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再回首跟往事干杯
- 銀娟兒
- 4571字
- 2020-06-14 10:39:11
以往的很多個小長假、黃金周里,我都會選擇走出去,有時是遠足,有時是就近。在2017年的“10、1”黃金周如約到來之際,我卻想不出要去哪兒玩。
如果回東北的話,是否可行呢?早在清明節(jié)時,三姐回東北探親、掃墓時,我就想一起回去,但三天的假期實在太短了。放暑假時又因為身體有恙,一拖再拖,就沒能回去。此次十一假期是八天,緊張了點,但也足夠做很多事情了。這個想法一經產生,就開始持續(xù)發(fā)酵,生根發(fā)芽,那還等什么呢?于是我打點行囊,朝著家的方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10月2日,第一站,四平。我一走出出站口,就看到前來接站的大姐,兩年未見,大姐還是那么年輕漂亮,充滿活力。之后我們一起去看望老爸。兩年多的時間,父親的身體又衰老的許多,走起路來明顯有些遲緩,但卻依然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不過這對一個八十三歲的老人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這是老爸的福氣,更是我們的福份。
10月3日,大姐在上了一個上午的課后,不顧疲勞,領我們一起去紅嘴公園游玩。秋風颯颯,涼風習習,在這美好的金秋十月,我們一行人——父親、王姨、大姐、二姐和我,一起漫步公園,在領略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久違的親情,我們走的都很慢,就像品味美酒,在行走中感受,在感受中回味,只為記住這美好溫馨的時刻。
10月4日,是中秋節(jié),弟弟一家三口也特意從長春趕到四平,共度佳節(jié)。除了三姐不能到場,父親、大姐、二姐、我和小弟,一家人算是齊了,記憶中已經很多年沒有陪父母親一起過中秋了,在這難得的幸福時刻,我們共同舉杯慶團圓!
10月5日,在告別了四平的親人后,我和二姐踏上了回故鄉(xiāng)的旅程。在扶余火車站,二姐夫早已在出站口等候我們,他是專程從松原開車來接我們的。這次回來,得到了二姐和二姐夫的大力支持,二姐全程陪同,二姐夫更是當起了專職司機,只為我們出行方便。一切按計劃行事,我和二姐下了火車,二姐夫載著我們直奔韓家窩棚村,去看望我們的舅舅。
韓家窩棚位于扶余通往松原的公路沿線上,距離扶余大約有40華里左右。從公路上就能看到村子。由于好多年沒來了,竟開過了頭,折返后在公路邊上見到了來接我們的表弟喜輝。
越往村子里走,就越發(fā)地感覺陌生,這還是我小時候無數(shù)次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的叫做姥姥家的地方嗎?直到我看到那所老房子——三間土坯房,終于又找到了久違的姥家的感覺。其實舅家好多年以前就蓋了現(xiàn)在住的三間磚瓦房,就在老房子旁邊,但老房子卻一直沒扒。走近老房子,看到它已經成了倉房,里面堆放著一些雜物,唯一能看清的是棚頂,還是多年以前糊的紙棚。
睹物思人,我的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曾經在這里生活過的兩位女主人——我的姥姥和舅媽的音容笑貌,而這方空間雖然很小,卻也承載了家的全部意義,給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以避護和安全感,也包括我。而那些發(fā)生在這里的童年往事,也早已化作美好的回憶刻進了我生命的年輪。
知道我們要來的消息后,表姐表妹們相約都在五號這天回家,只為和我們聚上一聚。
我們到時,舅舅不知道已經出來迎多少次了,當我第一眼看到舅舅時,距離上次已經過去了6年,6年時間,讓舅舅又蒼老了許多。特別是舅媽的離世,讓舅舅變得孤獨而脆弱,看到我們,越發(fā)地情不自禁,忍不住地掉眼淚。
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喜輝兩口子一定是做了精心的準備,從端上桌的每一道菜就能看得出來。因為人多,所以預備了兩桌,而菜品豐盛的程度,堪比過年。雞,魚,殺豬菜,涼拌菜,蘸醬菜,樣樣俱全,每樣都好吃夠味。我們暢所欲言,開懷暢飲,從熱鬧的場面看,每個人都把今天當成了過年。
吃完了大餐,我們也該啟程了。因為在扶余,還有一場聚會在等著我們。離別時分,我們再一次相擁而泣,今日一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見。不禁在心里默默地祈愿:愿我親愛的舅舅健康長壽,愿我的兄弟姐妹都能平安快樂、吉祥如意!
