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格心理學:讀懂性格背后的心理真相
- 高方濤
- 2568字
- 2020-06-29 14:48:44
一、回避性格:渴望社交,但又害怕與人連接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②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③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④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⑤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⑥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⑦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情時,總是夸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以上是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IV)中對回避型人格特征的描述。如果你滿足其中的一半以上(4項),那么很不幸,你可能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礙。

回避性格的人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活動,因為身處其中時他們總是,很緊張,害怕自己說錯話,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對他們來說,做事比做人要容易得多。他們寧可選擇工作量更大、收入更低的工作,也不愿意嘗試需要接觸很多人的工作。
他們總有一種匱乏的感覺,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夠,并且對他人的看法異常敏感。這種內心的匱乏讓他們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興趣和能力,對工作、上學等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事情都極為抵觸,每次想到要見陌生人就緊張不已。
實際上,這種回避性格源于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為了避免自己遭受嘲笑和拒絕,他們表現出極端冷漠的姿態。這給身邊的人留下了不好相處的印象,并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對交往的恐懼。
這種性格讓他們很難融入周圍人的圈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靠近他人,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他們稱得上是慢熱型的人。由于他們并不反對社交本身,而只是因為恐懼而抗拒,因此他們會比一般人更想得到親密無間的關系,在感情上傾向于完美主義。
他們既希望得到他人的感情,但又缺乏與人相處的能力,因為他們脆弱的自尊心非常容易受到打擊,所以他們的長久親密關系總是可望而不可求。無法得到自己期望的感情,讓他們更加恐懼社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他們更加傾向于回避。
回避性格并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有在與人的長期生活當中才會顯現出來。他們看起來很孤僻,難以相處,有時又顯得沖動、情緒化。長時間的離群索居使他們具有更強的感受他人的能力,他們充沛的精力和熱情以及豐富的想象力能給周圍的生活帶來無窮的精彩。只要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溫暖,他們將回以更大的心意。
案例9 沒有帶來開心卻帶來煩惱的聚會
楓欣前幾天去圖書館查資料時偶遇了一個朋友。許久未見的兩人聊了很久,最后分別時朋友邀請楓欣去參加一個聚會,楓欣開心地答應了。
回到家以后,楓欣陷入了痛苦之中。她害怕自己與那么多陌生人見面時的尷尬狀態,她不知道自己該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首飾,說什么話,她覺得同意這個邀請是自己做的一個極度愚蠢的決定。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楓欣決定嘗試一下,說不定自己能玩得很開心呢!經過精心裝扮的她開心地和朋友去參加聚會了,但當她們到達聚會現場的那一刻起,楓欣就覺得非常不舒服,她以“穿著不得體”為由匆匆離開了聚會場所,并拒絕再見到那個朋友。
楓欣就是典型的回避性格,既渴望社交活動,又害怕自己會出丑,面對陌生人時既興奮又緊張。那么,這種矛盾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1.形成原因

(1)自卑心理
這種既渴望社交又難以與人相處的性格源于內心深處的自卑。他們總覺得自己與周圍人相比有很大差距,處理問題時擔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而失敗。長此以往下去,他們就會失去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因為他們害怕由于自己不夠優秀無法得到他人的喜愛,或者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勝任某些工作。
自卑心理在現代社會中很常見,回避性格的人的自卑心理顯然更加嚴重,而且他們缺乏將自卑轉化為前進動力的能力。一般來說,他們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經常覺得自己不行,而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不但會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還會影響工作和生活。而工作和生活的不幸則又進一步加深了自己的自卑心理,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形成越來越嚴重的回避性格。
(2)童年經歷
童年時的生活和學習經歷也是形成回避性格的重要原因。一些從小就顯得很內向的孩子被家長貫以乖巧懂事的名義,不但不鼓勵孩子改變習慣,還以此夸獎孩子。在家長的寵溺下,孩子缺乏獨自承擔的能力,對家長產生依戀,將其作為心理的避風港,進而失去面對外面世界的能力。久而久之,回避性格已經養成,再也無法改變。
事實上,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也容易形成回避性格。一項調查顯示,小時候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比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他們在社交中顯得很自信、大方,而過早離開父母的孩子往往更孤僻、更內向。
(3)遭受挫折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有些人能夠在逆境中屢敗屢戰,愈挫愈勇,但有些人則會在挫折的打擊下一蹶不振,對自己和現實失去信心,以致產生逃避心理。
一方面,可能挫折本身對他們的影響太大,經歷時間太長,由此形成的長時間的壓抑狀態會讓很多人無法承受;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調適自身心態的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2.應對方法
(1)增強自信
自信心是打破回避性格最有效的工具,一個擁有強大內心的人才能平淡地看待自己所經歷的挫折,冷靜地面對自己遇到的所有人。每個人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沒有誰是十全十美的。但除了這些缺點以外,我們還有很多優點,不能將自己的視野局限在某個狹小的空間中,要勇于承認自己,接受自己,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給自己樹立充分的信心。
另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用自己擅長的方面來獲得周圍人的肯定和稱贊,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更加樂于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勇于嘗試
不同于社交恐懼癥,回避性格的人內心是渴望社交、渴望愛與被愛的,只是對未知后果的恐懼壓倒了他們對社交的渴望。事實上,他們的恐懼大部分是自己幻想出來的,只要經過嘗試就可以打破這種思維。
回避性格的人應該勇敢地嘗試社交活動,可能剛開始時特別困難,但只要進入狀態,就可以讓自己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快樂。有趣的社交活動能夠活躍人的心靈,改善人的思維狀況和健康狀況。參與群體活動能夠讓人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和能力,將自己內心積極向上的一面充分地展現出來。
心理透視
回避性格的人需要走進人群,了解自己的互動模式,看清自己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么。如果對于社交的恐懼太多、太大,可以尋找一個安全的、和生活圈子沒有交集的環境,如簡單的沙龍活動或者團體咨詢等,逐漸地適應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