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2)
- 毛澤東品國學(超值金版)
- 盧志丹
- 5699字
- 2014-01-28 10:01:46
“文質彬彬”與“溫良恭儉讓”作為封建時代文人士大夫們的人格標準,無疑是有其文化價值和進步意義的。但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劇烈的社會變革時期,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推翻封建主義,那么,固守維護封建舊秩序的“文質彬彬”與“溫良恭儉讓”,則是對封建勢力的妥協和退讓,更是對廣大農民群眾的高漲的革命需求的壓抑。因此,對中國革命形勢洞若觀火的毛澤東借否定《論語》中的這兩句話,來批駁右傾機會主義者誣蔑農民運動“過分”的錯誤論調。
毛澤東這里活用《論語》章句,是典型的反其意而用之。聯系當時的革命形勢,就可以體會毛澤東的這種“反用”的精辟和深刻。
當時,廣大農村發生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一切權力歸農會”,地主豪紳們的封建特權被打得落花流水。對此,地方劣紳、國民黨右派和一切反革命分子是不甘心的,他們惡毒地攻擊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是“惰農運動”,大呼“糟得很”。國民黨左派對農民運動也極力地反對,甚至以分裂統一戰線相恐嚇,企圖迫使共產黨放棄對農民運動的領導權。小資產階級在農民運動面前表現出極大的動搖,跟在反動派后邊說農民運動“太過分”、“越軌”等。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者,被反動勢力嚇倒,也指責農民運動“過火”、“過左”,極力壓制農民革命,提出什么農民協會組織“不能帶階級色彩”,反對建立農民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等,對反動勢力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
為了反擊黨內外對農民革命的一片責難聲,毛澤東親自回到湖南,用三十多天的時間對農民運動做了深入的考察,在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用精彩的筆墨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這篇光輝的著作中,毛澤東闡述了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歌頌了農民運動的偉大作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力。在文中,他吶喊革命是不同于一般社會活動的,是不能用“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的改良主義方式來開展的。反之,必須以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來進行革命,即像農民在農村中推翻地主豪紳階級那樣來進行革命。
毛澤東這一理論,擊滅了右傾機會主義者“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的改良主義夢想。為中國共產黨堅持對土地革命的領導權,開展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奠定了基礎。
2.調查研究應發揚孔夫子的“每事問”精神
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內盛行起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黨內有些留學過蘇聯自稱“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的人,死記硬背馬克思主義的“本本”,認為這是萬古不變的教條,而對中國實際知之甚少。
這種死守教條的錯誤傾向,使黨在實際工作中有過許多失誤,吃了不少虧。在贛南閩西根據地,紅四軍黨內和軍內同樣存在上述教條主義的錯誤傾向,使得革命工作和軍事斗爭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為了批判和糾正教條主義的錯誤思想路線,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思想路線,毛澤東寫了《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
在這篇毛澤東自己非常喜歡的文章中,毛澤東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等非常著名的精辟論斷。闡述了調查研究對于指導中國革命和戰爭的重要性,并列舉了調查研究的方法。
在文中,毛澤東說,許多做領導工作的人,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該怎么辦呢?
