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幾歲必須要知道的1000個心理學常識(圖解案例版)
- 匯智書源
- 1183字
- 2020-06-28 16:55:15
六、“蘇東坡效應”——我是誰?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東坡詩中的名句,現寓意人總是難以正確地認識自己。故而,這個心理學命題,又被稱為“蘇東坡效應”。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在哲學層面上,這無異于最深奧的人類問題。但在心理學上,這其實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即我們對自己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明確的定位。
陳靜在一家小型企業工作,是一個剛剛步入職場半年的新人。在度過了工作初期那種滿腔熱血的階段后,她漸漸開始迷茫。
陳靜所在的公司規模不大,知名度也不高,這與她最初所期待的大公司、大成長空間有很大出入。并且她半年來所從事的工作一直都是公司最基層的,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瑣碎而枯燥。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她漸漸開始感到煩躁和迷茫。她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標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有什么發展,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堅持下去的必要。她也曾想過換一份工作,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找一個什么樣的工作好。
心理解讀
想知道“我是誰”,就要找到自我;想知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就要認清使命,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人們對自我往往難以正確地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
心理學家認為,“蘇東坡效應”的產生并非偶然,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太遠了模糊,太近了也會模糊。明明就在山腳,我們卻認為已經到了山頂;有時正站在山頂上,我們卻自以為跌到了最低處。于是,該自信時,我們選擇了失落;該后退一步時,我們選擇了沖動冒進。看不清自我,就會發生這種錯誤,不僅做不成事情,還會積少成多,由量變產生質變,使我們遇到更大的失敗。
如何破除“蘇東坡效應”從而找到自我呢?以下是3點建議,幫助你認清自己,找到使命:
1.認識自己的關鍵在于保持心態平和
不要盲目地追求最準確的自我定位,而是要從多個角度對自己進行觀察和定位。既不要輕信別人,也不要輕信“內心中的那個自我”。然后,再力求對自己認識得更全面和更清晰一些,得出的結論就會比較貼近真實了。
2.找個安靜的角落傾聽自己最真實的內心世界
人是需要獨處的,給自己一些獨處思考的空間,那樣你會變得更加優秀。
初入職場的人總是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吃飯,剩下的只是睡覺了,久而久之不免會產生懈怠的心理。這時候你該找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是夜深人靜的廣場、街道,或是給自己的心靈進行一次遠游,給自己內心最深處一次最深刻的審視。這樣有助于認清自己,找到自我。
3.用筆寫下自己的夢想,直到你被自己感動
不要過多地去想,只要把你這輩子想做的事情全部寫下,然后直到自己被感動,這時,你就找到了答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應該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論前方的道路有多艱難與險阻。追尋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用心過好每一天,活在當下。