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群雄割據
- 平行的二世紀
- 宇光同塵
- 2448字
- 2020-10-10 18:29:05
劉木仍再次回京已經是七月,匈奴占據的河西走廊旱情加重,難民往東大量涌入武威郡。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頻繁出現流民聚眾起事,匈奴左南苑王實際控制的戶口急劇下降,怕被匈奴單于問罪索性歸降宇國當個蕃王,把河西三郡歸還宇國。匈奴左賢王率部兩萬騎兵平叛控制敦煌郡,匈奴左南苑王不敵退守張掖郡向宇國求援。
四品驍騎游擊將軍楊現加封三品鎮西將軍,率黑白羽軍各一萬增援武威郡。四品建威將軍劉木仍加封鎮北將軍,統領北疆赤羽軍防范匈奴南侵。三品中領軍鄭志與大鴻臚張棕持節前往張掖郡,同匈奴左南苑王商談歸降事宜。河西戰役持續兩個月,最終匈奴左賢王糧草耗盡敗退漠北,至此宇國收復百年前丟失的河西三郡。
荊州地區旱情持續加重糧價飛漲民不聊生,宇國司隸禁軍一半被牽制在河西戰場,韓黎感覺時機成熟命五斗米道眾在宛城起事。用火藥炸毀漢江邊的宇皇堤,決堤漢水淹沒附近田地造成難民流離失所。
義軍奇襲宛城武庫繳獲兵器盔甲,迅速武裝后攻打郡衙劫持太守孔翔。宛城郡兵群龍無首被各個擊破,義軍控制宛城后分兵攻打臨近郡縣,在五斗米道眾協助下攻城掠地。鄧縣礦井與新都鐵廠持續給義軍鍛造兵甲,義軍規模迅速壯大至十余萬遍布荊州稱青巾軍,擁立劉蕭為漢王。破頭潘率軍向西攻打武關企圖攻入關中,大刀敖率軍往東攻打穎川郡與汝南郡……
中常侍張永趁時局混亂策劃一場陰謀,在皇帝趙鷹前往明堂接見匈奴左南苑王時兵變,調動昱陽宛虎豹騎包圍明堂軟禁皇帝。宇國番禺王趙騖、東平王趙鷙、中山王趙鷥用誅張永清君側為借口,調動蕃國軍隊前往洛陽勤王,沿途有不少郡縣主動應供給糧草兵馬。討伐軍在滎陽休整后往西攻打虎牢關,成皋大營的青羽軍主動打開關口迎接勤王軍。
中常侍張永明白大勢已去,在影士掩護下連夜逃出洛陽。追隨中常侍張永的宦官想要將功折罪,主動解除皇帝趙鷹的軟禁,不過重要黨羽依舊遭到清算。解決完宦官集團黨羽,城外三位蕃王表示沒有誅滅張永誓不退兵。京城內因為清算宦官集團引發恐慌,一支叛軍在月色掩護下消滅城門守軍,迎接城外勤王大軍涌入城內。三位蕃王在京城展開混戰,都想奪得對宮城的控制權。
經過三個月混戰,中山王趙鷥在洛陽兵敗被殺,其嫡長子趙鹙繼任中山王,得到河間郡、常山郡、晉陽郡、太原郡、河西郡、邯鄲郡、上黨郡、巨鹿郡支持。
東平王趙鷙因為蕃國距離京城近占優勢,趕走另外兩位蕃王在宇寰殿稱帝改元建立濟國,實際控制河南郡、河內郡、河東郡,擁護的郡守包括:濟陰郡、昌邑郡、清河郡、渤海郡、安平郡……
番禺王趙騖回蕃國的退路被荊州義軍切斷,最終率軍往西占據長安稱帝改元建立越國,實際控制扶風郡、馮翊郡、京兆郡、弘農郡,擁護者包括:零陵郡、豫章郡、江夏郡……
青巾軍已經控制南陽郡、汝陽郡、穎川郡、南郡、廬江郡形成一方割據勢力。山陽王劉策往西聯合青巾軍攻打濟陰郡,東海郡、泰山郡、瑯琊郡迫于形勢依附山陽國。
