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毛澤東智品古代史籍(4)

諸葛亮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智慧的象征。毛澤東肯定諸葛亮的聰明才智。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學院院長孔從洲談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時,又談了諸葛亮的兵器改革,說:我們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類屬于進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發展。由于射箭誤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機,經諸葛亮改進,一次可連發十支箭,準確性提高了。他征孟獲時使用了這個先進武器??墒敲汐@也有辦法,他的三千藤甲軍就使諸葛武侯的弩機失去了作用。諸葛亮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藤甲是用油浸過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軍給燒了。

毛澤東還常以諸葛亮作為智慧力量的象征激勵干部和戰士。在紅軍時代,他就多次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只要我們有誠心,有耐心,湘粵贛邊就能有千個萬個“諸葛亮”。動員起來,參加我們的斗爭,那我們干出來的事業就一定比當年的諸葛亮不知要偉大多少倍。

客觀地講,歷史上的諸葛亮并非小說塑造中的那樣全美全能。1959年7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擴大會上就說:人的認識是逐步發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樣,事先安排定錦囊妙計。毛澤東還說: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他在讀宋蘇洵《權書·項籍》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

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歷來史家皆大頌特頌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思路,但毛澤東卻奇語驚人,別樹一幟,言之成理,堪稱卓見。

陳慶之:“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陳慶之傳》載于《南史》第六十一卷。毛澤東在該書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鉛筆劃了讀過兩遍的圈記。在目錄“陳慶之”三字旁,劃了兩條著重線。在傳記開篇的天頭上,連劃四個大圈,又用他蒼勁的筆跡,醒目地標寫著“陳慶之傳”四個大字。在第一段介紹陳慶之生平的地方,毛澤東富含深情地批注:

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

文內許多地方,毛澤東又圈又點,劃滿了著重線,足見他閱讀之專注和傾情。

陳慶之是南朝梁武帝時出身寒門的著名武將。為人忠正耿直,有膽,有識,有才,建有赫赫武功。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魏徐州刺史元法儈降梁,梁武帝派陳慶之去接應,又讓他率軍隊護送豫章王綜入鎮徐州。魏十萬大軍抗拒,都被陳慶之挫敗了。后豫章王投奔了魏,陳慶之及時地“斬關夜退”,保全了軍隊的實力。

大通元年(527年),陳慶之攻打魏國的渦陽,魏派兵增援。有人說:派來的前鋒必定是精銳,打勝了算不上功勞,打敗了挫傷自己部隊的銳氣,不如不打。陳慶之說:魏兵是遠道而來,征途疲憊,只要我們敢打,沒有打不敗的道理。他親自率領五百余兵卒奔擊,魏前鋒被破。陳慶之迅速占領了渦陽城,與攻城的魏兵,自春至冬,打了“數十百戰”。有人想退兵,陳慶之堅決反對。魏在城周圍修筑起十三座堡壘,被陳慶之先破了四壘,他把這四座堡壘的俘虜,全都割去了耳朵,讓其他九座堡壘的敵兵看,加強威懾力量。又鳴金擊鼓,奮勇進擊,魏兵大敗,渦水為之塞流。陳慶之乘勝又占領了城父。

也正是在這一年,魏國大亂,北海王元顥來降,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他回魏國為帝。陳慶之又屢挫魏軍。魏軍將領丘大千以精兵七萬,分筑九壘抗拒陳慶之。陳慶之從早到午僅半天的時間就攻陷了三壘,魏兵退。魏濟陽王元暉業以兩萬人來救,被陳慶之擊敗,暉業被擒。魏又派出大量援軍,據守滎陽。陳慶之軍中很恐慌,他對眾人說:“我等才有七千,賊眾四十余萬,今日之事,意不圖存,須平其城壘?!痹谒膭酉?,戰士們勇敢地攻下城池。入城后,又被圍,陳慶之率精兵三千人大破之,魏軍逃散降服。陳慶之護送北海王元顥以來,“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陳慶之破關斬將、所向無敵的英雄戰績,充分體現了他的果敢機智和軍事才能。這是軍事家毛澤東多次閱讀他的傳記的根本原因。

1969年,毛澤東已是76歲的老人,遠離戰爭年代也已二十年,他自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威武雄壯的經歷,為陳慶之的事跡所引發,從而心馳“神往”古戰場,產生“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千古共鳴。難怪他對“此傳”要反復閱讀呢!

