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把管理平臺做實做強:鐵路企業管理者的88個實用話題
- 臧修生
- 3253字
- 2020-06-23 14:20:30
話題7:督促自我常進取
但凡走進工作崗位七八年之后的年輕人有個分野和“關口”,有的人小有成就,受到領導賞識和器重,屢屢獲得先進稱號,特別出眾者開始進入管理崗位;有的人入行時是志存高遠,行事思維及步子卻跟不上趟,幾年后仍原地踏步,特別是同領導打了幾次交道,碰過釘子,感到不順心者,往往心存怨氣,怨天尤人。怨天就是出言牢騷不離口,怨老天不公道,怨領導不識才;尤人,就是怨自己生不逢時,時運不濟,沒機會沒運氣。日常表現自暴自棄,垂頭耷拉腦。
相傳,有個人因家庭不睦、人氣不旺、機會不多,去請教一位大師:“難道我一生就沒命沒運嗎?”大師讓他伸出左手:“你看清楚沒有?這條橫線叫愛情線,這條斜線叫事業線,這條豎線叫命運線。”然后,讓他把手握起來,又問:“你那三條線在哪里?”那人說:“在我手里呀!”
有這樣一句名言:“看手相,看面相,不如看心相。心是我們的主人。”工作有了不順心之處,要在自我反省、檢點自己過失上著眼,調整好心態,不可動不動就遷怒于環境,遷怒于他人。
一則《手指的禪意》的短文,可能對于我們有所啟發。
一位后生到寺中向方丈求教,談起人際交往,他頗有感慨:“大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太復雜了,不是難以捉摸,就是虛偽一對,實在是沒意思。請問這是為什么?我該如何對待呢?”此時恰聞樹上有鳥兒啼鳴。接著,有零星的鳥糞落下,差點兒沾到后生的身上,后生舉手指著鳥兒怒吼:“該死的東西,沒長眼睛!”“善哉善哉!施主,看看你伸出的手——道理就在其中。”方丈言道。后生看看自己伸出的手——食指指向樹上的鳥兒,大拇指指向天空,中指、無名指、小指很自然地指向自己。
看著后生納悶的樣子,大師解釋道:“你瞧,你指責鳥兒的手形,意味著指責別人的手指是一個,而指責自己的手指是三個,也就是說假如要指責別人,那么自己首先要承擔三倍的指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人情世故就不再是你看到的這個樣子。至于那個指向天空的大拇指,則意味著還有一些事情誰也沒想到,而且也說不清楚,于是只好由上天來裁決了。”
方丈望著樹上啼鳴的鳥兒,接著說:“鳥兒是無辜的,因為樹木本來就是飛禽棲息之處,有鳥糞落下來是很自然的事,怪只怪我們站錯了地方,世間萬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是與非,所以也沒必要都分個高低、爭個勝負,退一步則海闊天空。”
有人提出了“六不怕”的說法,非常符合事理:心誠不怕人不聚,人善不怕有君嫌,功到不怕機會少,身正不怕輿論偏,藝高不怕遇妖魔,勤學不怕磨難纏。
我們日常工作中的得與失、順與逆、成與敗不應苛求環境,而應注重調節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改進行事方式。
有個故事:有兩個空布袋,想站起來,便一同去請教上帝。上帝對它們說,要想站起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得自己肚里有東西;另一種是讓別人看上你,一手把你提起來。于是,一個空布袋選擇了第一種方法,高高興興地往袋里裝東西,等袋子里的東西快裝滿時,袋子穩穩當當地站了起來。另一個空布袋想,往袋里裝東西,多辛苦,還不如等人把自己提起來,于是它舒舒服服地躺了下來,等著有人看上它。它等啊等啊,終于有一個人在它身邊停了下來。那人彎了下腰,用手把空布袋提起來。空布袋興奮極了,心想,我終于可以輕輕松松地站起來了。那人見布袋里什么東西也沒有,便一手把它扔了。
常言說:“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頭腦”。可以認為,機會不是刻意來臨的,它往往就在我們的身邊,關鍵是看我們識不識貨,是否認識到它是個機會,會不會及時出手把它抓住。拿一支箭做比喻,有人知道近兩三天內有一支箭從身邊飛過,何時飛過呢?具體時間并不清楚。有人懶懶地說,箭飛來時再伸手抓也不遲。另一人,則早早做好準備,伸展五指等待機遇來臨,有一天那支箭瞬間欲飛過去時,被其牢牢抓在手里。
有個車務段副段長在黨校培訓學習期間同教授的對話非常有趣。
學員問:“老師,您知道我何時當上科長的嗎?”