接著他回答道:
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因為你未出門時腦子是空的,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
“每事問”一語出自《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即說孔子陪同魯國國君入太廟祭祀周公,由于祭祀用的是四代禮樂,多不常見,孔子就每件事都要問一問,“調查研究”一番。這個典故勾畫出孔子謙虛、謹慎的形象。毛澤東在這里恰如其分地引用這個典故,號召大家學習孔夫子的“每事問”精神,身體力行地去從事調查研究工作。
毛澤東在自己比較喜歡的文章中引用《論語》中的這個典故,表明了他對孔夫子“每事問”精神的賞識和推崇。正是時時處處“每事問”,注重調查研究工作,毛澤東成為革命隊伍中第一流的“中國通”。
3.奉勸蔣介石“言必信,行必果”
1936年12月12日,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在西安臨潼實行“兵諫”,扣押了蔣介石,逼迫他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堅決支持張、楊的抗日愛國行動,主張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這次事變,派出了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人去西安與國民黨談判。
12月24日,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張、楊提出的八項抗日主張。
12月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在臨上飛機前,蔣介石還向張、楊作了停止內戰、改組政府、改變外交政策、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等六項保證。但飛機一離開西安,蔣介石便翻了臉。
12月26日,安然回到南京的蔣介石即授意陳布雷寫了所謂《對張楊的訓詞》,掩蓋西安事變的事實真相,并將陪他回南京的張學良軟禁;隨后又對東北軍和西北軍進行分化和調離,不久又囚禁了楊虎城將軍。
1936年12月28日,毛澤東針對蔣介石的《對張楊的訓詞》,發表了《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毛澤東從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局出發,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態度,誠懇地勸告蔣介石認清形勢,改正以往的錯誤,為國家民族利益考慮,與中國共產黨攜手抗戰。
在這篇義正辭嚴的聲明中,毛澤東說:
蔣氏已因接受西安條件而恢復自由了。今后的問題是蔣氏是否不打折扣地實行他自己“言必信,行必果”的諾言,將全部救亡條件切實兌現。全國人民將不容許蔣氏再有任何游移和打折扣的余地。蔣氏如欲在抗日問題上徘徊,推遲其諾言的實踐,則全國人民的革命浪潮勢將席卷蔣氏以去。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蔣氏及其一派必須深切注意。
這段話中,直接引用《論語》的兩處:
一處是“言必信,行必果”,此語出自《論語·子路》。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子路向孔子問什么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士”,孔子列舉了“士”的一些特征,其中有一條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即說話一定講信用,行動一定有結果。
另一處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此語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古代的大車用牛拉,小車用馬拉。無論大車小車,車轅前面都是用來駕牲口的橫木。橫木兩端和車轅上鑿有小孔。用包有鐵皮的木銷釘插入圓孔,這樣就將橫木和車轅連接起來。大車的車銷釘叫“”,小車的車銷釘叫“”,沒有這兩個東西,就無法將牛和馬套起來,車子自然不會前行。這樣,孔子的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做人不講信用,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這好比大車、小車沒有車銷釘一樣,沒有車銷釘車子怎么會被牲口拉著行走呢?
毛澤東順手拈來,恰切地引用《論語》中這兩句廣為人知的名言,對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曉以利害,督促蔣氏認清敵友,認真履行自己的諾言,將全部抗日救亡條件不折不扣地予以兌現。否則,如果言而無信,失信于全國民眾,那么全國人民的革命浪潮必會將蔣介石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因為在禍急寇深、危及中華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假抗日,真反共”者無疑是歷史的罪人,必將被歷史的大浪所淘汰!
4.己所不欲,要施于人
1943年4月份,抗日戰爭處于相持階段。身為中共華北局書記、八路軍副總指揮的彭德懷,在一次關于民主教育的談話中說,為了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內各階級、各黨派應盡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毛澤東看到這篇談話后,認為這一提法不妥。他在給彭德懷的信中說:
又如在政治上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號是不適當的,現在的任務是用戰爭及其他政治手段打倒敵人,現在的社會基礎是商品經濟,這二者都是所謂己所不欲,要施于人。只有在階級消滅后,才能實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消滅戰爭、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語出自《論語·顏淵》。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解釋“仁”的含義時所說的一句話,大意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仁”的基本精神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從而避免人際間矛盾激化。作為一般的道德范疇,對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此語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如果在政治上過分強調此語,則是放棄斗爭的一種哲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歷來被仁人志士們奉為立身行事的座右銘,但毛澤東卻大筆一揮,將“勿”字改為“要”字,這一改之后,與孔夫子的意愿完全相反。可以說,千古奇人毛澤東又一次奇語驚人。但是,只要聯系當時的國內形勢,就會發現毛澤東這一字之改,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并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得國內各階級各政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團結了起來,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同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也清醒地認識到,盡管此時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革命進程的主要矛盾,需要國內各黨各派團結一致,共同抗日,但這并不等于國內階級矛盾就此消亡,而是依然存在。即使是為著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目標,也應當是在斗爭中求得團結,而不是放棄斗爭,放棄斗爭也就意味著放棄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