“馬周才德,迥乎遠矣”

毛澤東在讀《舊唐書》和《新唐書》時,對于《馬周傳》都十分重視,在許多地方劃了濃密的圈點,有的地方加旁圈,有的地方在天頭上加三個圈。

唐太宗貞觀年間,是被史家諛為太平盛世的時代,但是馬周卻以犀利的政治眼光,于太平中看到潛伏的危機,并敢于上疏直陳于皇帝面前。毛澤東讀了《新唐書》上這篇奏疏,于書上批道:

賈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軾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

馬周的奏疏所以不是“紙上空談”,在于他針對時弊,指出了切實的問題。

馬周指出當時國家形勢并不穩定,百姓負擔沉重,勸諫唐太宗吸取隋煬帝的教訓,才能長治久安。他說:“今百姓承喪亂之后,比于隋時,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還,往來遠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四五年來,百姓頗嗟怨,以為陛下不存養之?!瘪R周指出了這種狀況的危險性:“自古黎庶怨叛,聚為盜賊,其國無不即滅。人主雖悔,未有重能安全者?!瘪R周的這番話,不啻于向唐太宗提出了一個嚴重的警告。

馬周以歷史為鑒,指出“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多者八百余年,少也四五百年,主要由于“積德累業,恩結于人”,而“自魏、晉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主要由于“創業之君,不務仁化,當時僅能自守,后無遺德可思”,所以“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他直陳太宗“雖以大功定天下,而積德日淺”,所以應“隆禹、湯、文、武之道”,“節儉于身,恩加于人”,才能“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

馬周對當時的吏治也提出了尖銳批評,要求改革只重內官,忽視縣令、刺史的選官的弊病。他說:“臣聞天下者,以人為本。必也使百姓安樂,在刺史、縣令耳??h令既眾,不可皆賢,但州得良刺史可矣?!彼u當時選官,“獨重內官,縣令、刺史頗輕其選。又刺史多武夫勛人,或京官不稱職始出補外”,這樣必然會使“百姓未安”。

馬周的政見得到了唐太宗的贊賞,也得到同僚的稱許。唐太宗說:“我于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中書侍郎岑文本則說:“吾見馬君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搉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亡倦?!边@也許就是毛澤東把馬周的奏疏視為“第一奇文”的原因吧!

馬周出身比較低微,“少孤,家寠狹”,“落拓不為州里所敬”。后輾轉到京師,借住中郎將常何家,由于替常何代擬了二十余條評論政治得失的意見而被唐太宗發現,從此成為備受信任的股肱之臣,為開創“貞觀之治”貢獻了重要力量。

毛澤東對馬周的才德評價很高?!缎绿茣纷髡邭W陽修評論說:“周才不逮傅說、呂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毛澤東卻認為商王武丁時的相傅說和輔佐周武王滅商的呂望(即姜太公)比不了馬周。他說:

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

馬周飲酒有海量,青年時期曾“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他在48歲時便因病而死,毛澤東認為他所以不能長壽,是由于“飲酒過量,使不永年”,對這位杰出的歷史人物的英年早逝流露出一種深深的惋惜之情。

毛式歷史人才觀

毛澤東在批注史籍和談論歷史時,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以“歷史人物為中心”。那么,什么樣的歷史人物能引起毛澤東的矚目呢?或者說,毛澤東對歷史人物褒貶取舍的標準是什么呢?

其一,不以出身地位論英雄

毛澤東曾多次把項羽和劉邦兩人并提,并進行比較。在讀《史記》時,毛澤東曾在《高祖本紀》中寫了這樣的批語:

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在毛澤東看來,劉邦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其政治才能最為重要,而這種才能的形成,則與他們的出身有關。

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毛澤東曾講過: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澤東還認為,劉邦之所以成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主要是因為他善于用人,善于納諫。1962年1月30日,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生動地講述了《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劉邦見酈食其的故事,他借這個故事教育干部:

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劉邦是個小吏出身。年輕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笨梢哉f是“老粗”出身。毛澤東從劉邦這個典型中總結出“老粗出人物”的結論。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說:

自古以來,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么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他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媳背?、齊、梁、陳,五代梁、唐、晉、漢、周,很有幾個老粗。文的也有幾個好的,如李世民。

1964年3月24日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再次闡述他的這種觀點,他說:

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知識的。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

毛澤東對貴族出身的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的評價都不高,盡管他們是開國皇帝,但是缺乏政治才能。毛澤東在《隋書·高祖本記》上的批語是“蘊藏大亂”,對唐高祖李淵的批語是“遇事無斷制”。

其二,欣賞能文能武的人

毛澤東稱贊過的許多人物,如曹操、周瑜、諸葛亮、李世民、張說、朱敬則、范仲淹等,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他年輕時,“獨服曾文正”,也正是曾國藩能文能武。

1958年,毛澤東到安徽視察,路途中讀《三國志·呂蒙傳》。毛澤東說:

呂蒙是行伍出身,沒有文化,很感不便。后來孫權勸他讀書,他接受了勸告,勤學苦讀,以后當了東吳的統帥?,F在我們的高級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參加革命后才學文化的,他們不可不讀《三國志》和《呂蒙傳》。