老師搖搖頭:“我不清楚。”
學員:“告訴您,我26歲就是科長啦!”
老師很驚訝,稱贊道:“那說明你年少得志。”
學員仍然談興不減:“老師,您猜我多大年齡當上了副段長?”
老師似乎胸有成竹:“我估計30多歲就成了領導干部。”
學員有點不好意思:“老師,我50歲才走上領導崗位,當科長將近25年。”
老師笑著說道:“那說明你大器晚成。”
原來這位副段長年輕時就聰明早慧,到鐵路后勤學苦練、刻苦鉆研業務,而且有個好人緣,喜歡就管理素養向領導求教,很快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成為最早挑起中層擔子的年輕人。后來鐵路大環境變幻不定,雖然其工作實績突出,但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不過這些都沒影響其默默奉獻、盡職盡責的工作。
俗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任何企事業單位的設置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鐵路也不例外。但是,確實有人遇見“見吹草動”,官職異位或升遷無望,便心灰意冷、郁郁寡歡,甚至哭天抹淚;但也有人不氣餒、不怨恨,“逆境商”日益提升,一如既往地奮發努力。結果,數年之后,時來運轉,又重新走上領導崗位。“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只要自強不息,必然富有運氣,上天不虧勤快進取之人。“機會從來不等人”。當你做了充分準備,機會來臨時就是你的;如果你沒有做好準備,任何機會都不屬于你。
談到職場中的自信、進取的秘訣,有這樣四句話富有教益,或者說是成功之談,那就是:坐前排,走路快,正視人,敢發言。
所謂“坐前排”,就是開會學習要往前坐,坐在領導視線可及的位置。俗話說:“成熟在心態,成功在狀態”。參會時你的狀態也很重要,勇于往前坐,說明你愿意聆聽領導的工作部署,明了單位的總體要求,想吃透會議的精神,富有貫徹落實領導意圖的愿望。這些領導自然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留下好的印象。假如你精神渙散、無精打采,心不在焉地躲在會場角落里犯困,那在領導心目中,你便不是參會者,而是濫竽充數的“瞌睡蟲”。
所謂“走路快”,反映了一個人聞風而動、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體現的是做事迅速、果斷、得力的精神狀態,檢驗的是執行力的狀況。
所謂“正視人”,指的是,一個品行端正、光明磊落的人從其眼神中能夠折射出來。俗話講:“眼睛是心靈的天窗”。當你工作中、生活上有困惑和困難需要領導指教、幫襯時,你到領導辦公室當面匯報傾談,領導會從你眼神中讀懂你的難處,看清你的困惑,體察到你所處位置中的真實感受,自然會熱心地伸出援手,幫助你排憂解難,為你指點迷津。
至于“敢發言”,是講在職場中為人應富有自信,當領導通過座談會、研討會或來到你的車間科室調研時,你可擇機發聲,從容不迫地談出對未來工作的思路,講講對工作的看法和建議,供領導參考、采納。完全不必過于拘謹、膽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因為現在企業領導者均是專家型的開明領導,真心希望下屬富有頭腦,能夠敞開胸懷,談出自己的真知灼見、理性思考,他們不樂見機械型的執行者,整天唯唯諾諾、撥撥轉轉,像算盤珠子一樣的下屬。當然,作為管理者平時應養成善于思考問題、富有創新思維、勇于表達想法的習慣,隨時準備出手,幫助領導解急救困,成為領導的“智囊”和助手。這樣做,領導肯定對你高看一眼,你進取的機遇也會倍增。
“一滴水見太陽”,細微之處見高低,你在上述具體小節上的自信及睿智表現,定會為你現場一線的工作實績“錦上添花”,讓你日趨于完美。
有人說,世界上最小的門是機會之門,只要你關閉,拒絕接受,就是連一根針也插不進去;世界上最大的門也是機會之門,只要你打開,它可以創造奇跡。其實,一個人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機會。職場里每一次工作任務的承擔和完成是機會;每一次考試演練是機會;每一次接受檢查考核是機會;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展示你的優雅與能力、果斷與勇氣的場合,更是表現品質的機會。
抓住機會,見機而動,這個道理并不難理解。但許多人卻令人遺憾地失去了機會。失機的原因恐怕體現在兩個環節上:一個是識機,一個是擇機。
機會總是來去匆匆,它從不為任何人稍作停留,但這并不是說,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機會可遇亦可求。所謂可求,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制造機會。機會常常會出現在你面前,你完全可以把握住機會,將它變為有利條件。而你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