鎮西將軍楊現收復河西三郡,從武威郡往南控制隴郡、安定郡、北地郡。中領軍鄭志率黑羽軍南下巴蜀,控制漢陽郡、武都郡、漢中郡、廣漢郡、蜀郡、巴郡。皇帝趙鷹逃出洛陽后與鄭志匯合,向東攻打占據長安稱帝的番禺王趙騖。
上谷郡沮陽縣,郡守公孫度在郡守府衙翻看賬冊,上谷郡經過年前戰亂已經是府庫空虛,但是鎮北將軍劉木仍卻在整編擴充軍隊。幽州軍駐守在燕北長城沿線,共計郡兵兩萬五千和赤羽軍一萬兩千,縣城分散駐守郡兵約有兩萬。赤羽軍滿編制是兩萬,有一萬兩千駐守燕北長城沿線,在幽州境內可以指揮調動。另外八千駐守在雁門郡到上郡長城沿線,在中山王趙鹙地盤西部邊陲,鎮北將軍劉木仍派殄虜護軍魏質前往聯絡。
宇國幽州包括:右北平郡、漁陽郡、廣陽郡、上谷郡、涿郡、代郡,東部遼東郡、遼西郡、樂浪郡依舊被匈奴右南苑王控制。南面接壤的中山王趙鹙是兵多地廣,不過中山國內部派系林立,雙方名義上是宇國臣子暫時沒發生沖突。
……
三個月后中領軍鄭志率軍從漢中東征,在陳倉擊潰趙騖的越國軍隊,趙騖兵敗死于亂軍之中,殘部退回關中向占據洛陽的濟國投降。濟軍順利接管扶風郡、馮翊郡、京兆郡、弘農郡,把趙鷹的東征軍從司隸三輔趕回漢中。
韓黎指揮青巾軍滅宇復漢,先前擁立劉蕭為漢王只是過渡,青巾軍需要擁立劉氏皇帝。為此韓黎召集青巾軍高層與歸順的郡守,在宛城商議立帝之事。
“山陽王劉策有高祖斬蛇劍,血統身份都是名正言順。還有五萬山陽國軍隊支持,并且山陽國接壤濟皇趙鷙的老巢東平國。”山陽國世子劉整道。
“世子所言確實有理,青巾軍北伐濟國離不開山陽國支持,山陽王有高祖斬蛇劍名正言順。”青巾軍將領彭澤道。
“彭將軍莫非是得到山陽王的好處,忘記漢王帶領青巾軍起事打下宛城?你身上的兵器盔甲全是漢王在新都鐵廠鍛造的!”青巾軍將領潘辰罵道。
“潘將軍一直追隨漢王,自然是向著漢王說話。高祖斬蛇劍是漢家天子所有,敢問漢王有嗎?”山陽國世子劉整反駁道。
“寡人沒有高祖斬蛇劍,不過寡人最早舉起興漢旗幟!”劉蕭大聲反駁道
“漢王息怒,立帝之事非同兒戲,這關系到青巾軍未來發展,諸位將軍郡守切莫感情用事。”大將軍韓黎環顧四周提醒道。
“大將軍所言甚是,青巾軍想滅宇興漢要上承天意下順民心,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漢王確實勞苦功高,但是宗族血脈不夠純正,不如山陽王有高祖斬蛇劍名正言順。”歸降的汝南郡守魏爽道。
“燕王對此有何看法?”青巾軍將領潘辰問蠱樸。
“潘將軍現在就稱呼燕王,為時過早吧。”青巾軍將領彭澤道。
“幽州軍經過擴編已經超過十萬,成為不可忽視的一方勢力。不管漢王稱帝還是山陽王稱帝,這位皇親國戚都是燕王。”青巾軍將領潘辰解釋道。
“稱呼為燕王未嘗不可,煩請蠱將軍轉達燕王看法。”大將軍韓黎認為稱王是板上釘釘。
“韓大將軍,燕王已經得到傳國玉璽……”蠱樸面色平靜道。
“這怎么可能!”
“該不會找到個假貨吧。”
“真品在莽新覆滅時失蹤,宇國官府尋找百年都毫無線索,燕王是如何得到的?”
“估計是假貨。”
“肅靜肅靜!蠱將軍此話可當真?”大將軍韓黎面色凝重問。
“燕王已經把傳國玉璽交給王后帶到宛城,燕王后一路舟車勞頓暫時在漢王府中用膳,稍后便可拿出玉璽鑒別真假。”蠱樸信誓旦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