頭位于舌前方及舌尖部,炎癥時菌狀乳頭充血、紅腫,腫大的乳頭有灼痛感,尤其是進食過熱和辛辣食物時刺激性疼痛明顯,其原因不明,與維生素B族缺乏、貧血及局部受到漱口劑、食物、理化等刺激有關。人類的葉狀乳頭已退化,呈皺褶狀位于舌緣兩側,接近咽部,在咽部炎癥和尖銳牙尖等刺激影響下可發生炎癥,此時葉狀乳頭皺褶加深、紅腫,舌動作時疼痛,可有刺激痛、灼痛,應注意與發生于此的惡性腫瘤鑒別。治療葉狀乳頭炎要去除局部刺激,可注射強的松龍混懸液。
萎縮性舌炎:又名光滑舌,是絲狀乳頭的慢性炎癥。在維生素B族缺乏、貧血、真菌感染或其他全身疾病等情況下絲狀乳頭萎縮,舌背光滑呈紅色,而菌狀乳頭突出、紅腫、肥大。嚴重者菌狀乳頭也萎縮,舌面無舌苔,有灼熱、灼痛感,對外界刺激敏感,常因受到損傷而有小面積的糜爛或潰瘍。
舌葉狀乳頭炎發生之處可能發生惡性腫瘤,治療前應先排除惡性腫瘤。正中菱形舌炎、舌輪廓乳頭炎常被患者懷疑為腫瘤,應注意區分,必要時取活組織檢查以確診。
四、味覺異常與疾病
舌頭是人體味覺感受器,舌黏膜是一種特殊分化的粘膜,上面分布有若干味覺感覺器——味蕾,具有辨別酸、甜、苦、辛、咸、淡等多種味道的功能。如果舌頭或身體其他部位發生疾病,可導致味蕾感受器對味覺的感知能力下降或消失,而引起一系列的味覺障礙。所以,味覺異常是肌體發生某種疾病的信號,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診斷疾病。
口苦:中醫認為,口苦多見于肝膽熱證、腸胃熱證等。在現代醫學則認為,口苦多為急性炎癥的表現,而以肝膽疾病為多,可能是膽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癥病人因苦味閾降低、甜味閾升高,吃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舌頭發苦。
口甜:中醫認為,脾胃實熱、濕熱郁阻、肝脾痰火內蘊的病人口舌可有發甜的感覺,所謂“脾熱口甘”。研究證明,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致各種酶的分泌異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覺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覺口舌發甜。
口淡:口淡多見于久病、脾胃虛寒患者;病人外科大手術后食欲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
口淡在炎癥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后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也常感口淡,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癥,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藥物。
口澀: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即出現口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之故。肝膽郁熱傷陰或脾腎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通宵不眠之后或嚴重的神經官能癥患者,唾液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癥后期多有味覺苦澀。
口酸:中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還與胃酸過多有關,常見于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有人測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較正常人增高,pH偏低。
口辣:口辣是咸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絕經期綜合癥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黏膜對咸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口咸:口咸以脾虛濕盛,腎虛火旺為多。因中醫認為“咸為腎味”,臨床上常見于腎陰不足,腎火上浮的神經官能癥、慢性咽喉炎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測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見鈉、鉀、鈣、鎂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堿性反應。
口膩:多見于傷風感冒,支氣管擴張。如果經常食用過量肥肉、糖類等亦影響脾胃消化功能,發生口味變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