毛澤東認為,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政治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提法,等于是忽視依然存在的階級矛盾,抹殺了階級差別,這對尚處于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國顯然是不適當的。他指出,“現在的任務是用戰爭及其他政治手段打倒敵人”。這里所說的“敵人”,主要是指日本帝國主義,這句話表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特征,說明中國革命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現在的社會基礎是商品經濟”,則表明當時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質,說明中國革命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質。也就是說,在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階段,不應當否認和忽視國內階級矛盾仍然存在這一客觀事實。因此他說:“這二者都是所謂己所不欲,要施于人。”即是說,不能放棄階級斗爭的手段。
毛澤東還明確指出:“只有在階級消滅后,才能實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消滅戰爭、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
在給彭德懷的信中,毛澤東接著還分析了當時國內階級矛盾的狀況,他指出:“目前國內各階級間有一種為著打倒共同敵人的互助,但是不僅在經濟上沒有廢止剝削,而且在政治上沒有廢止壓迫(例如反共等)。”所以,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目標下,“我們應該提出限制剝削與限制壓迫的要求,并強調團結抗日,但不應提出一般的絕對的階級互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號。”
正是由于毛澤東和共產黨人堅持這一原則立場,才能牢牢掌握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堅定不移地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日中國,人剝削人的制度早已廢除,更不存在政治上的壓迫,已經完全具備了毛澤東所說的實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的歷史條件。所以,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今天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它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準則。
從崇信到批判——毛澤東評價孔夫子
一部《論語》,大量地記錄了孔子的言談主張。可以說,《論語》就是一部“孔子語錄”。要真正讀懂《論語》,就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人。毛澤東是非常熟悉孔子其人其事其說的。
孔子名丘,一說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說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他的曾祖防叔因避禍由宋逃到魯國,便成為魯國人。他父親名紇,字叔梁,做過魯國陬邑的地方長官。孔子出生不久,父親死了,家庭也貧困了,不得不做各種雜活,一則贍養寡母,一則自己生活。他做過倉庫保管員,也做過牲畜管理員,都很負責任。最后做到魯國的大司寇,那是“卿”的高位了。他到處學習,不懂就問,所以見聞廣博。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晚年便專門一面整理古籍,一面講學傳授學術。他是中國私人講學的第一人,也是傳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中國古代文化的流傳以至后來的擴大和發展,不能不歸功于孔子。
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以及西周、東周的社會思想潮流,更多的是接受了春秋時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如鄭國的子產、齊國的晏嬰等人的言行。春秋時代重視“禮”,認為“禮”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孔子卻改以“仁”為核心,認為沒有“仁”,便談不上“禮”。孔子對于“仁”有各種定義,概括起來是“愛人”。孔子所愛的“人”,是包括各個階級、階層的人,是一切具有生命的人。孔子的志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他所收留的學生,絕大多數出自下層,只有屈指可數的學生是來自上層。
孔子自三十歲招收學生,一直到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此博得學生的無限愛戴。他死后,許多學生在他墓側結茅屋居住,有的住了三年,相傳子貢住了六年。他早期的學生,如子路、冉有、子貢,跟著他奔走四方,為救世而斗爭。他晚期的學生,如子游、子夏、子張、曾參,便接受他講學帶徒的衣缽。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孔子晚期的學生也作了一定的貢獻。
孔子自己說他“述而不作”,研究整理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的教育方法也值得一提。他不分地位高下,報酬厚薄,只要學生拿十條干肉的拜師禮品,便教導他。他因材施教,深刻了解每個學生的資質、性情、能力、愛好的不同,所以同一個問題,孔子的答話因人而異,甚至有時相反。師生間的相處有時好比父子。學生平日的言行,他能深入了解,譬如他說顏回(他最喜歡的學生),平日聽講,只聽不提問,好像“笨伯”,回去后,卻能發揮,并不愚笨。從所有古籍看,孔子教學生,一般用啟發式方法。
毛澤東的一生,對孔夫子的態度是很復雜的,是集評論、批判、繼承和發揮于一體的。
1.早期崇信
從如今可以看到的毛澤東的大量早期文稿來看,他在長沙求學時代還是頗為崇信孔子的。
毛澤東求學長沙時期,正是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的時期。在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以《新青年》為陣地對康有為等人掀起的“尊孔”復辟逆流進行了猛烈抨擊。孔子“圣人”的權威被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