1973年7月,毛澤東布置校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灌嬰列傳》、《晉書·劉元海載記》等,是大有深意的。周勃、灌嬰是跟隨漢高祖劉邦起兵的武將,雖然他們功勞卓著,但由于沒有文化,常遭后人鄙視。匈奴貴族劉淵(即劉元海)曾說過:“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币馑际钦f,通過他翻閱史書,像隨何、陸賈這樣的人,只有文才不懂軍事;而周勃、灌嬰只會打仗,沒有文才,這都是他所不佩服的。

毛澤東所以要讓高級干部讀《劉元海載記》,正表明他比較贊賞劉淵的話,只文不武或只武不文,都是不行的。

其三,贊賞于亂世中建功立業的英雄豪杰

青年毛澤東在讀《倫理學原理》時,就曾寫過這樣的批語:

吾人攬史時,恒贊嘆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至若承平之代,則殊厭棄之。

這段話表達了他對亂世英雄豪杰的贊美之情。從毛澤東一生的讀史實踐來看,他是始終遵循著這一觀點,認為“亂亦歷史生活之一過程,自亦有實際生活之價值”,即使是在晚年,他最贊賞的也是那些亂世中的英雄。

例如,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勖是靠長期艱苦征戰取得帝位的。盡管在他取得帝位后,由于信任伶人、殘酷搜刮等弊政導致了“禍亂”,使他成了短命的皇帝,但他為奪取天下而英勇作戰的事跡,仍然是中國歷史上光彩的一頁,受到毛澤東的特別矚目和贊許。

毛澤東對《通鑒紀事本末》《后唐滅梁》一篇,讀得很仔細,并寫了幾條批語。毛澤東十分稱贊后唐滅梁過程中的三個關鍵人物:李存勖本人和他的兩個謀士康延孝、郭崇韜。毛澤東批語道:

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者,可謂識時務之俊杰。

在后唐與后梁為奪取中原統治權而進行的長期戰爭中,李存勖繼承其父李克用的事業,“不櫛沐,不解甲,十五余年”。由于戰爭十分艱苦,有人建議“與之約和,以河為境,休兵息民”。李存勖“審機獨斷”,堅持執行康延孝、郭崇韜的積極進攻的戰略,終于獲勝。

毛澤東的批語說:

已成摧枯之勢,猶獻退兵之謀,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時審機獨斷,往往成功。

在進攻汴州準備滅梁的最后戰役前,李存勖和其他將士一樣,遣送家屬到興唐,準備與梁決一死戰。李存勖告別家屬說:“事之成敗,在此一舉。若其不濟,當聚吾家于魏宮而焚之?!睂Υ?,毛澤東很是感佩,批了一句:

生子當如李亞子。

“李亞子”是李存勖的小名,這句話本是朱溫敗于李存勖時的感嘆之詞,毛澤東借引來,可見他對李存勖的贊許。

也許就是在這次讀完關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史籍以后,毛澤東想起年輕時讀過的一首歌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詠史詩《三垂岡》,他雖然已記不清“是何代何人所作”,但詩的內容他還背得下來。詩云: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云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毛澤東通過他的秘書田家英查出了這是清人嚴遂成的《三垂岡》詩。

毛澤東對于史籍中記載的那些以儒術治國,或者只是守成并無作為的人物似乎不太感興趣。被很多史家贊譽為“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景帝,毛澤東卻并不以為然。

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在同《人民日報》負責人及有關領導談話時說:

歷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嗎?實際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維持會”,庸碌無能。從元帝開始,每況愈下。元帝“牽制文義,優游不斷”。他說他父親宣帝“持刑太深”,主張起用儒生。宣帝生氣地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并說:“亂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帝),更是腐敗。

這表明毛澤東對“維持會”式的歷史人物是不太感興趣的。他還和人說,《后漢書》只有光武可讀,這也正是由于漢光武帝劉秀是從征戰中承續漢家基業的“中興之帝”,所以讀起來才有點意思。

其四,尊崇硬漢子,鄙棄“軟骨頭”

毛澤東對于歷史上那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敢于堅持真理,甚至以身殉志的人總是給予了高度的贊揚,而對于向統治者搖尾乞憐,甚至妥協投降的人則給予鄙視和批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灯塔市| 子洲县| 青龙| 宿州市| 田东县| 满洲里市| 宜黄县| 永定县| 汉中市| 玛多县| 开江县| 临漳县| 宜川县| 黔南| 东兰县| 施秉县| 邢台县| 梁河县| 汕头市| 南投市| 海丰县| 同心县| 汉川市| 葫芦岛市| 邵东县| 惠来县| 上高县| 云和县| 诏安县| 环江| 泰宁县| 威信县| 南岸区| 双鸭山市| 延长县| 淳化县| 株洲市| 蚌埠市| 义马市|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