告別了舅舅和各位兄弟姐妹,我們開始趕往扶余。在通往扶余的路上,云艷和亞文就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的催問我們何時能到,通過電話導航,我們找到了這家飯店,云艷和亞文已經在門口等著了,她倆是我的小學同學又是好閨蜜,我們三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走進包間,董桂芬大姐、張利大哥還有隨行的隋喜軍,已經等候我們多時了。落坐后,我們共同回顧了那些屬于我們的集體記憶,其中有許多是我不知道的,也算是補了一課。言談中對董大姐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她下過鄉(xiāng),當過播音員,擔任過扶余市宣傳部長,從任上退休后被聘為精神文明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與張利大哥(精神文明志愿者協(xié)會副會長)一起,把扶余市的精神文明工作做的風聲水起,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度。
張利大哥,是云艷的大哥,土生土長的王家人。從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開始,就走上了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的公義道路,是扶余最早的志愿者。通過云艷,知道了張利大哥的很多感人事跡,欽佩之余,也想為家鄉(xiāng)建設做點什么,于是我也成了一名志愿者,參與編輯文字稿件的工作。這次回扶余,既是來找組織的,也是向這些了不起的志愿者們學習和致敬的。
第二天一早,二姐夫載著我們直奔王家。王家,是我從小生活的地方,童年的許多美好回憶都跟這里有關。我的人生是從這里起步,這方水土曾給予我最初的注冊——王家人。現(xiàn)在,王家又成為我的加油站,做為一名志愿者,我又重新回到了故鄉(xiāng)的懷抱。
一進村,我就和二姐、二姐夫還有弟弟一起,去找尋我們曾經的家。如果沒有熟人領著,我們真的已經找不到了。三十五年滄桑巨變,我們的家已了無痕跡,原來的三間草房已變身為三間磚瓦房,院子的格局也完全變了樣,現(xiàn)在的主人是我們家的一位遠房親戚。原來的左鄰右舍也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既然房子已不是原來的房子,也就沒有必要進去了。于是以舊居為背景拍照留念。
照完相,我們一行人沿著當年上學的路,往曾經的王家小學現(xiàn)在的文化大院走去。路,還是那條路,卻已今非昔比,紅磚鋪就的路面,寬闊筆直,貫穿整個村子。不僅主路如此,所有的輔路,也都紅磚鋪地。路兩旁是高大上的路燈,路燈下是寫有名言警句的標語牌,在路燈的兩旁,是綠化帶,松樹、柏樹、果樹綠蔭成行。只是我們來晚了,錯過了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否則王家會更美。路兩旁,各家各戶磚瓦結構的房屋干凈整潔,雖然都是農家小院,卻自有一種安樂祥和的溫暖感覺在里面。一路上,我們在找尋兒時記憶的同時,禁不住感嘆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
在文化大院,十多位小學同學已經在此等候了。說起來,我們真的多年不見,有的甚至超過了30年。在彼此稍做端祥后,還是立即認出了對方。曾經的翩翩少年再見卻人到中年,不勝唏噓啊。然而,歲月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卻改變不了心中那份深深的懷念,那段同窗時的美好情誼。
要論同學聚會,還是小學最徹底,直接回到了原點——學校。我們一行人走遍大院的角角落落,憶往昔話從前。原來的那排1-4年級的教室,被翻蓋成了磚瓦房,它的對面,是原來的五年級教室和老師辦公室,被翻蓋成現(xiàn)在的文化活動中心:包括一間大型活動室和一間會議室。中間還是原來的操場。想起上學那會兒,總是遙望對個,希望有一天能走進五年級的教室去上課的小心思,不禁啞然失笑。
站在操場上,十月的陽光暖暖的照著我們,同一片天空,同一方熱土,同一群人,此情此景,恍忽中有了一種穿越的感覺:伴著朗朗的讀書聲,課間的打鬧聲和下課的鈴聲,一群小學生向我們走來,我們熱切的迎上去,尋找辨認曾經的自己,然而,卻彼此認不出。隔著長長的歲月,很想告訴對方:歸來,我們仍是少年!
