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過去的藝術家和技術
《莊子 天地篇》中說:“能有所藝者,技也?!?img alt=""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21BD0/17180243705271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8428-dGhHHBPCYIRuUfM2NI5Synj0hz6e3jX7-0-610cd68e56d98a3a6aae5d2d31323b4e" title="[1]莊子·天地篇.中華書局,2007.">《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都說明了在我國古代“技”不是獨立的,“藝”也不是獨立的,技、藝是相通的。在古代,技術與藝術在某些領域是互相融合的,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李誡的《營造法式》等中都有體現,如圖1-9和圖1-10所示。

■圖1-9 《天工開物》

■圖1-10 《營造法式》
自中國近代以來,尤其20世紀60年代以后,技術與藝術的一體化理論探索開始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值得介紹的是李澤厚的觀點,他認為:“前進的社會目的形成了對象和規律的形式,也就是說,善成了真的形式,人們直接看到的是善和目的性。飛機、大橋是為人民服務的,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卻又是符合規律性的,這就是技術美的本質?!?img alt=""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21BD0/17180243705271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8428-dGhHHBPCYIRuUfM2NI5Synj0hz6e3jX7-0-610cd68e56d98a3a6aae5d2d31323b4e" title="[3]李澤厚.技術美學與工業設計叢刊.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
當代以來,隨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各項技術元素的體現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比如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等,人們試圖在先進的表現活動和技巧之后,也讓欣賞者體驗到完美的心靈的藝術和美的藝術的活動和技巧。如山東電影制片廠孫墨龍在《論電視劇攝影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一文中提出:“攝影是個技術與藝術高度結合的行當,每一種藝術追求最終都要落實到技術把握中來。”衡陽師范學院鄧政在《數字技術與設計藝術的和諧發展》一文中提出:“數字化條件下的設計藝術,使現實與虛幻、主觀和客觀達到了空前的‘和諧’?!?img alt=""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21BD0/17180243705271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8428-dGhHHBPCYIRuUfM2NI5Synj0hz6e3jX7-0-610cd68e56d98a3a6aae5d2d31323b4e" title="[5]鄧政.數字技術與設計藝術的和諧發展.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4):163.">哈爾濱師范大學曹天慧在《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一文中提出:“現代社會一片繁榮,傳統的工藝技術正在博物館展出,現代設計已經完全融入現代技術?!?img alt=""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21BD0/17180243705271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8428-dGhHHBPCYIRuUfM2NI5Synj0hz6e3jX7-0-610cd68e56d98a3a6aae5d2d31323b4e" title="[6]曹天慧.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藝術研究,2006(1):39.">技術和藝術的一體化問題也在各項技術活動和藝術活動中為人們所專注。
國外,技術與藝術一體化的研究理論出現于西方工業革命以后,但是在早期的西方技術美學思想史也有一定的體現,法國美學家德尼·于斯曼說過:“人們在西方思想的早期源流中,就能發現工業美學的萌芽?!?img alt=""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21BD0/17180243705271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8428-dGhHHBPCYIRuUfM2NI5Synj0hz6e3jX7-0-610cd68e56d98a3a6aae5d2d31323b4e" title="[7]德尼·于斯曼.美學.商務印書館,1992.">希臘文“Technē”一詞就意為“技藝”,“技藝相通”,很早在國外的美術思想史上就有相關的揭示。
從18世紀中葉開始,隨著技術的發展與革新,技術革命帶來了一系列的科學革命、產業革命,技術的發展在各個方面起到的作用也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技術已經遠遠不止體現于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由于人們對“美”的追求不斷在變化,人們也越來越發現,只有技術與藝術的緊密結合才會給后人留下技藝精美的瑰寶。因此,在近現代西方的技術革命中,技術與藝術逐漸在世界范圍內有了探討和研究,近代的培根、休謨等都有關于建筑美、人工制品的觀點,都涉及一部分技術與美學的觀點,也是早期技術與藝術一體化的體現。杜夫海納曾經指出:“美是在一種與對象有時是更為智力性的、有時是更加肉體性接觸中,給我們顯示的就是在這樣的經驗之中,技術對象才能為我們審美化。”
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現更加明顯,技術家越來越覺得技術中美的重要性,而美學家也越來越認識到技術的審美價值。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裝配藝術》展中,提到了大量關于運用技術性的作品,完美地體現了技術與藝術的一體化。
到了當代,技術與藝術的一體化就更緊密了,技術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技術。當技術的進步在進一步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反映現實生活和客觀世界的時候,藝術的發展也進一步體現了藝術滿足了人類的精神需求,因此技術與藝術的一體化問題研究也進一步得到了關注。正如竹內敏雄所指出的:“一般意義上的技術同人類歷史一道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古代的手工藝也好,現代的工程技術也好,都包括在內。只是它們之間,功能的效率相差懸殊,而只是隨著那一種產品都符合各自的目的,并伴隨著那種程度的美的效果。那么,在它的技術美的結構上就沒有本質的差異?!?img alt=""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21BD0/17180243705271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8428-dGhHHBPCYIRuUfM2NI5Synj0hz6e3jX7-0-610cd68e56d98a3a6aae5d2d31323b4e" title="[9]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83.">當代,技術與藝術的一體化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