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雨兼程:民營企業成長的軌跡
- 《風雨兼程》編寫組
- 972字
- 2020-07-03 16:55:52
追本求源,一切從張江說起
我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年來到上海求學并于1987年赴美國深造。1994年,上海市政府第一次組織留學生回國省親代表團,我有幸作為政府特邀的25位海外學者之一,在出國求學七年之后第一次回國“省親”。而在經歷了取舍之間的長期猶豫和幾年的前期準備之后,1998年的鐘擺終于義無反顧地把我送到了張江這塊莊稼地里。這一年,我放棄了美國一家上市公司副總裁的職位,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僅有的幾棟再普通不過的多層廠房里找到了一小塊立身之地——這就是“微創醫療”的誕生地。那個時候,來自大洋彼岸參與浦東開發這波創業大潮的海歸還寥寥無幾。
二十世紀90年代,甚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張江,大致上可以用“河流星羅棋布、農戶莊稼滿地”來形容,即使最具想象力和最浪漫的詩人也無法將其與今天“公路輕軌密布、高樓大廈林立”的現代化景觀聯系在一起,更不會想到昨天的張江會成為今天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當年,這里沒有一個紅綠燈,沒有一家餐廳,也沒有一處公交車站,更不要提地鐵、酒店等任何稱得上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除了彰顯園區地位的“張江高科技園區”銘牌外,張江在當時幾乎找不到一點高科技的痕跡。白天工作之余,唯一能讓我身心放松的活動就是到旁邊的一條大河邊(即如今的祖沖之路),看當地農民光著膀子、挽著褲腳在河里結網撈魚。晚上加班,稍不留神就會錯過本就稀少的園區末班車,只得要么在實驗室冰冷的水泥地面上挨到天亮,要么步行到出租車司機敢于深夜“冒險”到來的地方。我們常常選擇幾個人一起走,在黑燈瞎火的路上,為了壯膽,往往是一邊走一邊高唱紅色歌曲;在梅雨季節,深夜“回家”的路會更加泥濘,有時要步行更遠、更久才能看得見現代化交通工具。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哪怕幾乎到了“彈快盡,糧將絕”的時刻,我對于“遲早會有一個高端醫療器械集團從這里走向世界”的信念從未有過一絲懷疑。
隨著上海市“聚焦張江”戰略的開展,尤其是從2005年開始歷經數年快速而高效的發展,張江高科技園區呈現出了一派蓬勃向上和日新月異的景象。在嘗盡了無數種和無數遍的酸甜苦辣后,微創·醫療與張江高科技園區一起,得到了快速且有豐富內涵的發展,并在張江科學城這個美麗的畫面上添加了數個絢麗的像素點。張江這片廣袤的創業土地,雖然曾經貧瘠過,但經過無數先期開拓者默默無聞地耕耘,在國家改革開放的艷陽天下,滋潤和孵化出了一朵朵驚艷世界、芬芳萬里的高科技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