我們又來到活動中心,這里寬敞明亮,大約能容納5、600人的樣子。是舉辦各種活動、講課和開會的地方。從舞臺上方的橫幅內容看,似乎剛剛舉行過什么活動。在活動中心的旁邊,是一間會議室,中央擺放著一張大型會議圓桌,在一面靠墻的位置有一排書柜,里面擺放著各種書籍。會議室的門邊和顯眼位置懸掛著由張利大哥手書的楹聯(lián)和條幅,張利大哥,可謂多才多藝,他能寫會畫(是著名的農民書畫家)。而且王家歷界村晚演出中的相聲、小品、三句半等節(jié)目也都出自張利大哥之手。這間會議室,還是吉林省首家“農家書屋”,由張利大哥一手創(chuàng)辦。
我們紛紛落坐后,開始聽張利大哥給我們講王家這些年來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所走過的歷程,以及王家的發(fā)展變化。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張利大哥看到一些人自私自利、不講道德,對他觸動很大,經過深思熟慮,他放棄了比較賺錢的木工專業(y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對他來說比掙錢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教身邊的人做文明人、行文明事,以此來改變家鄉(xiāng)的面貌。
他義務清掃大街,出錢為村里鋪路、安裝路燈、植樹,美化村容村貌,扶危濟困,鄰里守望相助。他為大家講解傳統(tǒng)文化,開展家庭倫理教育,用道德的力量把一個個處在社會邊緣的危險分子,拉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軌跡......張利大哥的義舉感動著鄉(xiāng)親們,也吸引了許多追隨者,志愿者的隊伍因此不斷壯大。王家,在他的帶動下,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道德新村。而張利大哥的通過圣賢教育打造和諧社會的理念,作為一種成功模式也被紛紛效仿,當年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扶余大地刮起了道德的春風。
這是一堂生動的傳統(tǒng)文化課,我們每個人都靜靜的聆聽,細細的品味,之后是深深地思索。
中午時分,張利大哥把我們所有人都召集到他家里去吃飯。感恩大哥大嫂的盛情款待,那天我們都吃的特別香,特別飽。吃過午飯,時間已經不早,我們也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那一刻,我們互道珍重,淚水成為我們的共同語言,那一刻,我才真正領悟到故鄉(xiāng)情在我心中的厚重與不可替代。
從王家出來,我們重返扶余,一起去了張利大哥在扶余的家。大哥親手寫下:道行天下,振興中華,立志做圣賢,但愿恒住心幾幅字,和一幅畫有雄雞的畫一并送給我。我一直視張利大哥為精神導師,這無疑是老師對我的勉勵,拿在手里感覺沉甸甸的。第二天,我和亞文、云艷一起去扶余公園逛了逛。扶余公園是最近幾年才建的,所以我是第一次去。走在扶余的街道上,感覺變化好大,好多街道都拓寬了,馬路變得干凈整潔了,路燈也變成升級版的了,走在街道上,好有都市的感覺。
扶余公園很大氣,很精致,也很美,據(jù)說花了不少銀子。我們一邊走一邊欣賞秋天的景色,許多樹都已變了顏色,紅的、黃的、綠的,像是打翻了顏料盒,走在灑滿落葉的小路上,放眼湖光山色,小橋流水,頓覺心曠神怡。
逛完了公園,我們一起去拜訪了亞文的父母——張姨和姨父。張姨是母親的閨蜜,好姐妹。在那個困難的年代里,她們互相幫襯,互相扶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如今這種友誼又延續(xù)到了我們這一代,現(xiàn)在,我和亞文情同姐妹。時隔多年,再次見到二位老人,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雖然都已經年過80了,但他們的身體和精神都非常好,真的替他們高興。
告別了張姨和姨父,已是中午時分,我的返程也已經進入倒計時,亞文特意找了家特色菜館為我餞行。吃罷午飯,我們一起來到火車站,在進入候車室時,意外看到董大姐也來送我,還給我?guī)Я硕Y物。我知道十一期間大姐的兄弟姐妹都來她家里團聚特別忙,這么忙還來送我,讓我特別感動。
開始檢票了,由于送行的人不能進入,我一個人提著大包小裹走向檢票口,在進站的那一刻我跟董大姐、亞文和云艷揮手告別。站臺上,我孤零零一個人站在那,不禁想起從前母親接送我們時的情景。扶余火車站,承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是母親用目光溫暖過的地方。那一刻,我環(huán)顧四周,卻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身影,期盼的目光。淚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雙眼......
列車徐徐開動了,慢慢駛離了扶余,駛離了故鄉(xiāng)。然而,我的心中卻充滿了溫暖的感覺,那是滿滿的故鄉(xiāng)情——親情、友情和鄉(xiāng)情。而故鄉(xiāng)行,更是不虛此行,因為故鄉(xiāng),永遠都是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